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三位博士做出一個IPO,市值90億

港股又迎來一個醫療IPO——受颱風影響,腫瘤創新藥研發公司和譽醫藥延期到15日正式登陸港交所,收盤價為12.46港元/股,市值近90億港元。

資料顯示,和譽醫藥專注於腫瘤新藥研發,重點聚焦小分子腫瘤靶向和腫瘤免疫藥物。它的背後站著三位博士——徐耀昌、喻紅平和陳椎,他們都曾在禮來、諾華、強生等跨國藥企以及恆瑞、豪森等國內藥企裡面工作過。此外,恆瑞醫藥掌舵者孫飄揚在該公司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一職。

成立五年來,和譽醫藥獲得了一眾VC/PE的支援,包括漢康資本、禮來亞洲基金、國藥資本、泰福資本、啟明創投、中金資本、正心谷資本、淡馬錫、GIC、禮來亞洲基金、中金資本、華平投資、凱雷投資、奧博資本和清池資本等國內外知名機構。IPO前,禮來亞洲基金持股11.16%,啟明創投持股8.65%,淡馬錫持股8.28%。

“老中青”三位博士聯手

致力於創新藥研發,做出90億市值

和譽醫藥的故事,始於三位博士——徐耀昌、喻紅平和陳椎。

「老中青」三位博士做出一個IPO,市值90億

因為他們分別生於50後、60後以及70後,他們也常被稱為“老中青”組合。其實,他們之間淵源頗深,不僅都有過海外留學經歷,還都曾在禮來、諾華、強生、默克等跨國藥企以及恆瑞、豪森等國內龍頭藥企任職。

“牽頭人”徐耀昌今年64歲。1982年7月,他畢業於南京大學化學專業,後赴美深造,並於1988年7月獲得芝加哥大學有機化學博士學位。他的職業生涯始於加拿大謝布克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1993年,他先後在製藥公司禮來(Eli Lilly&Company;)擔任高階有機化學家、化學研究主管。

這當中有個小插曲,徐耀昌在禮來任職期間,為了降低研發成本,尋求外包公司共同研發新藥。彼時,他發現中國大學畢業生的薪資普遍為1000-2000元,博士3000元,遠遠低於美國人工的價格,價效比極高。

隨後,徐耀昌帶團隊回國考察,將外包專案落在上海張江,但他打心底希望更進一步,能夠帶著團隊去中國研發新藥。遺憾的是,禮來當時制定的中國戰略就是合作外包而非設立研發中心。

這對徐耀昌來說,有些受挫。轉機出現在2005年,有一天,徐耀昌接到諾華研發總裁的邀請——希望徐耀昌幫助諾華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2007年1月,徐耀昌和諾華的另外兩位中國同事再次來到張江,準備籌建諾華中國研發中心。

從公司選址、團隊組建以及新專案建立和推進,徐耀昌同研發中心一起為諾華打造了一支優秀的研發人才隊伍。然而,在諾華新藥研發體系基本建立之時,徐耀昌準備離開。

這一次,他轉戰國內藥企。2012年到2016年,徐耀昌擔任豪森醫藥集團上海新藥研發中心的總經理,這是一家制藥公司,從事抗腫瘤、中樞神經系統及糖尿病等領域的藥品開發。在翰森任職期間,徐耀昌還擔任恆瑞-豪森醫藥研發委員會主席,這兩家公司背後站著一對藥圈夫妻孫飄揚和鍾慧娟。在和譽醫藥的獨立非執行董事一欄中,亦出現了孫飄揚的身影。

2016年,徐耀昌決定自己研發創新藥,但靠自己單打獨鬥很難完成,於是他選擇了兩位創業夥伴——喻紅平、陳椎。

喻紅平,今年53歲,他先後獲得清華大學的化學學士學位和理學碩士學位,並且在2000年11月獲得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博士學位,還擔任該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他先後在默克擔任高階研究化學家、諾華擔任一級高階研究員、上海翰森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擔任副總經理。

陳椎最年輕,今年47歲。1997年5月,他獲得德克薩斯大學生物化學學士學位,於2003年12月獲得杜克大學博士學位。他的履歷也十分豐富,先後擔任美國雅培公司的高階科學家、諾華(中國)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的二級研究員、強生腫瘤學研究副總監。

就這樣,三位博士跨越三個“十年”的至交,卻追求一個共同的理想——新藥研發。他們帶著40多個科研人員,建立了和譽醫藥,開啟了創新藥研發之旅。

成立5年,如何撐起一個IPO?

成立於2016年,和譽醫藥致力於研究用於治療腫瘤、感染、肝病及中樞神經類等多種疾病的創新藥物。

招股書顯示,目前,和譽醫藥已建立14種專注於精確腫瘤學和腫瘤免疫治療綜合組成的研發管線。其中,包含9項小分子腫瘤精準治療,5項全面的小分子免疫腫瘤治療,還有4種已進入臨床研究階段,分別是CXCR4拮抗劑,FGFR1/2/3抑制劑,FGFR4抑制劑,CSF-1R抑制劑。

「老中青」三位博士做出一個IPO,市值90億

此外,和譽醫藥計劃於未來一到兩年,提交十專案前處於臨床前研究的專注於新靶點或作用方法的新藥物的IND申請,具有成為解決重大未滿足醫療需求的新型潛質。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全球腫瘤藥物市場年增長率為10.5%,預計2035年規模將由2020年的1503億元增長至6704億元;中國的腫瘤藥物市場預計將從2020年的28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00萬元)增長至2035年的1455億美元(9300萬元人民幣),複合年增長率為11.5%。其中小分子療法佔據絕大多數市場份額。

但截至目前,和譽醫藥尚未有產品實現商業化,且研發支出較大,因此處於虧損狀態。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第一季度,和譽醫藥的其他收入及收益分別為1270.5萬元、1883.1萬元以及198.0萬元。同期期內虧損(淨虧損)分別為1.34億元、7.06億以及1.23億元。

「老中青」三位博士做出一個IPO,市值90億

對於2020年的虧損大幅增長,和譽醫藥解釋稱,主要是計入5.71億元的其他開支,其中包括5.70億元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虧損。此外,其2020年的研發開支為1.33億元。

完成4輪融資,VC/PE陣容豪華

他們為何都投了

一路走來,和譽醫藥獲得一眾VC/PE的支援。

IPO前,和譽醫藥一共完成四輪融資。2017年2月,和譽醫藥完成總額為2800萬美元的A輪融資,由漢康資本領投,禮來亞洲基金、國藥資本和泰福資本共同參與。時隔一年,2019年3月,和譽醫藥完成4200萬美元B輪融資,由啟明創投領投,知名國際主權基金、中金資本、禮來亞洲基金、正心谷資本、泰福資本等共同投資。

2020年3月,和譽醫藥完成7000萬美元C輪融資,由淡馬錫領投,現有投資方啟明創投、漢康資本、GIC、禮來亞洲基金、中金資本、正心谷資本追加跟投。此次融資將用於支援公司管線內現有四個臨床專案的推進,以及多個臨床前專案的研究與開發。

今年1月,和譽醫藥再次完成1.23億美元D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華平投資、凱雷投資集團、奧博資本、清池資本與某波士頓知名投資機構共同領投,原股東禮來亞洲基金、啟明創投、淡馬錫、漢康資本、中金資本繼續加持,累計融資規模達到2.63億美元。

此外,和譽醫藥本次赴港上市引入11名基石,包括LAV實體(禮來亞洲基金)、Aranda(淡馬錫全資附屬公司)、BlackRock、AIHC、Janchor Partners、Lake Bleu Prime、OrbiMed等,其中7家均為老股東。資料顯示,IPO前,禮來亞洲基金持股11.16%,啟明創投持股8.65%,淡馬錫持股8.28%。

作為早期投資方,啟明創投曾於2018年領投B輪、並連續參與C輪、D輪投資和譽醫藥,是上市前公司第二大機構投資方。

和譽醫藥是啟明創投今年的第10個IPO。“作為早期投資方之一,啟明創投見證了和譽醫藥的成長,公司擁有優秀的創始和管理團隊,一流的研發能力及強大的臨床研發管線”,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胡旭波表示,“我們相信和譽醫藥未來能成為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藥研發企業,我們亦將繼續支援和譽醫藥,為解決中國乃至全球患者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盡綿薄之力。”

參與和譽醫藥A輪投資後,漢康資本在C、D輪以及上市輪持續支援。談及出手原因,漢康資本表示,徐耀昌博士是生物製藥行業的資深老兵,曾經先後搭建了諾華上海研發中心和豪森研發中心,具有非常豐富的研發經驗和運營管理經驗。他的聯合創始團隊對於腫瘤精準治療的生物學機制也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在公司設立之初就構建了清晰的管線和豐富的產品,包括FGFR系列和腫瘤免疫系列,開發出一批差異化的創新品種。漢康基於這些判斷,在和譽成立的早期就發現並投資了公司。

華平投資合夥人、中國醫療健康投資負責人方敏對投資界表示:“和譽醫藥的成功上市是公司發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一方面彰顯了中國及全球腫瘤治療藥物市場的巨大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也強化了公司自身的領先優勢。華平投資高度認可和譽醫藥在腫瘤小分子領域的研發能力,並堅信公司的產品管線擁有成為全球重磅藥物的潛力。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支援和譽醫藥的未來發展,力爭用創新與突破造福更多患者。”

“公司將以此次在港成功上市為契機,直面全球生物醫藥競爭的格局,書寫公司快速發展的新篇章。未來,我們將抓住行業高速發展的機遇,不斷最佳化升級研發隊伍的水平,加速推進核心候選產品的開發,以更創新更有效的藥物和優秀的經營業績,幫助患者、回饋社會”,徐耀昌表示。

徐耀昌一直有一個新藥研發夢。但新藥研發的征途註定漫長,上市只是一個小小的里程碑。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593 字。

轉載請註明: 「老中青」三位博士做出一個IPO,市值90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