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掘金裝配式建築萬億市場規模
2020年春節期間,在上億網友的“雲監工”下,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相繼在十多天時間內迅速建成,“中國速度”一時無兩。
幾乎同時,在一江之隔的中國香港,緊急防疫觀察中心也緊鑼密鼓地搭建起來,這被稱為港版“火神山”。按照港標材料和要求,建築方用45天完成了原本需要2年才能完成的任務。
在短期內搭建完畢並且迅速交付使用,前述二者有一個共同的名稱——裝配式建築。
與傳統現澆式建築模式不同,裝配式建築是將建築的構件在預製工廠生產完成,然後運輸到施工現場進行組裝。相比前者,其更具標準化、一體化、資訊化等特徵。
我國在2016年開始提出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住建部則在2017年提出目標:到2020年,全國裝配式建築佔新建建築的比例達到15%以上。
尤其在2020年以來,北京、海南、浙江、廣東等全國各地市陸續跟進當地關於裝配式建築的推進計劃。大規模的建築業模式改造已經開啟。
“對於建築企業來說,傳統的投資+建築模式已經走到瓶頸。建築業到了變革的臨界點。”在近日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中國建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助理總裁周志軻指出,因此需要用科技來推動改變,讓建築業思路從純建築走向製造業模式,這也是裝配式建築的要義所在。
“老齡化、用工短缺、環保訴求等,加上裝配式建築本身的成本近年來逐步在下降,兩條曲線在慢慢靠攏,走到一個交匯點。我認為裝配式建築未來將全面領先傳統模式。”他總結道。
根據國家裝配式建築發展目標,2020年,我國裝配式建築佔新建建築面積的比例達到15%,2025年達到30%,2018年我國裝配式建築佔比約為14%,則未來近年平均每年提升2個百分點。根據住建部發布的裝配式建築造價參考依據,以2230元/平方米(考慮到技術水平上升和物價提高對價格水平帶來的不同影響,假設未來幾年造價不變)為基礎,以房地產新建建築面積替代城鎮新建建築面積進行測算,及至2024年我國裝配式建築市場規模將達到12000億元以上。
2、上升期的裝配式建築
經歷過前幾年的政策鋪墊之後,2020年以來,國內各大省市陸續開啟了對於裝配式建築的推進步伐。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預製構件加工精度與質量、裝配式建築施工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國家政策因素的推動,國內預製裝配式建築重新升溫,並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
住建部資料顯示,2012-2018年中國新建裝配式建築面積呈高速增長趨勢。2012年中國新建裝配式建築面積僅為1425萬平方米,截止至2018年中國新建裝配式建築面積為近6年來最大值,達到2.9億平方米(佔新開工面積的13.9%),同比增長93.3%,年均複合增速高達65.2%。
注:2014年面積增速為51.4%。
從區域分佈看,北京市和山東省裝配式建築專案較多,佔全國新建裝配式建築專案的比重分別為16%以及15%;其次是上海和江蘇、湖北地區,專案佔比分別是14%、13%和7%;浙江省新建裝配式建築專案佔比為6%。綜合來看,華東地區仍是我國新建裝配式建築專案最多的地區,僅上海、山東、江蘇和浙江四省市專案佔比就已經達到48%。
文首提到的香港防疫專案,就是由中國建築國際的香港分公司,聯合子公司廣東海龍建築共同推進。據介紹,中建國際目前的裝配式建築中,也是以中國香港地區的業務居多,無論是其專案總數,還是總建築面積,中國香港地區的佔比都超過了公司內部裝配式建築總量的2/3。
這一方面與政策推進程序有關,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各地對成本的接受程度不同。
廣東海龍建築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正廷向記者坦言,目前階段來說,裝配式建築相比現澆的成本依然略高約10%-15%,這是因為目前這一領域的技術和規模還沒有形成體系。一旦形成體系後,成本會逐步降低。
“個人認為,從內地市場來說,規模越大成本就越可以進一步下降。”他續稱,一個裝配式專案中,如果沒有足夠標準化,成本就會很高。因此海龍建築透過成立設計研究院,在設計、技術方面發力,就是為了實現標準化,從而降低成本。
實際上,近年來地方政府在保障房、醫院等特定種類專案中,都有特別要求需要用裝配式建築方式建成,部分地方還會在專案容積率等方面提供優惠,這些都是推動這類專案加速鋪開、走向成熟的背景。
綜合來說,成本是一個與規模、時間、技術、市場認知都息息相關的問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可能正慢慢不再成為核心困境。
天風證券在研報指出,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裝配式成本正向現澆靠攏。“我們認為PC(預製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成本更低、更具有推廣意義,而鋼結構則需要客觀條件的進一步成熟。”
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道,當前裝配式市場並非存量邏輯,而是增量市場,建築預製率提升,疊加裝配式建築滲透率提升,乘法效應下,行業複合增速有望超過30%。
“目前中國的裝配式建築就處在快速提升階段。我覺得是雨露均霑,行業公司日子都相對好。預計4-6年後,很多區域產能過剩,開始比拼成本的時候,也是檢驗企業產品質量的重要時期,就要考慮各個方面綜合能力,也是優秀企業能夠迅速擴大份額的時候。”他如此分析道。
3、從建築業到製造業思維
雖然已經進入香港市場,且獲得了當地官方的認可,但接下來如何乘著政策東風,順利在內地市場快速開啟局面,是包括中建國際在內的所有建築商們都要考慮的問題。
結合中建國際十四五發展規劃的初步設想,過往三年,中建國際營業收入及合約額增速有所放緩,但是公司在十四五期間依然會向“百億利潤、千億市值”的藍籌願景邁進。
怎麼去做,就要在傳統行業中找革命性、突破性的科技,目前行業聚焦的方向就在裝配式建築。
周志軻指出,“過去建築業都採取的是傳統思路。但這兩年,個人認為中建國際的發展方向有了較大轉變,真正往核心技術、深水區探索,比如MIC方面打入香港市場就是一個證明。”
他進一步表示,在技術驅動之下,建築業的思維也要向製造業轉軌。“真正的製造業思路,是有一個可以快速複製、成本可以得到控制的產品,透過規模化搶佔市場份額,內部管理透過資訊化、智慧化達到成本集約的目的。後期成規模後,還能進一步透過資本化拓展市場。”
據介紹,2018年中建海龍成立智慧製造部,就是由這一邏輯延伸而來。
“最終目的是管理模式開放。智慧製造更多是把資訊化、科技、智慧化融入到日常的設計、生產中。雖然一直以來BIM(建築資訊模型)系統都在用,但更關鍵的是,要將生產MES等平臺搭建成熟並使用。”他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道,屆時,建築業就不再是以計件制的思路出發,去考慮成本、利潤;而是以製造業、供應鏈的角度去全盤考量。
這裡提到的MES系統,是中建海龍搭建的生產應用平臺,綜合了專案管理、構件管理、訂單計劃、堆場管理等資訊,其資料主要由裝配式BIM設計平臺傳遞而來,並經過MES後,將對應資料傳至智慧終端中進行相關環節的管理。
據介紹,接下來中建國際將著重在海外的新加坡市場、國內的華東和海南兩大區域發力裝配式建築。
“我們發現,新加坡的裝配式建築市場,發展水平超前於中國香港和內地;而且當地相對高階、高附加值的住宅產品很吸引我們;當然也可以透過在新加坡市場的探索,給中建國際更多能力加成。”周志軻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而參與高階市場是裝配式發展的必然,以上海為首的長三角是國內高階裝配式建築最大的市場,也能與集團業務板塊有所契合;海南省則因其對生態環保要求較高,有較大市場發展潛力。
“整體來說,裝配式建築能夠節省工期、節省工作量,在內地市場4天可以完成一層的搭建,且保證沒有質量和安全問題。”郭正廷指出,長遠來看,這對強調週轉的房地產行業來說會大有裨益。
平安證券則指出,雖然裝配式直接建造成本高於傳統現澆結構,但工期縮短和政策優惠產生的間接效益可顯著提高開發商內部收益率(IRR)。
更多資料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裝配式建築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深度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產業大資料、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駱軼琪——掘金萬億裝配式建築:從“建築業”到“製造業”的思維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