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能源汽車賽道的熱度仍在持續。去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售352萬輛,同比增長157.5%,保有量達到784萬輛,超出年初預期。今年1月份,新能源市場依舊是一片火熱。
這樣的熱度,也傳到了產業鏈端,作為國內車身零部件的主要供應商之一,華眾車載的表現可圈可點。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華眾車載股價累計上漲200%。
寧德時代、華眾車載等供應鏈企業的二級市場表現背後的原因在哪?造車賽道的持續火熱對供應鏈企業意味著什麼?我們不妨深究一番。
造車產業中的跨週期因子
1982年Gort和Klepper首次提出了產業經濟學意義上第一個產業生命週期模型,用來描述產業發展的過程。回顧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經歷了兩波大週期。
第一個週期是傳統汽車生產製造的產業鏈轉移。這一週期階段,合資品牌、國產品牌百花齊放,汽車生產製造的關鍵環節向國內轉移,國內汽車市場競爭愈發激烈。
對於汽車產業中的企業來說,這一階段的跨週期的因子在於卡位產業鏈中的生態位。
以華眾車載為例,能夠實現持續地增長,很重要的一點在於產業生態位穩固。
事實上,華眾車載與一汽大眾、奧迪、福特、北京賓士等汽車品牌有著穩定的合作關係,作為產業鏈中重要的車身零部件企業,華眾車載有著穩健的增長基本面,這也為後續的創新和發展打下了基礎。
第二個週期就是行業如今進行的電動化轉型。在這個週期中,跨週期因子在於從提供產品,到提供競爭力。
新造車最核心的競爭力是什麼?是續航。這也是寧德時代在二級市場獲得成功的深層次原因:它為主機廠提供的不是電池產品,而是電動汽車最核心的產品競爭力。
華眾車載受到二級市場關注,核心與寧德時代別無二致,原因都在於為主機廠提供核心競爭力。
新能源汽車的高速增長,使得“以塑代鋼”等輕量化材料應用進一步普及,同等的結構強度下,製造車身的材料越輕,整車質量控制就越容易,對於新能源汽車來說,體重越小也就可能意味著更少的能量損耗,從而獲得更長的續航里程。
在“以塑代鋼”產品和工藝方面,華眾車載有著行業領先的實力。資料顯示,2020年華眾車載輕量化底護板量產訂單48萬套,預測將獲3款新車型訂單9.2萬套,是歐洲以外、國內唯一成功開發模內噴漆工藝且獲得訂單零部件供應商。
產業鏈的生態位以及“以塑代鋼”工藝的領先,使得華眾車載能夠卡位傳統汽車賽道+新能源汽車賽道,進而形成增長的雙飛輪。
一方面,在一汽大眾、上汽大眾、沃爾沃、福特等“老客戶”也在不斷拓展新能源賽道,積極擁抱輕量化材料;另一方面,華眾車載還獲得了理想、威馬、愛弛訂單,與新能源品牌達成戰略合作,佈局未來增長。
據公司去年6月份釋出的公告,目前,華眾車載與一汽大眾、上海通用、上海大眾、吉利汽車、比亞迪、理想汽車、廣汽蔚來、威馬汽車、愛馳汽車等品牌提供零部件產品。
透過“雙飛輪”的增長趨勢來看,這其實也透露出華眾車載所具有的“產業競爭力”。
表現在財報上,據2021年半年報資料顯示,報告期內,公司收益約為人民幣8.92億元,同比增加約17.6%;母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約人民幣3417萬元,同比增加約56.9%。
製造業的競爭壁壘是什麼?其實就是產業競爭力。汽車產品的實力,不僅取決於汽車品牌,也同樣取決於產業鏈的技術發展。
技術上,華眾車載與德國寶馬、賓士共同研發輕量化工藝,在輕量化技術上積累夠深,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產業鏈競爭力。
從二級市場的實際來看,這樣的競爭力,也可能意味著未來的想象空間。
資本市場如何判斷一家制造企業未來有沒有增長的空間?
一方面,是否有核心技術與自主研發能力,公司業績增長是否由創新與技術驅動。另一方面,在一個充分的市場化的競爭中,是否透過領先的產品和服務贏得市場份額優勢。
事實上,市場各個方面也在不斷給出積極反饋,比如去年11月公司釋出公告顯示,華眾車載當選為MSCI中國小型股指數成分股。
在技術上,華眾車載不斷完善“以塑代鋼”產品線和迭代“以塑代鋼”生產工藝,據悉,華眾車載產品在達到鋼材相同硬度的同時,重量可降至原重量的1/4-1/8。目前,華眾車載還在開發新的輕量化產品。
在輕量化材料上的研發投入和工藝上的競爭力,意味著華眾車載是一家以技術驅動增長的企業。在市場份額上,華眾車載也在不斷增長,據悉,目前華眾車載已簽訂5-10年期銷售合約總額120億,在汽車車身零部件以及輕量化零部件產品市場上,有著領先優勢。
長期來看,隨著汽車行業的復甦以及新能源汽車的持續增長,這些技術、市場的優勢有望進一步擴大,並可能會反映在二級市場的增長上。
深耕產業生態,把握變數中的增長
企業想要從一個存量市場中獲得增長,就需要從行業中把握新的變數。
在網際網路行業中,拼多多把握住了下沉市場的變數,實現了存量市場中的高增長,位元組跳動抓住了AI演算法的技術變數,從BAT的夾縫中,打造出自己的移動流量商業生態。
當下的汽車行業,雖然整體處於存量增長階段,但也存在著不少變數。
變數一:汽車產業鏈效率進一步提升帶來的新變數。
凱文凱利曾經說過,生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的。每個產業,其實就是一種生態,沿著一條不變的效率主線發展演化,在這個演化的過程中,產業的價值鏈也在不斷重塑,向效率更高的一方流動。
反映在汽車供應鏈生態中,比如在生產製造環節中,高階內飾面料的生產,正在逐步向國內遷移。
事實上,華眾車載、德國Roekona和Zoeppritex三方合資建立國內首條國產化的遮陽簾面料特殊生產線,該生產線的產品主要是高檔新品面料。資料顯示,高附加值面料產品的利潤率均超過30%。
一個事實是,高附加值面料的國產化能為華眾帶來更高的利潤率,這意味著企業能夠有更多資金投入到長遠的發展中去。另外,與德國汽車供應鏈企業的合作,也意味著國內汽車產業鏈與國際接軌,在輕量化、高強度複合面料等領域推動行業向國際前列發展。
變數二:“雙碳”政策方面帶來的更長遠的機會。
“雙碳”目標帶給汽車供應鏈產業的機遇是具有長期性的,這一點也與華眾車載發力新能源以及電池關鍵材料的路線相契合。
根據華眾車載方面釋出的公告顯示,公司方面將圍繞氫能源、電池關鍵材料方面進行探索。
一方面,在寧波建設清潔能源應用技術研究院,研究電池關鍵技術。另一方面,華眾車載將推動建設氫能源技術成果轉化以及與央企、地方資源合作,共同推動氫能源以及燃料電池相關產品製造基地的建設。
此外,華眾車載方面表示,將持續推動氫能源產品應用商業化推廣以及氫能源生態建設。長期來看,“雙碳”趨勢下佈局氫能源,對於企業的發展來說也意味著更多的機會。
從供需關係的角度來看,未來隨著汽車行業能耗標準的逐步升級,新能源汽車輕量化部件的需求會進一步增加,長遠來看,市場需求增長,會隨著產能的增長逐步變現。
據悉,2020年內華眾車載已經投產三座新的廠房,產能達到60%以上,隨著“雙碳”目標在汽車行業的逐步落地,業務上的增長態勢比較明朗。
變數三:企業競爭戰略對未來增長的長期影響。
哈佛商學院著名戰略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曾提出基本競爭戰略。即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專一戰略。企業只有構建起戰略上的優勢,才能避免被行業“夾在中間”的糟糕處境。換言之,企業生命力長度取決於戰略佈局的廣度和深度。
從華眾車載的戰略佈局上來看,似乎也透露出邁克爾波特的競爭戰略思想。
專一戰略:內外結構及裝飾零件業務處於行業頭部地位,專注於輕量化材料工藝、技術。
事實上,正是由於在輕量化產品上的專注,才使得華眾車載能夠不斷拓展客戶圈,從傳統賽道到新能源賽道,進一步鞏固行業領先地位,因此,輕量化是華眾為行業帶來的稀缺價值,這裡面體現的其實就是專一戰略。
差異化戰略:同行業主做金屬零部件時,新材料、氫能源等多元化發展,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力。
差異化的目的,是為了構建第二增長曲線。當輕量化車身部件業務的增長還在持續之時,找到第二條增長曲線,這就好像是在汽車高速上120碼的時速再裝一個發動機,實現增長加速度的倍增。
成本領先戰略:智慧化生產降本增效,製造成本年降8%,國產化、本土化、原材料、自動化。
汽車行業競爭,是品牌的競爭以及供應鏈成本的競爭,傳導至供應鏈企業端,意味著誰擁有更多的成本優勢,誰就可能取得行業中的核心競爭優勢。
為此,華眾車載全面推動智慧化,據悉,此前華眾車載曾經投資3000萬研發“以塑代鋼”底護板產品的全自動生產線,實現數字化、智慧化帶來的降本增效。
此外,華眾車載研發團隊超過300人,旗下工廠也在深入推進MES、WMS系統、AGV物流系統,計劃在5年內全面實現智慧化、資訊化的工業生產製造。
寫在最後:
數字化是時代主旋律,汽車產業也是如此。在數字化的基調下,新能源汽車產業對於傳統汽車產業是一次衝擊,也是一次機遇。寧德時代的成功說明汽車產業鏈條的變革在持續,格局在重塑。
如今的華眾車載,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週期中,目前來看,在這個新週期中華眾車載已經找到了正確的方向,至於未來會不會成為另一個寧德時代,頗為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