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科創板稽核,透視註冊制初心

當註冊制從夢想照進現實,科創板發行上市稽核最先投射出註冊制的身影。以資訊披露為核心,不斷考驗註冊制的初心;陽光化的稽核,持續滋養註冊制的骨血;當科創板稽核完成從“0到1”的蛻變,註冊制的面孔已愈發清晰。

叩問註冊制的初心,實際上就是要回答3個問題:審不審,審什麼,怎麼審。這3個問題的答案,將為中國式註冊制提供基礎指令碼和長期路徑。

審不審?審。公開發行上市是有條件的,所以必須要審。資訊披露是註冊制的核心,要提高資訊披露的質量,為市場選擇提供基礎,所以必須要審。

審什麼?以資訊披露為核心的理念確定的稽核內容和標準。重點是從核准制“選優理念”下的“審出好公司”,轉變為註冊制“真實理念”下的“問出真公司”。

怎麼審?“建立健全公開透明高效的稽核機制”,稽核結果和過程要可預期。

審不審?爭議雖小,力度則大

對於“審不審”,科創板試點註冊制的實施意見早有明確規劃,市場各方對該問題爭議最小,普遍的、主流的觀點是註冊制也要審。事實上,中國證監會經過長期調查研究,早在2014年上報的註冊制改革方案中即已明確了原則。

後續經過多番論證,市場各方逐漸形成共識,由於註冊制規定了公開發行上市的條件,因此註冊制下對新股發行材料仍然要審。國際成熟市場對註冊制的實踐探索也證明,新股發行應該要審。

“審不審”的問題爭議雖小,但改革力度卻很大。兩則“稽核問答”的釋出基本備齊了科創板初期所需的稽核標準,精簡最佳化發行上市條件並轉化為資訊披露要求,公開具體的發行上市稽核標準,從而打破了核准制實踐中的隱性門檻,讓稽核所依託的條件和標準從“口袋裡”擺到了“桌面上”,真正可為全社會所觀測、把握和預期。

在資本市場研究專家看來,真正的改革重在調整關係。從“審不審”的問題可以發現,中國資本市場監管機構與發行人的關係,真正出現了至少20年來的第一次根本性調整,而這對核心關係的變化,也將自然開啟投資者、中介機構等其他核心市場主體的關係調整。

審什麼?換了新鞋,不走老路

在稽核環節落實“以資訊披露為核心”,主要任務就是落實“審什麼”,既要透過稽核問詢提高資訊披露檔案質量,更要透過稽核問詢“問出真公司”。這種變化帶來的衝擊,還需要市場各方理解、適應,需要思想意識和行為模式的全面調整。

資本市場研究專家向記者表示,傳統核准制下一家企業能否透過發行上市稽核,取決於一套綜合的“塊頭、增長、真實、持續”的四輪驅動評價標準。長期以來,稽核機構高度關注資訊披露的真實、準確、完整,並在顯性發行條件上不斷增加事實掌握的標準,歸根結底,是由於市場約束機制不成熟、不繫統、不到位的原因造成的。更重要的是,市場約束機制長期沒有得到鍛鍊發育的機會。因此,監管部門不得不補足缺位,在稽核環節上不斷加碼,盡其所能遴選出相對優質的企業,這實屬無奈之舉。

註冊制改革則透過“審什麼”完成了選優到證偽的重大轉變。監管機構不再對企業投資價值做實質判斷,不因企業盈利能力高低、財務指標的好壞而改變稽核結果,而把稽核落腳點放在發行人資訊披露質量上。

具體到“審什麼”,就是審資訊披露的合規性(法律屬性),審資訊披露的有效性(投資屬性)。在證監會和上交所的共同努力下,註冊制稽核並未簡單拋棄核準制下對資訊披露真實、準確、完整等的合規性要求。同時,更加註重提高資訊披露的有效性,從資訊披露充分性、一致性和可理解性的角度予以切入。

真金不怕火煉。在註冊制實踐中,發行稽核做到了“審得出”,符合條件的“真公司”也陸續脫穎而出。

江蘇北人曾在稽核過程中被個別媒體貼上質疑的“標籤”,公司累計經過4輪問詢。問詢中,上交所重點關注了公司的市場地位、技術水平和毛利率等問題,特別是在技術方面,問詢內容充分反映了市場關切。江蘇北人透過多輪迴復,對核心技術水平、先進性程度、研發投入等進行了更加充分的披露,可理解性有明顯改進,終於結束了“整合是否算科技創新”的一段“公案”。去年10月16日,公司順利過會,12月11日掛牌科創板。

“審得出”,亦“否得準”。註冊制下的否決理由也均圍繞資訊披露給出。去年11月14日,博拉網路上會被否。招股書申報稿顯示,該公司定位為“企業大資料服務提供商”,核心技術產品服務收入佔主營收入100%。而上市委否決理由則明確指出其“未充分披露”“未能準確區分和披露”“披露依據不充分”“披露不準確”等問題。

此外, “審什麼”環節還採取以非現場問詢和現場督導相結合的稽核方式推進,綜合借鑑成熟資本市場和新興市場的有效做法,兼顧稽核效率、責任落實和把關震懾,充分傳導了稽核壓力。

怎麼審?陽光透明,四大公開

相比“審什麼”,“怎麼審”是更加直觀、社會可見度更高的改革內容,也是社會相對更為熟悉和贊同的改革做法。由於社會對“怎麼審”的瞭解程度較高,點贊頗多,因此,可以簡單總結為“四大公開”,即稽核標準公開、稽核過程公開、稽核動態和結果公開、否決具體理由公開。

資本市場研究專家向記者表示,“四大公開”且全程線上、全程留痕、設定時限的稽核工作,充分納入社會監督,倒逼稽核質量和效率提升,大幅度提高了發行上市的可預期性。發行上市稽核與註冊環節的銜接也日益緊密,註冊環節問詢問題數量越來越少,關注問題更加聚焦,效率不斷提高。

近日,記者從稽核中心獲得一組可喜的資料:首輪問詢問題由平均47.4個減少至30.2個,降幅36%;問詢二輪即提交稽核中心會議的企業佔比由17.7%提高至24%,問詢三輪企業佔比由36.3%上升至51%,問詢超過三輪企業佔比由46%下降到25%;扣除補充財報和問詢回覆耗時,受理至上會稽核端時間平均僅47天。這意味著,上交所科創板稽核已邁進“2.0階段”,註冊制改革也不斷推向深入。

驗初心,深化註冊制稽核

毋庸諱言,註冊制稽核實踐過程中,也暴露了一些市場廣為關注的問題,涉及部分發行條件過於原則、“免責式稽核”、“全面式問詢”、資訊冗餘、稽核一致性等問題。

在資本市場改革專家看來,出現這些問題,不代表改革不紮實。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改革紮實推進,才會更充分地暴露出各種不適應、不合拍、不到位的問題。

對這些問題最適當且強有力的回應,就是義無反顧地繼續深化改革。

專家指出,過去,核准制下的發行稽核工作揹負了太多包袱,要管准入,要管質量,要調節奏,要控價格,要關切二級市場表現,要防日後“變臉”,要協同退市標準……這極大擴張了發審工作責任和權力,也製造了多角度、多層面的左右互搏,漸成發審工作的不可承受之重。

因此,從發行稽核的角度來看,繼續深化改革的內容,就是讓發行稽核的邊界更加清楚,讓發行稽核的內容更加純粹,讓發行稽核的功能更加有限。要堅決創造條件,讓市場擔起它該擔起的責任;要堅決創造條件,卸下“發審管一切”的包袱。

站上註冊制改革的新起點,期待而立之年的中國資本市場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來源:上海證券報

編輯:施薇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830 字。

轉載請註明: “三問”科創板稽核,透視註冊制初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