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熊英英 馬夢飛
提起“雙碳”,無疑是當下最熱的時代話題之一。為解決溫室氣體減排問題,低成本實現減排目標,一個綠色的新興投資市場——碳交易市場由此應運而生。
國家生態環境部資料顯示,自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年內全國碳市場累計執行114個交易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
到底什麼是碳交易?普通人如何參與碳交易?本期《經經樂道》,深交所優秀專家講師洪樂、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董事長何錦峰將帶大家一起走近“碳交易”。
實現碳交易市場化
推動企業以技術改革實現減排
“碳交易是氣候變化催生的一個產物。”何錦峰介紹,2016年簽署的《巴黎協定》主要目標是將本世紀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並努力將溫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攝氏度以內。此後,世界各國相繼提出了碳中和目標。中國之所以要搞碳交易,也是為了以更加低成本、高效率方式,實現對國際社會作出的“力爭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承諾。
“通俗來講,一家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碳排放,如果排放量超出了規定限額,就需要透過碳市場向其他企業購買排放額度,這就是所謂碳交易的根本邏輯。”洪樂補充說。
比如,有些企業是屬於排放企業,有些企業是產生減排量的,如果管控企業超過排放額度,就需要到市場上去購買相應的配額進行補充,如果節約了排放額度就可以到碳市場上進行出售。“正是因為存在這種不平衡,因此需要透過交易方式、透過市場化定價讓它們流動起來。”
何錦峰進一步指出,實際上,碳交易並不是為了交易一個指標,而是對企業的“碳約束”,即劃定了一個上限,目的是要讓企業透過技術改革的方式降低碳排放。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可能需要更新裝置,應用新的科技,改造工藝流程等等,那麼這就需要投入。如果一家企業的減排成本更高,就可以透過購買排放量進行抵消。
“所以整個市場的邏輯就是總量控制、配額管理、市場化調劑,不在乎是你減的多還是我減的多,最終目的是把總量減下來。”何錦峰說。而碳交易的定價也是根據市場供需關係來實現的。
9家交易所支援個人參與碳交易
需要滿足這些條件
據瞭解,按照碳交易的分類,目前我國碳交易市場有兩類基礎產品:一類是政府分配給企業的碳排放配額,另一類為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統稱為“碳資產”。其中,CCER交易是指控排企業購買可用於抵消自身碳排的核證量。
何錦峰介紹,參與碳交易買賣的主體有兩大類,配額這部分參與方是重點的用能企業、控排企業,首批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的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超過了2162家。目前,個人和機構投資者尚不能參加全國碳交易。
除此之外,全國9個交易所能夠進行CCER交易,部分交易所支援投資機構和個人參與,並基於投資者適當性原則設定了一定的門檻。以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簡稱“四川環交所”)為例,要求參與碳交易的個人年齡在18-60週歲,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呼叫自有資金不少於10萬元。
據悉,成立於2011年的四川環交所,是全國非試點地區第一家經國家備案的碳交易機構。在碳市場服務板塊,四川環交所主要提供以CCER為主的碳交易服務。截至2021年底,四川碳市場CCER累計成交量、成交額分別達3406萬噸、9.6億元(雙邊),按可比口徑居全國第四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