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B站董事長:佈局元宇宙已經來不及了

由 閻桂榮 釋出於 財經

宗慶後:民企要給員工加工資 

日前,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到,如果全國的民營企業,都給員工加工資的話,消費也提起來了,經濟發展會更好,有利於實現共同富裕。

以下是宗慶後接受採訪內容摘編: 

民營企業是主力軍,解決就業佔了大頭。如果全國的民營企業,都給員工加工資的話,消費也提起來了,經濟發展也更好了,你的企業發展也更好了。這樣其實也是實現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我認為是全國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社會更加和諧,國家也會更加繁榮富強。我們的共同富裕和高福利、高稅收國家的有很大的區別。特別是歐洲,高福利高稅收,幹活的跟不幹活的收入都一樣,搞得有錢人不投資,沒錢人不幹活,它這個經濟怎麼會發展?

我們現在實現共同富裕是不搞平均主義,也不是搞一刀切,同時一下子富裕起來,也是分階段的分批的,讓你勤勞致富,不養懶漢。

(來源:中國藍新聞)

周育先:產業投資一定要長期主義,不掙短錢快錢 

近日,我國建材領域唯一一家央企中國建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育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新技術的研發最難的不是把產品做出來,而難在規模化量產。同時他表示,產業投資一定要做長期主義,我們掙的不是短錢、快錢,我們要掙的是10年、20年甚至30年這樣長週期的錢。

以下是周育先接受採訪內容摘編: 

新材料的技術研發是很難的,集團碳纖維的技術攻克花了10多年時間投入數十億元,不斷投錢、投人、投資源。新技術在從0到1、從1到量產,我們經常會畫一個曲線,中間會經歷一個成果轉化的“死亡谷”,很多院所的新產品都會在這個點死掉。所以最難的並不是把產品做出來,碳纖維的產品10年前就出來了,但是為了要實現規模化量產,同時降低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我們花了將近10年的時間。

新材料並不一定貴,真正的價格是隨著成本和價值的變動而變動,例如玻璃纖維這種新材料,之所以它能支撐到300萬噸的產能,是依靠在技術領先的前提下,成本也有優勢。技術的進步也體現在成本的進一步下降,成本降低後才能應用到更多的應用場景,否則的話只能解決某些特定行業,例如航空、航天等。我們的新材料要面向大眾,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而不只是面向國家重點工程。

水泥就是“白菜價”,現在5毛錢一斤,比白菜還要便宜,量大價優。用產業的思維去做材料,先解決有無的問題,然後考慮如何真正惠及民生,惠及行業,把生產成本降下來。

產業投資一定要做長期主義,我們掙的不是短錢、快錢,我們要掙的是10年、20年甚至30年這樣長週期的錢。只要是10年-20年能夠有收益,能夠做成量大面廣,這樣的產品就值得我們做。

企業基業長青首先要長期主義,另外,要真的積極創新,創新不止要做技術創新,還得要去做管理創新、模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這是一個系統。我們做了幾十年的科技創新,如果科技創新不跟商業模式創新相結合,我們也無法成為2.0時代的主力。總體來看,要基業常青,先有長期理念,其次得做好戰略、搞好創新還要培養好人才,然後要紮實落地。

(來源:英才雜誌)

B站陳睿:佈局元宇宙已經來不及了 

本週,嗶哩嗶哩(B站)公佈了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財報顯示,B站三季度營收達52.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1%;月均活躍使用者達2.67億,同比增長35%。在隨後的電話會議中,嗶哩嗶哩董事長兼CEO陳睿就元宇宙發表了看法。陳睿認為,如果現在聽到元宇宙的概念,再進軍或佈局的公司已經來不及了。同時他表示,B站是最適合實現元宇宙的生態之一。

以下是陳睿在財報電話會議上發言摘編: 

如果現在聽到元宇宙的概念,再進軍或者佈局元宇宙的這些公司,我認為他們應該是來不及了。因為我認為這些元素當中,無論是社交體系,還是生態系統,都不是幾個月或者一兩年就能夠佈局好的。

我認為在元宇宙這個概念中有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就是它需要有一個自迴圈的內容生態,元宇宙這個概念不是任何一家公司能獨立做完的。所以,在這個產品體系中,必須有一群人在裡面深入創造內容,並且能夠透過它在這個體系中創造的內容獲利。

舉例來說,虛擬主播,我們的Up主透過動作捕捉等技術,能夠變成另一個世界的另一個角色,並且這些角色能唱歌跳舞、演戲、說段子,這些虛擬的角色表演的內容能夠受到很多使用者的支援和喜愛。這就是體系內生態的例子。

如果真的有元宇宙概念描述一個無限寬廣的世界,有幾百萬人、上千萬人在其中,一定是需要比現在的B站還要多的內容創造者不斷生產內容,才能夠讓這些觀眾在其中流連忘返,認為這是一個吸引人的世界,所以我認為這就是一個需要自迴圈的創作生態。

目前B站已經形成了一個出色的內容創作的生態,形成了月活2.7億人的大社群,而且其中大部分是中國最有創造力最有活力的年輕人,所以我認為B站確實是最適合實現元宇宙的生態之一。我認為元宇宙其實還是一個遠期的目標,元宇宙有關的所有討論都是在資本和媒體層面,我幾乎沒有聽到真正做產品的人在討論這個,因為這確實是很遠的目標,需要產品和技術有突破才能夠去實現這個概念,不在最近的兩三年。

我看到有些媒體文章是拿《頭號玩家》來批評元宇宙這個概念,他說《頭號玩家》演的這個世界是有問題的,但我是這麼來看的,我認為技術本身只是工具,人才是動機,人決定了一個工具造福社會還是會給社會帶來危害。

我覺得元宇宙帶給我們的是廣闊的想象空間和更多的選擇,多一個選擇永遠是好的,就像電視出現了以後,你依然可以去看話劇、看電影,但是你多了一個看電視的選擇,手機出現了以後你仍然可以去看電視,但是也多了一個看手機的選擇,到底一個技術是讓人沉迷還是讓人長知識,關鍵是看是什麼人在用這個技術。

(來源:騰訊科技)

華為郭平: 

變革有時候要把潛在危機顯性化、視覺化 

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在彼得·德魯克全球論壇上發表演講,圍繞企業如何進行數字化轉型以及如果透過數字化來提升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分享了華為的經驗。郭平還表示,人是整個變革中最重要的因素,華為會刻意把潛在的危機顯性化、視覺化來增強員工內心的危機感,從而打造出組織變革的氛圍。

以下是郭平演講及問答環節內容摘編: 

有時人們對數字技術取代人類感到擔心,這點我們可以理解;但是,在我看來,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講,數字化才剛剛開始。雖然大多數企業都明確了要數字化,但是目標並不那麼清晰,有時候也許感覺上還在趕時髦。

所以我認為,大多數企業現在要考慮的是:如何透過數字化轉型,提升組織級的能力,以達成企業的戰略目標。

以華為為例,1998年我們啟動了“IT strategy & Planning”專案,正式啟動了華為的大變革。透過這一規劃,10年內我們實現了整合的產品開發,整合的供應鏈,以及財經服務,構建了相應的流程、組織,並且固化到了IT中,我們的組織級能力也發生了質的飛躍,系列變革專案支撐了我們原先設定的“世界級企業”的願景。2016年,我們又啟動了第二輪公司級的數字化轉型的規劃,來支援華為在數字化時代保持領先。

華為的員工們普遍都有一個共識:“在華為,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公司常常因為外部條件的變化需要及時做出戰略的調整,管理體系相應地也需要做出改變;另外,公司有時為了提升管理效率,會有意地營造出氛圍。整體來說,我們的變革氣氛非常的濃厚,而濃厚的氣氛對變革專案的推進是非常有利的。

華為也在有意地創造新的文化,首先是:寬容失敗。華為每年會把收入的10%以上投入到研發,其中30%的經費又用於研究和創新。我們的創始人任總曾經說過:你走了此路發現不通,你告訴你的同事這條路走不通,咱們換一條路走,那也是成功。

其次,華為廣泛地引進高階人才。我們吸納最優秀的人才加入我們分佈在全球的研究所,甚至為專門的科學家在他喜愛的地方專門建了研究所,因為他不願意離開他的家鄉,我們跟著人才走。我們認為,變革是改變人的觀念、意識和行為,所以變革中最大的挑戰,最關鍵的,也在於改變人。

華為的經驗來看,危機感也非常重要,它能夠帶來變革的動力,造就真正的變革。有時我們需要把潛在的危機顯性化、視覺化才能增強員工內心的危機感,理解變革的必要性。

過去兩年,華為所面臨的複雜的外部環境,受到了極限的打壓,讓全體華為人也清醒地認識到公司的生存環境產生了巨大的改變,也激發了敢於自我變革的決心,我們為了解決產品的供應連續性,去推動我們產品研發的進一步變革,去主動培育安全可信的可靠的供應鏈夥伴。

我們認識到:複雜的變化、生存的壓力,都是變革的動力,也是營造變革氛圍的絕佳的契機。

(來源:微信公眾號“華為”)

埃隆·馬斯克:人類文明轉折點在於能否到達第二星球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近日在美國國家學院太空研究委員會會議上再次為星艦計劃站臺,將星艦比喻為太陽系的通用運輸車,並表示有可能在2023實現有效載荷。埃隆·馬斯克還在問答環節,就人類出生率下降及AI可能帶來的顛覆等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以下是埃隆·馬斯克演講及問答環節內容摘編: 

擁有第一個完全且快速可重複使用的火箭,這確實是火箭技術的革命。如果你能有一個完全快速可重複使用的軌道火箭,那麼一噸運輸到軌道的成本下降了大約兩個數量級,也許更多。

對任何一種交通方式來說,如果你說有不能重複使用的飛機或汽車,你會看到人們很少使用飛機和汽車,因為你每次去一個地方都得買一架新飛機。如果你乘坐一次性汽車去某個地方旅行,顯然你必須拖著一輛小車,以便回程。

所以我如果我們成功了,這將是很有意義的。至少從設計的角度來看,所有的計算看起來都很接近,對於擁有一個完全可重複使用的100噸到近地軌道的能力。

第一次發射有很多風險,所以我不會說它可能會成功,但我認為我們會取得很大進展。我們還建了一家工廠,生產很多這樣的飛行器,所以這不是隻生產一兩個的問題,我們的目標是生產很多。最終,我認為為了讓生命成為多行星生命,我們可能需要一千艘星際飛船或類似的東西。但SpaceX公司的首要目標一直是推進太空技術,使人類能夠成為一個多行星的物種,並最終成為一個太空文明,讓我們在科幻小說中讀到的東西成為現實,讓它們不總是虛構的。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有一個非常大的運載工具,能夠把東西運送到月球上或任何地方,而且比現在的成本低100倍,那麼就有可能進行更多的太空實驗。所以它提供了一些深遠的可能性,我認為在一個星球上的任何文明的歷史上都有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那就是你是否能到達第二個星球。我建議我們這樣做。我認為我們應該儘快做這件事。在地球45億年的歷史中,這一機遇之窗現在首次開啟。它可能開放很長一段時間,也可能開放很短一段時間,我認為我們應該趕緊,以防它只開放很短一段時間。

星艦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能運很大的東西很快地到別的星球。以後如果我們在月球裝個助推劑,到火星上建基地之後可以從火星到木星,以此類推可以到太陽系的任何一個行星,所以星艦被設計成太陽系的通用運輸車。

地球一直存在著被小行星撞到以至毀滅的風險,當那一天真的到來,一輛大型火箭就能拯救幾十億人。明年的試飛計劃順利進行的話,我們有可能在2023實現有效載荷,而不僅是測試。

如果我們需要向可持續能源轉型,那麼地球上的一個更大的風險就是,即使我們低估了二氧化碳、海洋和大氣的容量最終將耗盡碳氫化合物。就地球上的短期風險而言,顯然是可持續能源。我只是認為,碳經濟的慣性是如此巨大,以至於它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實現這種轉變。因此,儘早開始可能比晚一點好。這就是為什麼我把特斯拉的最主要好處描述為它在多大程度上加速了可持續能源的出現。

如果你看一下出生率的趨勢,有一些出生率的趨勢是非常消極的。AI比我們已經意識到的還具有顛覆性,但諷刺的是,一些聰明人傾向於認為人工智慧風險較小,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很聰明,但實際上我們只是人類。如果你看到人工智慧的進步,很明顯將在各個方面超越人類的智慧,如果這些趨勢繼續下去。如果有一個清單列著人類可以比AI做得好的事,這個清單正在逐年減少。但我們已經走上了單行道,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手機和電腦是我們自身的延伸。我們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和計算機融合了。

(來源:微信公眾號“老闆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