楠木軒

高階火鍋市場投資潮湧:閉店200家的呷哺呷哺,能否憑藉湊湊東山再起?

由 務高林 釋出於 財經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穆瑀宸

在經歷閉店200家後,呷哺呷哺(00520.HK)再次顯現出擴店的野心。

近日,呷哺呷哺對外宣佈,旗下高階火鍋品牌“湊湊”2021年10月計劃新開12家店,其門店將重點佈局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以及南京、杭州、寧波等新一線和二線城市,搶佔高階火鍋市場。

早在9月24日,呷哺呷哺首次披露了湊湊創立5年來的增長資料,據悉湊湊年營收復合增長率高達280%,平均12天新開一家餐廳。業內人士稱此為“湊湊速度”。

“湊湊當前的佈局策略,很有可能是呷哺呷哺試圖將其打造為一個獨立新品牌。”10月13日,艾媒諮詢集團CEO張毅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佈局一二線城市是考慮到未來品牌的提升,為未來佈局三、四線城市打下基礎。”

同日,呷哺呷哺相關負責人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呷哺呷哺未來還將延續大眾消費路線,客單價將定在60元。而湊湊將主打高階,明年會推出中端品牌呷哺X,自此完成大眾、中端、高階三個品類的佈局。

該負責人還表示,湊湊是站在呷哺呷哺集團“巨人的肩膀”上所打造的品牌,未來會有更多的資源傾斜。

如今,湊湊已成為呷哺呷哺集團第二條高增長曲線。呷哺呷哺2021年中期報告顯示,湊湊銷售額為11.27億元,同比增長90%,同時所貢獻收益再次提升,佔集團銷售額37%。但財報也顯示,呷哺呷哺營收30.47億元,仍虧損4693.2萬元。

增速擴店的湊湊是否能給呷哺呷哺帶來轉機?高階火鍋市場真的好做嗎?

湊湊發展迅猛,恐難抵呷哺下滑態勢

“當前湊湊的擴店速度很可能會產生超前性和跨區域管理的不確定性。”10月14日,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賴陽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 呷哺呷哺的下一步應該走穩定發展的策略,推出更多新型品牌,形成品牌叢集。

湊湊是呷哺呷哺於2016年拓展的副線品牌。與呷哺呷哺以往專注的高性價比、小火鍋不同,湊湊主打“火鍋+茶憩”模式,欲藉此將自己打造為“火鍋界的星巴克”,走高階化路線,人均價格在150元左右,與海底撈相近。

同時,開店速度也不容小覷。成立五年來,湊湊已經開設了149家門店,涉及全國近40個城市。儘管2020年因為疫情,餐飲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但湊湊依然新開了38家店。

“從消費者接受度與市場熱度反饋來看,湊湊屬於被市場認可的狀態。”張毅表示。

如今,湊湊對呷哺呷哺的業績貢獻在逐年升高。

呷哺呷哺2021年中期財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湊湊共有149家門店,與呷哺呷哺1077家的門店數量相差巨大,僅為後者的13.8%

然而在門店營收方面,呷哺呷哺收入18.45億元,湊湊則達到了11.26億元,與去年同期5.93億元相比,增長了將近一倍,佔集團總收入近37%。在利潤方面,呷哺呷哺的利潤為1.33億元,而湊湊的利潤達到了1.32億元,二者相差無幾。

2016年至2020年,湊湊的營收從0.1億元增長至16.9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280%;而在營收佔比上,湊湊佔集團總營收比例在這5年內也不斷攀升,從0.4%增長至31%。

然而,儘管有湊湊的支撐,但呷哺呷哺在業績上仍難回增長軌道。2021年上半年,呷哺呷哺收入30.47億元,同比增長58.5%,虧損有所收窄,但仍未能實現盈利,公司股東應占虧損為4992萬元。

事實上,呷哺呷哺業績下降從2017年便開始顯現端倪。

年報顯示,從2017年到2020年,呷哺呷哺的客單價從48.4元上漲至62.3元。然而,消費者們對漲價並不買賬,店內翻檯率在逐年下降。資料顯示,從2017年到2020年,呷哺呷哺的翻檯率分別為3.3次/天、2.8次/天、2.6次/天、2.3次/天;淨利潤分別為4.37億元、4.62億元、2..88億元、183.7萬元。2018年至2020年,淨利潤連續3年下滑。

10月14日,戰略定位專家、九德定位諮詢公司創始人徐雄俊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當前以海底撈為代表的高階火鍋過於強勢,且目前湊湊與海底撈的差異化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其價效比也顯遜後,因此,呷哺呷哺想單純憑藉湊湊東山再起,恐怕並不容易。

火鍋賽道生變,高階化成趨勢

隨著疫情逐漸消退、居民可支配收入逐步提高、具備一定的社交性和上癮性等多重因素,火鍋成為一片藍海。

艾媒諮詢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火鍋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4998億元,同比增長18%,預計2024年火鍋餐飲市場規模將達到6413億元。

然而,時代週報記者調查發現,當前火鍋總體客單價正在逐漸升高。海底撈、小龍坎、賢合莊等的客單價都高於100元。《中國餐飲大資料2020》報告顯示,隨著行業發展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當下在全國火鍋店中,客單價120元及以上的門店數量雖然佔比較小,但增長迅猛,而客單價30元及以下門店數在各線城市中都出現了負增長。

高客單價趨勢的背後,意味著火鍋行業正在向高階化、細分化所轉型。

張毅分析認為,高階火鍋在近年來備受關注,與消費升級和後疫情時代的市場洗牌密切相關。同時,資本也趁著這股消費熱潮廣泛佈局,為高階火鍋產業提供了良好的資金保障。

記者發現,隨著火鍋市場的火熱,賽道格局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豬肚雞火鍋品牌撈王,於2021年9月1日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衝刺粵式火鍋第一股,或將成為繼海底撈、呷哺呷哺後,中國第三個上市的火鍋企業。

此外,高階火鍋品牌新秀也備受資本寵愛,相繼傳來融資訊息;2021年8月,周師兄火鍋獲得來自黑蟻資本數億元的A輪融資;巴奴毛肚火鍋也表示,將完成超5億元新一輪融資,由CPE源峰資本領投,日初資本、高榕資本、番茄資本跟投。

不過,火鍋品牌倘若盲目追求高階化,勢必帶來與品牌定位的錯位,消費者花了錢卻覺得不值,反而傷害了品牌口碑。餐飲行業分析師林嶽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高階化火鍋首先要給消費者有高階的“感受”,不能換湯不換藥,這個感受包括了用餐環境、服務內容、菜品級別、用餐體驗等。

徐雄俊則表示,火鍋品牌要想立於不敗之地,永遠應以消費者為中心,提供高階的價值才是根本。如果只有高階的價格,但服務、管理、菜品、餐飲、標準化等跟不上,則最終只能走向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