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電商線上(ID:dianshangmj),作者:沈嵩男,編輯:斯問,創業邦經授權釋出。
2023年2月23日,阿里巴巴集團 (紐交所:BABA,港交所:9988,以下簡稱“阿里”)公佈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的季度業績(2022年10月1日—12月31日)。
本季度,阿里收入達人民幣2477.56億元(文中均以人民幣計價),同比增長2%;
經營利潤350.31億元,對比去年同期的70.68億元,增長接近4倍(主要是因為2021年12月份季度計提了高達251.41億元的商譽減值);
以更能反映核心經營狀況的經調整EBITA利潤(指剔除商譽減值、利息收入、投資淨收益、利息費用、股權激勵費用等)來看,本季度為520.48億元,去年同期為448.22億元,同比增長16%;
12月份季度財務業績概要,圖表源自阿里財報
阿里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在財報中表示:“儘管需求減弱,供應鏈和物流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措施變化的一定影響,我們仍取得穩健的季度業績。展望未來,我們預期消費者信心和經濟活動將持續恢復。”
首席財務官徐宏說:“過去一個季度,我們繼續提升運營效率和最佳化成本,取得強勁的盈利增長。”此外,本季度阿里回購了4540萬股美國存托股,接近總股本的1.7%,價值約33億美元。如今股價對比本季度中的最低點63.15美元(2022年10月24日美股收盤價),也已漲了接近50%。
在財報後電話會的問答環節中,阿里高管還回答了“短影片平臺做完電商如今又來做外賣,阿里該如何回應”“同行都在補貼、低價,阿里對此是什麼態度”等問題。
面對內容平臺、新興電商平臺的不斷衝擊,2022年年初張勇在對業務做全年展望時,曾將基調設為“定”。年末時,他在內部信中將對2023年的期望調整為了“進”。對於這份超預期的業績,我們更想知道哪些業務穩住了阿里的基本面。又是哪些業務,為阿里提供了增長。
中國商業分部收入跌了,利潤卻漲了阿里財報中的中國商業分部包括淘寶、天貓等核心電商,以及盒馬、天貓超市、高鑫零售(主要為大潤發業務)等直營業務,本季度錄得1699.86億元收入。同比去年同期的1719.01億元,微跌1%。
這其中,核心電商貢獻的客戶管理收入為913.44億元,低於去年同期的1000.89億元。收入下降的直接原因在於本季度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商品交易總額)的下滑。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22年10月—12月,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依次是-0.5%、-5.9%和-1.8%。可見,核心電商業務從趨勢到結構,與社零表現基本同頻。
從品類上看,淘寶、天貓服飾消費增速走低,但健康保健類商品有所提升。阿里補充,“如今處於消費恢復期,服飾、運動、戶外等品類的恢復良好,商家整體也表現出了強烈的經營願望。”
社零主要資料中,服裝、化妝品等品類同樣下滑
財報電話會上,有分析師談及國內同行依靠“價格補貼”策略,對阿里造成的競爭壓力。張勇回覆:“其實價格補貼不是新鮮事物,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主動跳出來做一些價格補貼,希望能夠轉換局面,贏得先機。但如果看歷史的話,就能看到沒有一家(公司)可以透過自身的這個持續的價格補貼改變局面,其實最終改變局面還是要靠技術,包括商業機制的創新,才能夠真正改變局面。真正讓商家願意把最好的商品,最好的價格給到他的消費者。”
就像馬化騰不相信“買量”一樣,阿里也不再“高看”補貼的價值,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透過機制、技術的革新,提升商品的價效比上。過去幾年,電商平臺競爭的主題因短影片、直播、社交裂變等媒介渠道的更迭而頻繁變動,但撥開迷霧,行業最終發現價格仍是比拼的核心。從消費者角度來佐證,截至去年12月31日,仍有1.24億人在天貓淘寶年消費超10000元。
阿里中國商業分部的收入結構變化明顯。核心電商的客戶管理收入佔總營收的比重從41%降至37%。包括盒馬、天貓超市在內的直營業務,本季度貢獻了744.21億元收入,同比增長超10%。佔總營收的比重也來到了30%。
值得關注的是,在客戶管理收入比重下降、直營收入比重提升的結構性變動下,整體的經調整EBITA利潤率,反而略高於去年同期,達34%。且環比過去三個季度,呈連續增長態勢(此前3月份、6月份、9月份季度,經調整EBITA利潤率分別為23%、31%、32%)。體現出盒馬、阿里健康等業務在降本增效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本季度,盒馬錄得雙位數的同店銷售增長,毛利率提高,同比虧損減少。今年1月份,盒馬CEO侯毅就曾釋出全員信,表示2022年是盒馬新零售的成熟期,主力業態“盒馬鮮生”實現盈利。此前,叮咚買菜釋出2022年四季度財報,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下已實現全面盈利,整個生鮮電商或許即將迎來經營拐點。
菜鳥距離持續盈利,只差一點點最近兩年,菜鳥幾乎每一季度都保持了兩位數的同比收入增長(除2022年6月份季度,該季度同比增長5%)。
財報顯示,本季度菜鳥的收入有72%來自外部客戶,業務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而在抵消跨分部交易的影響後,菜鳥的收入同比增長27%至165.53億元。
從經調整EBITA利潤來看,在上季度階段性盈利後,本季度菜鳥無限接近於盈虧平衡。去年同期,則虧損了9.2億元。此外,財報中多次提到菜鳥在履約效率與質量上的提升。2022年天貓“雙十一”期間,菜鳥送貨上門的訂單量單日峰值超過1800萬。菜鳥CEO萬霖此前曾預計,整體上門包裹或超2億個,為歷年之最。
菜鳥配送捐贈的血氧儀
今年春節前夕,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為全國60多萬個農村衛生室,各配備2臺指夾式血氧儀。而將100多萬臺血氧儀全部發出,菜鳥僅用了4天時間。
國際層面,這個季度,菜鳥有五個新國際分揀中心投入服務,使得菜鳥的海外分揀中心總數增至15個。海外倉的直接意義在於提升跨境電商履約的確定性,降低單位商品的物流成本。
最直接利好的是阿里旗下包括Lazada、速賣通在內的一眾跨境電商平臺。
蔣凡掌舵一年,國際商業如何了蔣凡,執掌阿里國際商業已超過一年。本季度,國際商業增速高於阿里整體大盤,是增長最快的業務之一。
關於國際商業分部,財報和電話會主要展開講了主打全球市場的速賣通,東南亞電商Lazada和土耳其Trendyol。我們觀察,過去一年速賣通圍繞AE Mall、海外倉優選倉建設和平臺機制最佳化這三件事在做提升。前者是速賣通推出的一個主打優質供給的站內商城,類似於“國際版天貓”。後二者則更側重於平臺與商家的協作,比如扶持海外倉商家,以及透過建設跨境商家運營中臺,降低商家經營多個阿里跨境電商平臺的門檻。
Lazada在去年陸續得到了來自阿里總計超16億美元的注資,開展了一系列本土化營銷活動,如“3.27生日大促”“Lzada run”等,這推動了Lazada的市場份額。舉例來說,截至今年1月,Lazada“泰國站”網站訪問量達4820萬,高於Shopee的3810萬,重回泰國電商排行榜榜首位置。
財報還強調,Trendyol的高速增長,帶動了國際商業整體訂單量同比增長3%。
營收層面,12月份季度阿里國際商業分部收入194.65億元。去年同期為164.49億元,同比增長顯著。同時,本季度經調整EBITA為虧損7.63億元,對比去年同期虧損的29.17億元,有了大幅收窄。
但蔣凡身上的擔子還不輕鬆,阿里在2021財年全年業績電話會上,曾表示希望在未來的幾年,海外消費者的基數能夠儘快翻一番。彼時,阿里公佈的海外年度活躍消費者是2.85億人。而截至最新資料,海外年度活躍消費者為3.05億人,近一年時間僅增長了2000萬用戶。
何況如今,跨境電商的競爭格局變得更激烈了。拼多多去年推出了跨境電商平臺Tume,據《晚點LatePost》報道,該業務優先順序甚至高於拼多多主站。
Tume在超級碗現場的廣告截圖
快時尚跨境電商SHEIN也公開了其2022年的營收和利潤資料,淨利潤達7億美元,並被曝計劃將於今年IPO。SHEIN年年被傳上市,但如今離這一天可能真不遠了。跨境電商市場當然容得下多名玩家,只是留給追趕者的時間視窗會越來越窄。
本地生活結構迭代,高德的入口地位提升本季度,本地生活服務分部收入131.64億元,同比增長6%。阿里高管披露餓了麼平均訂單金額上升,每單配送成本下降,使得單位經濟效益進一步改善。
背後的一大原因是,餓了麼平臺上非餐飲訂單的增速要遠高於餐飲訂單。也就是說,藥品、百貨等高單價商品的供給,提升了餓了麼的盈利能力。
以最近一年四季度的資料來看,本地生活的經調整EBITA利潤率,分別為-52%、-29%、-27%,而本季度為-24%。
按服務半徑分類,行業一般將淘寶、天貓視作“遠場電商”,線上商超門店、前置倉等被定位為“中場電商”,餓了麼、淘鮮達則是“近場電商”。三者以多日達、次日達、當日達、小時達乃至即時達等不同的履約時效進行劃分。
阿里電商近幾年最大的動作之一,是補足、最佳化近場和中場兩塊能力。就在本季報釋出前,阿里本地生活板塊下餓了麼到店業務與高德合併,原到店業務負責人張亮將由向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CEO俞永福彙報,改為向高德CEO劉振飛彙報。
同樣是不久前,網上有訊息稱天貓正在籌劃“小時購”業務。不過淘寶相關負責人回應,“小時達”是淘寶既有在運營的業務,消費者在淘寶APP首頁點選“淘鮮達”,就能體驗生鮮果蔬、米麵糧油、生活日用品等商品的一小時快送服務。
送手機,已成各同城零售平臺的標配
財報電話會中,有分析師就短影片平臺對本地生活服務業務的滲透,提出了問題——“阿里將如何應對這些挾巨大流量的媒體平臺的入侵?”
抖音做外賣,微信小程式做門店快送,友商們正在加速戰略落地。張勇認為,“本地生活最終需要的是本地供給、本地需求和本地履約能力三者之間在特定的時間上的完整統一。在這件事情上,只具有媒體性質,是發揮不了任何主導的作用。”簡而言之,在即時配送賽道,流量很重要,但物流技術、配送基建和騎手團隊更重要。新入局者短期內恐怕難以搭建出這套系統性的能力。
對應“到店”業務的另一板塊則是“到目的地”,主要由高德、飛豬承接,提供比如酒店、住宿、打車、機票、休閒娛樂等一切“目的地生活服務”。高德的日活一度破2億,如今也是淘寶、天貓、支付寶之外,阿里最大的流量平臺之一。目前來看,高德已從一個地圖工具,走向了一個基於地圖的搜尋、發現、交易、履約的目的地服務平臺。
這其中,打車業務的增長最為顯著。此前,網傳2022年12月上旬,滴滴網約車訂單日均約1250萬單,旗下的花小豬日均約140萬單。同期,高德聚合日均已達450萬單。
阿里雲在規模化之後,等待一個新風口去年年末,阿里內部最大的人事變動發生在阿里雲。12月29日,張勇在一封內部信中宣佈將兼任阿里雲智慧總裁。
外部的猜測是,阿里雲雖然還在增長,但有些不夠快。
本季度,雲業務分部在抵消跨分部交易的影響後收入為201.79億元,對比去年同期的195.39億元增長3%。這其中,非網際網路行業的收入增長,主要由金融服務、汽車行業驅動;但網際網路、公共服務行業的收入承壓,流失了一些大客戶,比如眾所周知的網際網路教育公司,和國際短影片巨頭。不過從份額來看,阿里雲仍是中國第一,全球第三。
資料來源於Canalys雲服務分析統計
此外近期科技圈熱議Chatgpt,對阿里雲來說或許也是一個機會點。長期來看,這類高技術、高投入、長週期業務,真正有能力參與的必然是國內頭部網際網路公司。阿里財報電話會上提到,“生成式AI正在發起顛覆性突破的時代,算力的支撐必不可少。我們將一方面繼續全力構建好自己的預訓練大模型,另外一方面,全力抓住市場機遇,為市場上的多種模型和應用提供好算力的支撐。”
前阿里釘釘事業部副總裁張斯成也稱,阿里可能會考慮將大模型能力運用到電商領域。另外,從雲計算的層面看,阿里可能會參考華為的做法,把大模型作為雲資源銷售的利器。
降本增效,貫穿始終關於數字媒體及娛樂業務,優酷日均付費使用者規模同比增長2%,不過增長主要來自於88VIP會員的捆綁銷售。阿里影業收入有所下滑,這主要是因為過去一年電影行業整體的不景氣。而且電影的投資、發行業務,有時自帶“押注”色彩,並不具有穩定性。
整體來看,這一分部收入下滑6%至75.86億元。但虧損大幅收窄,本季度經調整EBITA為虧損0.25億元。
過去一年,如果有一項“策略”貫穿了所有業務線,從始至終被執行透徹,那一定是降本增效。從經營成本來看,以佔大頭的“銷售和市場費用”舉例,剔除股權激勵費用後,12月份季度該項佔總收入比重從15%被收縮至12%。由去年同期的355.07億元,降至295.47億元。尤其需要考慮的是,本季度中有”雙十一”“雙十二”兩大購物節,而這在過去一貫是阿里最捨得花錢的日子。
使用者對此應該也有體感。不只阿里,今年京東、拼多多等一眾電商平臺在大促上都有些“不動聲色”。廣告少了,GMV不透露了,大家安安靜靜“過節”。
今年是阿里誕生的第24年。12年一輪迴,阿里經歷了兩個完整的週期。第一輪週期中,阿里抓住電商機遇,脫穎而出。第二輪週期,阿里率先抓住產業網際網路中的雲計算機遇。如今第三輪週期開啟,深蹲許久的阿里,在等待一個起跳的契機。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