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落地,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再迎“福利”。5月31日,國務院官網披露關於印發紮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內容提到財政政策、貨幣金融政策等六大領域,共計33項細化舉措。
在貨幣金融政策方面,《通知》提出5項措施,涉及到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群體的延期還本付息、繼續推動實際貸款利率穩中有降、提高資本市場融資效率等多個方面。
中小微、個體戶等群體可延期還本付息
《通知》要求,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繼續按市場化原則與中小微企業(含中小微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貨車司機等自主協商,對其貸款實施延期還本付息,努力做到應延盡延,本輪延期還本付息日期原則上不超過2022年底。
除了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商戶貸款業務努力做到“應延盡延”之外,《通知》也要求中央汽車企業所屬金融子企業要發揮引領示範作用,對2022年6月30日前發放的商用貨車消費貸款給予6個月延期還本付息支援。
而在個人貸款方面,《通知》要求,對因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治療或隔離、受疫情影響隔離觀察或失去收入來源的人群,金融機構對其存續的個人住房、消費等貸款,靈活採取合理延後還款時間、延長貸款期限、延期還本等方式調整還款計劃。對延期貸款堅持實質性風險判斷,不單獨因疫情因素下調貸款風險分類,不影響徵信記錄,並免收罰息。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指出,央行創設了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以此推動金融機構緩解中小微企業貸款還本付息壓力,加大對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投放。未來,金融機構應進一步增強社會責任,在堅持商業可持續和風險總體可控的情況下,適當最佳化金融資源配置,適度調整信貸制度與流程,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特別是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需求,加大對市場主體尤其是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減費讓利、紓困解難力度。
在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看來,此次國務院再次為相關主體“減負”是特殊時期,鼓勵銀行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個體工商、貨車司機等受疫情影響嚴重群體加大金融保障力度,相關貸款應延盡延,幫助其渡過暫時難關;由於中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弱,鼓勵金融機構加大這些實體經濟薄弱環節支援力度,有助於穩定市場主體發展信心、穩定就業、穩定供應鏈、暢通物流運輸、暢通內迴圈,也有助於降低商業銀行的潛在不良貸款率。
小微貸款支援工具的資金比例升至2%
事實上,2022年二季度以來,關於經濟“穩增長”的政策和措施密集出臺,包括各類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接連落地、5年期LPR調降等。
在《通知》中,還提出加大普惠小微貸款支援力度。繼續新增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將普惠小微貸款支援工具的資金支援比例由1%提高至2%,即由央行按相關地方法人銀行普惠小微貸款餘額增量(包括透過延期還本付息形成的普惠小微貸款)的2%提供資金支援,更好引導和支援地方法人銀行發放普惠小微貸款。
同時,指導金融機構和大型企業支援中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質押等融資,抓緊修訂制度將商業匯票承兌期限由1年縮短至6個月,並加大再貼現支援力度,以供應鏈融資和銀企合作支援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宏觀經濟研究員王好指出,從4月經濟資料看,下游產業和服務業受疫情衝擊程度最為嚴重,生產經營壓力明顯加大,不少中小型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直接面臨退出市場的風險,對未來的生產經營預期也大幅下降。下游產業和服務業多為民營經濟,整體經濟規模不容忽視,並且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
王好表示,加大普惠小微貸款支援力度,能夠直接有效支援“保市場主體”“保就業”“保民生”工作的順利開展,既是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實現精準直達的體現,也是促進“寬信用”和“穩增長”的重要舉措。
另一方面,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除了加強中小微企業的投放力度外,《通知》還指出要繼續推動實際貸款利率穩中有降。在用好前期降準資金、擴大信貸投放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作用,持續釋放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改革效能,發揮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將存款利率下降效果傳導至貸款端,繼續推動實際貸款利率穩中有降。
王好稱,從過往經驗看,在長期經濟增長動能面臨切換、疊加短期“穩增長”壓力加大時,容易出現銀行“惜貸”和企業“惜借”的情況,其結果是貨幣政策的效果不達預期。因此,透過市場化機制繼續推動實際貸款利率穩中有降,有助於穩定金融機構和企業的預期,更好地激發金融機構發放貸款,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從而促進“寬信用”,實現“穩增長”。
提高資本市場融資效率
在資本市場方面,《通知》提出提高資本市場融資效率,科學合理把握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IPO)和再融資常態化。支援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依法依規推進符合條件的平臺企業赴境外上市。
近年來,證監會科學合理保持IPO常態化,特別是註冊制改革後,證監會著力提高稽核透明度和效率,目前科創板、創業板稽核註冊平均週期已經大幅縮減到5個多月。經北京商報記者統計,2022年以來,約有140家公司透過IPO實現上市,今年以來,滬深主機板、創業板、科創板IPO新增受理企業數量分別為52家、35家、20家。
中國國際科促會投資分會副會長、戰略投資智庫執行主任布娜新表示,中國資本市場近年來取得了諸多成就,近些年發行上市申報企業數量大幅增加,客觀上也反映了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活力。此外,布娜新指出,資本市場是股權市場,股權市場具有提振投資和促進實業的作用,國務院一攬子政策措施的具體落地是對債權融資的有效補充。
內地企業境外上市方面,監管層始終持鼓勵企業境外上市的態度。今年5月4日,證監會曾表示,穩步擴大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拓展境內外市場互聯互通範圍,深化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的合作,推進境內企業境外上市監管制度落地。
鼓勵險資加大力度支援基建和重大專案
在疫情形勢嚴峻的當下,險資投資尤其是基建投資將在穩增長目標中需要繼續發揮重要作用。《通知》提到,鼓勵保險公司等發揮長期資金優勢,加大對水利、水運、公路、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專案的支援力度。
對於險資可以為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專案帶來怎樣的支援,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表示,首先,基礎設施投資能夠進一步改善和提升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為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提供支援。其次,由於新冠疫情對經濟,特別是對服務行業和居民收入產生了較大影響,消費在拉動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有所下降,當前穩經濟需要更多地發揮投資的作用。再次,保險資金特別是壽險資金一般期限較長。基礎設施投資的回收期一般比較長,需要大量長期資金的投入,回報穩定,無論是在流動性上還是安全性上都非常符合壽險資金的投資要求。
保險資金被稱為是實體經濟的“壓艙石”和“發動機”。“險資主要優勢在於規模大、期限長和資金流入流出都比較穩定,非常符合基礎設施投資的資金需求。險資在增加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能夠發揮險企的風險保障功能,為投資專案提供安全保障。”李文中表示。
近年來,險資支援的國家基礎設施專案可謂遍地開花。中國人壽設立國壽鐵工基礎設施投資基金,該基金主要投向中國中鐵牽頭實施的PPP、BOT等基礎設施投融資專案,重點聚焦契合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專案。
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5月末,保險資金透過投資企業債券、股票、基金、股權、資管產品等方式,直接投資製造業、能源、科技及相關基礎設施領域4.35萬億元,佔保險資金運用餘額的19.07%。
李文中表示,要讓險資在基建和重大專案上更好地發揮作用,首先要做好專案的選擇,大力支援符合國家戰略與產業政策的基建和重大專案;其次要做好風險評估,將風險控制在合理範圍內,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支援的持續性和有效性。
北京商報記者 宋亦桐 廖蒙 胡永新 丁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