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半虧掉12億,資本大鱷卻競相砸進30億
記者丨何己派 編輯丨譚璐
3年半里,一家公司累計虧掉12多億元,部分業務毛利率為負,它卻在9年裡拿下8輪融資,累計融資額達到30億元。
一票明星投資機構前赴後繼:騰訊、軟銀中國、經緯、高瓴……
這家公司叫“太美醫療”,2021年末,已向科創板遞交招股書,計劃融資20億元,衝刺A股醫療SaaS第一股。
各路資本,到底看重這家公司什麼?
01
兩年翻5倍,增收不增利
太美醫療成立於2013年,是一家“網際網路+醫療”概念企業。公司產品分為三大類別:TrialOS醫藥研發協作平臺、數字化解決方案、臨床運營服務。
其中,數字化解決方案,即SaaS服務,是公司基石業務,包括獨立影像評估解決方案、醫藥市場營銷解決方案、藥物警戒解決方案等。
SaaS產品貢獻九成營收,主要走訂閱模式,以賬戶數、產品類別、功能模組和使用時長進行定價,按年度或專案數來收取費用。
只看營收的話,太美醫療增長很快。2018年,它的收入不到6000萬元,2020年增至3.02億元,兩年翻了5倍。
但它始終虧損,且連年擴大。
三年半時間,太美醫療淨虧損累計超12億元。該公司解釋,短期內可能無法實現盈利。
錢都花到哪兒了?
按招股書所言,虧在高額的研發費用、股份支付費用及人工成本。
2018年-2020年,太美醫療管理費用佔總營收的比重均在130%以上,即使剔除股份支付費用,公司的管理費用率仍達到35%,大幅超過可比上市公司的平均值13%。
銷售費用也值得關注,其銷售費用率常年維持在30%以上,2018年達到50%,均高於可比公司的平均值。
與傳統軟體相比,SaaS產品採用訂閱制收費而非專案制的一次性付款,公司在早期要投入更多營銷成本以拓客,市場拓展的需求增加,銷售費用高企。
02
賽道踩得好,資本很熱鬧
業務燒錢,連年虧損,資本卻樂於向太美醫療輸血。
它先後經歷8輪融資,基本保持一年一輪融資的節奏,背後站著一票明星投資機構:騰訊、軟銀中國、經緯、高瓴……
資本看重的是這家公司的賽道。
中國創新藥產業的發展步入了快車道。
有兩個硬核指標可以證明——研發管線產品數量和全球首發上市新藥數量,中國對全球的貢獻分別排在全球第二、全球第三。其中,第一項指標的貢獻佔比達到13.9%,這一資料在2015年只有4.1%。
於是,臨床研究需求猛增,這要產業鏈參與方合作,過往有溝通效率不高等制約。醫藥企業愈發重視數字化手段,以提高臨床研究執行效率及資料質量。
太美醫療這塊做得早,SaaS方興未艾時,它就較早開展藥物警戒業務。
2018年,它就首批對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藥物警戒系統,隔年首批對接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直報系統,承擔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基礎資料中心建設。
太美醫療也是對接中國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及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的中國藥物警戒系統提供商之一。
醫藥業數字解決方案專業性較強,通常客戶要付出較高的學習成本和轉移成本,產品替代性不高,在形成使用習慣後,傾向於長期使用同一產品,資料積累也會進一步降低競品替代可能性。
這慢慢有了壁壘,又推新業務。
一開始,太美醫療只有單一的臨床研究軟體,初期的主要方向,是提供臨床研究的SaaS 產品。
而後,太美醫療逐漸拓展版圖,2016年開始做藥物警戒業務,2017年切入醫學影像市場,2019年初透過收購進入醫藥營銷領域。
資料顯示,2019 年中國生命科學研發資訊系統解決方案廠商中,前五大廠商的市場份額合計 37.7%,太美醫療市場份額為14.5%。
03
上市非坦途,逆襲不容易
衝擊A股醫療SaaS第一股,太美醫療面前有不少坎。
太美醫療2020年營收3.03億元,低於5億元。
根據《科創板上市規則》,它只能選擇“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0億元”的上市標準。招股書提到,“若公司初步詢價後計算出的發行後總市值低於100億元,則存在發行被中止的風險。”
醫療SaaS的故事也沒那麼好講。
於同行類比,醫渡科技與太美醫療同屬醫療SaaS行業,業務相近,且都處於相對早期發展階段,2021年初赴港上市,2月17日收盤市值大概是105億。
對比上一財年的半年報收入,一個5.02億,一個1.88億,醫渡是太美科技的2.6倍。
太美醫療成立時間較短,對比國外領先醫藥數字化廠商,也有一定的差距。
醫藥行業全球化屬性較強,大型跨國製藥企業多受制於全球集中採購,使用ArisG、Argus等國外廠商產品,太美醫療專注國內,大蛋糕吃不到。
它的客戶以國內藥企和中小跨國藥企為主。中小企業的支付能力有限,就限制了客單價的提升。
前路坎坷,好在賽道空間廣闊。
太美醫療創始人趙璐在2021年有過一個判斷,再過5-10年,國內創新藥會在市場佔據絕對大頭。
中國2021年醫藥處方大概1.5萬億,若10年後翻一倍變成3萬億的市場空間,仿製藥可能降低到只有1萬億,甚至是七八千億,原研新藥則會有十幾倍的增長空間。
這些藥物的研發經費,在未來10年裡可能花掉上萬億。
“如果我們能提供一個全數字化運營平臺,提供一個基於數字的醫藥研發模式來取代傳統的醫藥研發模式,從中能切分的市場蛋糕,應該是以千億來計算的。”趙璐說。
總之,好故事都是這麼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