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交所:深市公司2020年一季度營業總收入同比下滑8.1%
深交所釋出《深交所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公司2019年報實證分析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深市公司營業總收入13.3萬億元,同比增長10.2%。2019年深市公司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6320億元,同比增長3.4%。在盈利面方面,深市85.8%的公司實現盈利,60.5%的公司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42%的公司淨利潤增速超過20%,穩增長態勢明顯。
全文如下:
深交所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公司2019年報實證分析報告
截至2020年4月30日,深市2232家公司中2150家按時披露了2019年年報,79家因疫情影響延遲披露,並按要求披露了未經審計的主要經營業績,3家未能按時披露年報。2230家深市公司披露了2020年一季報資料。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發,對我國和全球經濟都產生深遠影響。作為中國企業的優秀代表,深市公司2019年及2020年一季度的表現,反映了我國經濟的較強韌性和較大潛力,彰顯了經濟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
一、2019年深市公司總體情況穩中有進
2019年我國國民經濟執行總體平穩,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轉型升級成效明顯,經濟增長的質量更高、後勁更足。作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導力量,深市公司2019年的發展整體凸顯“穩”的基調,較多領域展現“進”的特徵,新舊動能加快轉換態勢明顯。
(一)整體實現較快增長,運營狀況平穩
營業總收入增長超10%,延續穩定增長態勢。2019年深市公司營業總收入13.3萬億元,同比增長10.2%(*ST鹽湖異常鉅虧,本文分析予以剔除);其中主機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分別為6.5萬億元,5.2萬億元和1.6萬億元,分別同比增長9.7%、10.3%和11.7%,均顯著高於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8%的營收增速。
超過85%的公司實現盈利,六成公司利潤同比增長。2019年深市公司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6320億元,同比增長3.4%。主機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分別實現淨利潤3565.1億元、2235.7億元和519.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1%、2.4%和29.1%。在盈利面方面,深市85.8%的公司實現盈利,60.5%的公司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42%的公司淨利潤增速超過20%,穩增長態勢明顯。
表1 2019年深市公司總體業績情況
盈利能力和執行效率保持穩定,商譽減值對業績的影響減弱。2019年深市公司淨資產收益率為6.5%,非金融公司毛利率、總資產週轉率、應收賬款週轉率分別為22.8%、0.6次和6次,近幾年波動不大,整體保持穩定。隨著制度完善和監管力度加大,不規範的減值行為明顯減少。2019年非金融類公司商譽減值總額1035.6億元,同比下降18.5%,對深市上市公司淨利潤的影響為16.2%,同比下降3個百分點。
(二)主機板中小板穩步增長,創業板創新發展動能強勁
主機板中小板在基數較大的情況下持續穩步增長。經過多年發展,兩個板塊湧現出萬科、順豐、格力、蘇寧、比亞迪、京東方等一批行業龍頭。在基數較大的情況下,仍保持快速增長。2019年深市主機板61.2%的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三年複合增長率14.3%。中小板公司近五年的營收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六成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長,整體成長較快。
創業板在創新驅動下展現強勁增長動力。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企業加速在創業板聚集,目前創業板公司中,超過九成為高新技術企業,超過八成擁有自主研發核心能力,超過七成屬於戰略新興產業,新一代資訊科技、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聚集特色凸出。板塊設立以來,平均研發強度(研發支出佔營業收入的比重)始終保持在5%左右,不僅遠高於2.2%的全社會平均研發水平,也明顯高於深市3%左右的整體水平。在創新驅動下,高成長性特色十分明顯。近五年營業總收入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2.9%,三成以上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速超過20%。
(三)行業結構性分化明顯,新興產業表現亮眼
製造業整體企穩,新興製造業增長強勁。2019年深市制造業公司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7.1%。淨利潤同比下降6.5%,與2018年21.6%的負增長情況相比,降幅明顯收窄,呈現企穩向好態勢。從細分行業來看,數量佔製造業四成的電氣機械、計算機通訊、專用裝置等行業實現較快增長,2019年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65.4%、26%和24.1%;這三個行業中,戰略新興產業佔比分別達到64.6%、76.3%和58.7%,體現出新動能對製造業較強的支撐作用。有色金屬、石油、鋼鐵、化工等多個傳統行業從前期較快增長的高基數中回落,淨利潤下滑幅度超過20%。
第三產業平穩增長,現代服務業勢頭良好。2019年深市第三產業公司營業總收入和淨利潤佔總體比重分別為33.6%和38.6%,佔比連續3年增長,2019年分別同比增長13.4%和8.9%。金融和房地產公司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1%和10.6%,對第三產業整體增長起到較大拉動作用。深市現代服務業近幾年發展較快,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公司的數量佔比超過10%,2019年淨利潤增速均超過50%。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2019年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12.6%,但淨利潤受樂視等少數異常虧損公司影響較大,盈利狀況波動較大。
農業、資源開發、公用事業等基礎行業發展穩定。基礎性行業農林牧漁、採礦和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合計淨利潤佔深市總體的9.4%。2019年深市農業公司淨利潤較上年增長2.7倍,其中畜牧業增長3.4倍。採礦和電力等公用事業均保持增長,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0.2%和34.2%。
(四)創新驅動深入推進,高質量發展動力增強
戰略新興產業營收規模持續擴大,盈利狀況改善明顯。截至2020年4月30日,深市共有1084家戰略新興產業公司,2019年共實現營業總收入5.5萬億元,同比增長9%,淨利潤1764億元,同比微降0.8%,扭轉上年大幅下滑態勢。營業總收入和淨利潤佔深市總體比重分別為41.4%和27.9%。分行業看,新能源、節能環保和新一代資訊科技在經歷上年負增長後,2019年明顯回升,淨利潤增速分別為48.9%、18.6%和6.9%;高技術服務業延續了2018年的增長,淨利潤同比增長7.5%;而新能源汽車、高階裝備製造和生物醫藥仍然承壓,淨利潤分別下滑24%、47.4%和19.8%。
研發投入持續加大,龍頭公司引領效應明顯。2019年深市公司研發投入金額合計3924.4億元,同比增長12.8%,連續三年保持增長。研發支出超過10億元的公司有60家,美的集團、中興通訊、京東方、比亞迪等8家公司超過50億元。2019年深市整體平均研發強度3.0%,其中研發強度超過10%的公司有291家,佔比13.1%。深市公司平均聘請技術人員535人,中位數為231人,95家左右公司技術人員佔比超過50%。戰略新興產業公司普遍重視研發投入,2019年研發投入2635.4億元,較上年增長12.9%,平均研發強度為4.8%,超過深市平均水平。
(五)再融資工具更加多元,股權激勵制度持續最佳化
再融資使用效率更高,工具種類更加多樣。2019年深市公司共實施完成再融資106單,募集資金1162億元。融資主體九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八成資金投向公司主營業務。其中,可轉債完成發行63家次,融資768億元,較上年分別增長1倍和1.5倍,首單定向可轉債成功發行;全年完成非公開發行36家次,融資322億元,公開增發時隔五年首次迴歸;配股共計完成4單。
股權激勵穩步推進,配套制度更加完備。2019年深市公司共推出股權激勵計劃218單,員工持股計劃88單。股份來源方面,來自二級市場回購的單數分別增長208.3%和358.3%。激勵物件方面,外籍員工參與股權激勵的制度更加完善,2019年涉及外籍員工的單數佔比28.9%,同比增加3.6個百分點。
(六)併購重組提質增效,市場化特徵更加突出
2019年深市完成97單併購重組,同比下降11.8%;併購交易金額4325.7億元,同比增長87.5%。平均交易規模上升,提質增效成果顯著。
產業併購導向繼續強化,交易估值迴歸理性。2019年產業整合型重組成為“主旋律”,數量和金額佔比均超過六成。重組估值進一步迴歸理性,重組標的平均增值率約為1.8倍,較上年大幅下降55.9%,交易邏輯更為理性務實。
加快國企改革,助力民企紓困。2019年深市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籌劃重大資產重組37家次,交易金額達到2870.2億元,資本市場平臺功能得到進一步發揮,出現了一批典型案例。招商積餘將物業管理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平臺,中信特鋼透過重組實現特鋼板塊整體上市。怡亞通、愛迪爾等29家民營公司透過引入國有資本的方式參與混改。海南海藥(維權)等87家民營公司,透過股權轉讓引入戰略投資者,整合多方資源扭轉資金困局。
最佳化存量市場,交易方案更加市場化。2019年深市披露9單重組上市方案,實現上市資源的最佳化;15家公司實施重大資產出售,剝離績差虧損資產,減負前行。交易方案設計上更加註重市場化博弈,如蘇寧易購收購家樂福中國,約定後續轉讓方和受讓方針對家樂福中國剩餘20%股權分別享有出售選擇權和購買選擇權。
(七)回報股東力度增強,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現金分紅穩步增加。截至2020年4月30日,深市65.4%的公司推出現金分紅預案,分紅金額2879.5億元,同比上升10.5%,股利支付率為33.6%。深市盈利公司中,20%的公司股利支付率超過50%。2017-2019年連續三年分紅的公司有1272家。分紅金額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是房地產、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及金融業,分別為332億元、280.3億元和267.6億元。
股份回購更加普遍。隨著股份回購制度的日益完善,2019年深市公司股份回購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年共有649家公司完成回購,共有119家公司正在實施中;回購涉及金額合計739.5億元。拓寬了上市公司與投資者分享經濟增長紅利的渠道。
以多種方式主動服務精準扶貧。2019年深市公司結合自身產業特點與扶貧地區實際,透過成立扶貧產業基金、興辦實業、開展培訓教育、參加扶貧公益活動等多種形式,推動產業發展脫貧、轉移就業脫貧等。據不完全統計,深市有558家公司披露了2019年精準扶貧工作資訊,共投入資金146.7億元,幫助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超過52萬人。
持續加大環保落實力度。2019年深市共有1972家公司披露了履行社會責任的相關資訊,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和意願不斷加強。共有753家公司詳細披露了環境保護相關資訊,積極響應、深度參與汙染防治攻堅戰。其中,699家按國家要求編制了突發事件環境應急預案,同比增加3.8%,有效降低重大突發環境事件發生的機率。191家建設了廢水、廢氣線上監測裝置並正常執行,同比增加12.4%,全面監控汙染物排放情況。
積極參與抗疫行動。截至2020年4月30日,深市共有653家公司透過捐款捐物、保障急需物資生產、提供物流倉儲支援、參與醫院建設等多種方式,積極投入抗疫一線。30多家醫療器械公司春節期間全力生產防疫物資,20餘家公司直接參與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
二、2020年一季度深市公司整體“危”“機”並存
今年一季度極不尋常,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上市公司也受到干擾,業績短期波動明顯。但同時需要看到的是,我國經濟在此次疫情期間展現出較強韌性,復工復產正在逐步接近或達到正常水平,應對疫情催生並推動了許多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
(一)整體業績大幅下降,頭部公司韌性較強
虧損面超過三成,仍有近四成公司逆勢增長。近五年,深市公司一季度營收和淨利潤在全年中的佔比均約為20%,比重相對較低。2020年一季度營業總收入同比下滑8.1%,淨利潤同比下滑25.8%,好於1-3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36.7%的降幅。在盈利狀況方面,深市公司虧損面為33.9%,高於過去三年一季度平均15.2%的水平,有409家公司近三年首虧。但仍有36.3%的公司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25.3%的公司淨利潤增速超過20%。
大公司抗風險能力凸顯,指數成份公司業績穩定。疫情對龍頭公司的影響相對較小,深市市值前10%的公司,營業總收入同比下降0.2%,淨利潤同比增長1%,明顯好於深市整體水平。從指數成份股來看,深證100成份股公司2020年一季度淨利潤同比下降2.3%,其中權重合計佔比超過50%的前24家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長4.8%;創業板指100成份股公司一季度淨利潤同比增長1.7%,其中權重合計佔比超過50%的前17家公司同比增長45.2%。
(二)受影響的行業面較廣,新興行業展現較大潛力
第三產業受疫情影響較大,部分新興服務業逆勢增長。2020年一季度服務業公司營業總收入同比下降8.5%,淨利潤同比下降39.5%,下降幅度大於深市整體。疫情對交通運輸、住宿餐飲、文體娛樂、批發零售等傳統服務業產生較大沖擊,行業淨利潤跌幅均超過50%。部分新興服務業逆勢增長,如在申萬三級行業中,網際網路資訊服務、多業態零售等細分行業淨利潤漲幅都在20%以上。
製造業滑坡幅度小於服務業,部分細分行業表現亮眼。2020年一季度製造業營業總收入同比下降9.2%,淨利潤同比下降22.4%。2019年一直承壓的石油化工、有色金屬、金屬製品等傳統行業,業績持續下滑,淨利潤降幅均超過70%。新興製造業也出現一定業績壓力,如計算機通訊淨利潤降幅在20%左右;少數細分行業則表現亮眼,如在申萬三級行業中,半導體材料、醫療器械、電子零部件製造和通訊裝置等行業的淨利潤漲幅都在10%以上。此外,與民生直接相關的食品製造、農副食品加工、造紙、文體用品製造等行業淨利潤也同比增長。
(三)融資流入加大,現金週轉整體正常
經營整體放緩,融資流入加大。2020年一季度深市非金融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入與流出額分別同比下降5.9%和1.3%,符合疫情期間生產和貿易活動放緩的特徵。與此同時,深市公司積極擴大外部融資,補充現金流,一季度籌資活動現金流入同比增長17.9%,漲幅較上年同期增加14.5個百分點,籌資活動現金流淨額同比增長2倍。
現金流週轉正常,短期未出現明顯缺口。2020年一季度深市非金融公司資產負債率為59.5%,與上年同期相比變化不大。貨幣資金對短期債務(短期借款和一年內到期非流動負債之和)的覆蓋倍數為1.0,較上年持平,整體保持穩定,債務風險可控。
(四)投資活動表現平穩,高科技龍頭加大投資力度
2020年一季度深市非金融公司投資活動現金流出同比增長3.2%,扭轉了上年同期-6.1%以及2019年全年-4.3%的負增長趨勢。製造業投資活動現金流出同比下滑0.8%,較2019年全年-4.5%呈現企穩態勢。高科技龍頭的引領作用在逆勢中得到充分顯現,京東方A、中興通訊、立訊精密、寧德時代、中國廣核等公司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均在20億以上,其中立訊精密同比大幅增長61.6%。
(五)復工復產有序推進,社會經濟逐步迴歸正常
生產秩序逐步迴歸正常。為了降低和消除疫情的負面影響,社會各界全力保障和推動企業復產復工。深市復工率超過60%的公司佔比由2月中旬的36%大幅提升至3月初的84%,更有約13%的公司在疫情期間未停工停產,展現了較強韌性。
支援湖北上市公司走出困境。深市共有65家註冊地在湖北的上市公司,受疫情影響嚴重,一季度淨利潤同比下滑47.3%,有10家公司延遲披露年報。針對湖北上市公司面臨的困難,深交所透過設立資訊披露專項服務通道、定向減免上市費用、加急加快處理疫情防控專項產品的稽核發行等措施,與上市公司攜手抗疫、攻克時艱,助力恢復正常執行。
三、2020年堅持創新驅動和深化改革,在複雜環境中實現化“危”為“機”
疫情進一步增加了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風險防控也面臨更大挑戰。為應對和消除不利影響,宏觀政策的對沖力度逐步加大,為上市公司的業績改善營造良好環境。疫情期間表現亮眼的新產業新業態,有望成長為新的經濟增長極,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也將為這類公司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內外部環境更加複雜,相關風險值得關注
外向型企業的經營風險因海外疫情而加劇。當前,雖然我國疫情得到控制,但海外疫情肆虐,拐點尚未到來,且存在由發達國家向欠發達國家蔓延的梯次爆發趨勢,嚴重擾動了國際貿易活動。2019年深市共有945家公司存在出口貿易,出口收入約佔營業總收入總額的10%。疫情導致的外需銳減和封鎖隔離使得這些公司的業績下滑,經營風險增加。此外,部分行業上游的關鍵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高度依賴進口,漲價和斷供風險值得關注。
減值損失的不利影響仍需持續關注。隨著併購重組的理性迴歸和上市公司質量的持續提升,商譽減值、存貨損失、信用損失等減值項對淨利潤的影響預計將有所減弱,但少數公司仍面臨一定的減值壓力。截至2019年末,深市公司商譽賬面價值7216.8億元,佔當期營業總收入的7.2%。在外部不確定性的影響下,仍需關注由此引發的“變臉式”鉅虧。
少數公司的合規風險在經濟下行時凸顯。深市連續兩年虧損的公司有99家,8家公司已連續3年虧損。根據目前披露的審計報告,134家公司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上市公司的經營壓力普遍較大,財務造假、違規信披、違規佔用資金的等違法違規行為可能增多。同時,國務院金融委將“堅決打擊各種造假和欺詐行為”列為重點任務,證監會2019年以來已累計對22家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行為立案調查;2019年深交所共作出紀律處分決定書215份,創歷史新高。在新《證券法》下,少數公司的合規風險以及相應的監管處罰,值得市場高度關注。
(二)宏觀政策對沖力度加大,上市公司業績有望改善
融資環境改善將緩解資金壓力。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資金投放將更加精準有力,流動性有望保持合理充裕,公司的融資環境將得到持續改善。一季度資料顯示,深市公司籌資活動現金流入整體大幅增加,政策效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初步顯現。在政策力度持續加大的作用下,受影響嚴重的行業現將加快恢復,出現大範圍資金鍊斷裂的可能性極小。
基建投資發力將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為了提振疫情影響下低迷的投資需求,在傳統基建的基礎上,發力新型基建投資,不僅可以實現穩投資、穩增長,更重要的是調結構、促創新,拓寬新動能的發展空間。截至目前,深市共有314家新一代資訊科技類公司,隨著5G、物聯網產業生態的完善,這些新動能企業不僅在短期內有望提振業績,長期也將迎來戰略性發展契機。
減負政策升級將增加企業盈利空間。2019年減稅降費政策效果顯著,深市制造業公司支付各項稅費的現金同比增速為1.7%,與2018年的12.6%相比大幅回落,低於營業總收入的增速。今年一季度新增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出臺精簡審批程式、放寬市場準入限制等惠企政策,營商環境有望持續改善。
(三)新興產業有望引領發展,創業板改革釋放更多新動力
新興產業有望成為復甦的引領者。疫情期間,基於線上場景的服務業,以及網際網路科技賦能的生產製造、物流倉儲和零售等行業,展現出巨大成長潛力。與之相關聯的上市公司,也表現出較為明顯的上行勢頭,例如計算機行業的投資在疫情前已連續7個月上升,在疫情期間也表現出較強韌性,在生產和消費恢復後有望率先反彈,帶動整體業績回升。
創業板改革將釋放更多新動能。一直以來,在傳統產業與“四新”深度融合的過程中,資本市場的功能尚未充分發揮。創業板改革不僅最佳化發行上市條件,包容更多新興產業,而且在併購重組、再融資、股權激勵等基礎性制度方面均有突破,將深刻改變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生態,資本市場在金融、科技、產業融合發展中的樞紐作用將進一步發揮。以往較難得到資本市場支援的創新企業,以及資本市場工具使用率不高的存量公司,將迎來更加有利的發展環境。
總之,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變革時期,突發的疫情不僅對生活節奏和生產佈局帶來衝擊,更對國際體系和全球秩序產生深遠影響。在這個大變局中,我國擁有鏈條最完善的產業體系、規模最大的內需市場,以及最充足的政策空間和迴旋餘地,在創新驅動和改革紅利的雙重加持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十分明確。事關資本市場發展全域性、涉及增量和存量的改革大幕已經開啟,可以預期市場生態將進一步最佳化、樞紐功能將進一步提升,上市公司的活力和韌性也必將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