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居民儲蓄大轉移疊加行業賺錢效應突出的背景下,公募基金逐步被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瞭解並熟知,專業的管理能力和風控要求更吸引了大量的普通投資者選擇“借基入市”。一時之間,爆款基金誕生的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21年至今已有超40只爆款產品先後成立。然而,爆款頻出的同時,中小型機構開始難以“分得一杯羹”,回望此前成立的爆款產品業績,也並非均為持有人創造了顯著的收益,其中,中郵基金為代表的部分機構旗下的爆款產品更是成立至今未能實現正收益。
爆款基金也現虧損
2021年的公募基金髮行熱潮仍在持續。2月3日,廣發基金髮布旗下廣發盛興混合的基金合同生效公告。公告內容顯示,該基金首募達到70.67億元,成為年內成立的又一隻爆款基金。同日釋出公告的另一隻產品,即南方匠心優選股票,也憑藉著58.8億元的首募規模,為年內超50億元的爆款“大軍”再添一員。
據Wind資料顯示,截至2月3日,2021年開年至今,先後共誕生了47只首募規模超過50億元的公募爆款基金(份額合併計算,下同),其中,包括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在內的權益類基金就多達44只,佔比93.62%。
固然,目前公募基金的發行盛況仍在不斷上演,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下的爆款“天團”幾乎由頭部機構和長期績優的基金公司包攬,多數中小型公募難以分得一塊“蛋糕”。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現象出現的背後,不僅來源於頭部、績優機構口碑、品牌影響力的長期積澱,更是旗下產品長期業績突出帶來的質變。相較之下,部分中小型機構在缺乏上述優勢的基礎上,也並未能將過往發行出的“大船”維護好。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指出,當前公募基金髮行呈現出很強的頭部效應,部分大型基金公司由於具備品牌和渠道方面的優勢,還有明星基金經理的號召力,因此爆款基金頻出。而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則在缺乏上述優勢的基礎上,新品發行的規模也相對較小。
同時,楊德龍坦言,部分中小型基金公司即使發出爆款,但可能由於投研能力不足,所以長期業績表現不佳。最終導致從產品的長期業績上看,由投研能力、業績穩定性都更強的大型基金公司發行的產品,會更受到投資者的青睞。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成立已近15年的中郵基金即是一個典型。Wind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2月3日,中郵基金旗下成立已超1年,且首募規模超過50億元的權益類爆款基金共有3只。其中,中郵核心成長混合成立於2007年8月,中郵趨勢精選靈活配置混合和中郵資訊產業靈活配置混合則成立於2015年5月,均出現在A股大牛市的背景下。
然而,根據3只基金成立少則5年,多則13年後的運作成果看,其中2只成立至今仍處虧損狀態,為首的中郵趨勢精選靈活配置混合大虧17.9%,中郵核心成長混合虧損也達2.4%,基金淨值方面,中郵趨勢精選靈活配置混合為0.821元,中郵核心成長混合為0.976元,均低於1元面值。此外,中郵資訊產業靈活配置混合雖然業績收正,但也僅為9.7%,區間年化收益率不足2%,遠低於多數基金公司同期成立的爆款產品的表現。
業績不佳同期墊底
的確,早在2007年8月和2015年5月,A股上證綜指均一度攀升至5000點附近,而截至2021年2月3日收盤,上證綜指則在3500點附近徘徊。不得不說,大盤指數仍處於相對低位的背景,也給部分當時成立的爆款基金的後期運作帶來一定困難,但梳理業績資料不難看出,自彼時成立至今淨值虧損的產品同樣鮮有。
Wind資料顯示,成立於2007年8月,且首募規模超過50億元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共5只,但從成立至今的業績表現看,截至2月3日,除中郵核心成長混合外,其餘4只產品收益率均超60%,最高的長城品牌優選混合已達205.39%,最低的光大保德信優勢配置混合也實現了64.96%的收益率。
另外,成立於2015年5月且至今仍在運作的靈活配置混合型爆款基金則多達18只(份額分開計算),包括17只已實現正收益以及1只淨值仍虧的產品。其中,中郵趨勢精選靈活配置混合和中郵資訊產業靈活配置混合雙雙墊底,而同期成立的工銀瑞信豐盈回報靈活配置混合、興業聚利靈活配置混合、富國新收益靈活配置混合C均已淨值翻倍,最高更達到156.6%的淨值增長率。
即使是從同一天成立的角度看,以72.32億元成立於2015年5月27日的中郵趨勢精選靈活配置混合至今仍虧損超17%,而同一天以286.63億元成立,“船更大,更難掉頭”的易方達新絲路靈活配置混合至今收益也達到了90.4%,一上一下已相差超108個百分點。
針對上述爆款基金成立至今業績表現不佳的原因,以及後續公司擬在投研和管理方面如何進一步提升收益表現等措施,北京商報記者發文採訪中郵基金,但截至發稿,暫未收到相關回復。
滬上一位市場分析人士強調,爆款基金並不等同於未來的績優基金。“行情越好的時候,可能也是單一風格演繹到極致的時候,此時如果發行規模過大,同樣會影響基金經理操作。秉持價值投資的基金,反而能夠在長期獲得一定收益。”
北京一位公募從業人士則分析到,從發展歷程來看,過去中郵基金曾被譽為“牛市戰車”,即在市場行情整體向好的背景下,能夠實現基金淨值的快速上漲,但必須要說的是,行情出現波動時,基金的回撤也同樣較大。這一情況可能也推動了近年來中郵基金的投研風格逐步轉換為“攻守兼備”的模式,在保持較高收益的同時控制回撤,減少波動。然而,短時間內的風格變更,或也使得其未能在近兩年的結構化行情中有突出業績,長期之後會有怎樣的表現仍待觀察。
“守住”爆款方能行穩致遠
當然,中郵基金也並非是唯一一家旗下曾發行爆款,但未能“守住”爆款的中小型公募。Wind資料顯示,截至2月3日,寶盈基金旗下2只曾在2015年4月成立的爆款產品——寶盈新興產業靈活配置混合、寶盈轉型動力靈活配置混合,成立至今5年有餘,但其成立以來的淨值增長率也均為虧損狀態,分別下跌4.3%和0.5%。
楊德龍表示,對於基金公司而言,能發出爆款產品很不容易,因此一定要加大投研方面的支援力度,把業績做好,這樣才對得起相關產品的持有人。同時,也才能夠持續地發行爆款基金,而不是曇花一現。因此,相關基金公司還是要在提高投資能力方面下足工夫,因為基金產品最重要的是幫助持有人賺錢。
正如楊德龍所說,在過去兩次A股牛市的行情下,中郵基金的非貨基管理規模也一度受益於上述部分基金的規模增長,衝擊至700億元以上,並在同期管理規模的排名中位居前二十。但根據最新披露的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末,中郵基金旗下非貨基管理規模約為417.94億元,在資料可統計的143家基金管理人中,排在第59位,前述3只產品的最新規模也均較成立時減少過半。
此外,上文提及的寶盈基金旗下2只產品也在後續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規模下降。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末,2只基金規模分別約為14.23億元和14.79億元,分別較成立時的69.32億元和58.04億元縮水79.47%和74.52%。
中金華創基金董事長龔濤建議到,中小型基金公司要把握住當前基金規模快速擴張的盛宴,也希望基金公司能把相關產品的收益率踏實地做上去。
而從投資者的角度看,前述市場分析人士提示,價格始終圍繞內在價值波動,但市場行為是人們心理行為的集合,會受到樂觀或者悲觀情緒的左右,網紅爆款產品也因此誕生。從以往的經驗看,過度追逐某一風格或是頻繁操作的產品,往往無法有持續突出的表現,而挖掘能夠穿越週期的標的,則會是超額收益的來源。
“面對市場上林林總總的爆款基金,投資者們也要留一份謹慎,僅站在年度排名或某些單一角度上選擇基金管理人,可能未必能實現良好的投資預期,拉長時間與優質企業相伴,方能獲得長期穩健的回報”,該市場分析人士如是說。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劉宇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