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3全球形勢盤點】
2023年,世界終於走出新冠疫情的陰霾,全球經濟步入復甦程序。發展中經濟體表現更為出色,釋放強勁動能,支撐著世界經濟向好發展。然而,國際局勢的持續動盪,疫情對產供鏈的永續性負面影響等仍嚴重拖累復甦步伐。從長遠來看,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穩定和不確定性因素依然存在,美西方發達國家積累的經濟風險有可能爆發。未來,全球各國亟須協同一致,進一步加強多邊合作,為世界經濟的健康發展創造更加和諧穩定的環境。
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集裝箱3號碼頭。新華社發
動盪與分化拖累復甦程序
2023年,全球經濟繼續從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等負面因素中緩慢復甦並展現出韌性,但增長仍然緩慢且不均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0月釋出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全球經濟增速將從2022年的3.5%放緩至2023年的3.0%和2024年的2.9%。2000年至2019年的20年間,全球經濟的平均增速為3.8%,2023年的經濟增長率或將達到20多年來除全球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時期外的最低水平。
後疫情時代,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呈現出愈發明顯的分化態勢。不僅發達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間存在分化,二者內部也同樣呈現出分化特徵。IMF預計發達經濟體的增速將從2022年的2.6%降至2023年的1.5%。其中,美國2023年的經濟增速預期被上調至2.1%。歐元區的經濟增長弱於預期,被下調至0.7%,陷入衰退邊緣。英國的狀況更差,2023年的經濟增長率預期僅為0.5%。日本的預期經濟增長率則被調高至2%。
對於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IMF預測其增速將整體小幅放緩,從2022年的4.1%放緩至2023年的4.0%。受美元高利率影響,一些非洲國家出現了債務危機和金融市場動盪。南部非洲預期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只有0.8%,中東為2%。在拉美國家中,巴西、墨西哥等幾個重要的經濟體實現了3%以上的增長,預期2023年拉美增長率可以達到2.3%。在亞洲,東亞仍然是世界經濟增長最為強勁的地區,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形勢都比年初預期的好,東盟表現稍差,但增長速度也保持在4.2%以上。
9月5日,人們在德國慕尼黑國際車展上與中國展商洽談。新華社發
形成世界經濟動盪和分化,進而造成復甦乏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新冠疫情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造成了永續性負面影響。疫情期間,國際物流受阻、貿易和投資發展停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一度斷裂。儘管各國都竭力修復,但在眾多政治和經濟因素影響下,國際物流和供應鏈已無法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因此,世界經濟失去了健康發展的產業基礎和物質保障。
第二,世界各國遭遇空前的能源危機。全球用於能源生產的大部分原材料價格都非常高,在俄烏衝突的影響下,原材料價格暴漲,從而使能源價格大幅提高,推升了各類產品的生產成本並帶來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壓力。能源價格的劇烈震盪還會增加企業經營的不確定性,從而降低企業投資願望,對企業投資形成阻礙。
第三,全球性通貨膨脹嚴重阻礙了世界經濟的復甦步伐。能源危機帶來能源價格暴漲,並引發通貨膨脹。各類成本上升會導致企業利潤下降、投資意願不足。特別是對跨國公司而言,通貨膨脹會使其全球佈局悄然發生變化,傳統的營利模式也難以為繼。通貨膨脹還會造成供應鏈斷供以及企業的生產運能不足,從而動搖企業的發展基礎,導致企業生產能力下降,抑制世界產出增長。
第四,各國為抑制通脹而提高利率,造成了流動性偏緊的局面,並直接抑制經濟增長。截至2023年底,世界主要經濟體仍然將利率維持在較高水平,美國基準利率在5.25%至5.5%之間,歐元區為4.5%,英國為5.25%。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利率水平更高,南非基準利率為8.25%,巴西為11.75%,俄羅斯高達15%。高利率必然會限制信貸,抑制投資和消費,從而在控通脹的同時拖累經濟增長。
第五,地緣政治衝突導致全球金融市場震盪和全球貿易收縮。俄烏衝突爆發後,美西方國家對俄羅斯進行金融制裁,造成俄羅斯金融市場大幅動盪,西方資本紛紛撤離,同時國際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大宗商品價格飆升。今年又爆發了巴以衝突,進一步加劇了全球金融市場和國際投資的碎片化。此外,美歐推動對華“去風險”使全球貿易收縮。世界貿易組織預測,2023年世界貨物貿易增長率僅為0.8%,遠低於2021年和2022年的水平。
11月22日,一名女子走進英國曼徹斯特一家打折店鋪。新華社發
7月27日,一名男子騎車經過德國法蘭克福的歐元標誌。新華社發
支撐全球經濟復甦的亞太力量
今年以來,美國為抑制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多次上調聯邦利率,不斷強化“軟著陸”預期。從效果來看,11月的消費者價格指數已降至3.1%,且第三季度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環比增長折年率為4.9%,為2022年以來的最高值,並實現連續五個季度的正增長。其中,私人消費、私人投資分別貢獻了2.7%、1.5%的增長,均為202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也正因如此,IMF在10月的報告中調高了美國的經濟增速預期。隨著美國債務上限的緊張問題得以化解,以及瑞士和美國政府採取行動遏制金融動盪,同今年上半年相比,目前世界經濟面臨的金融風險趨於緩和。
長期以來,亞太地區內部的分工合作十分密切,亞太也成為全球經濟最活躍的區域。2023年,亞太地區釋放出引領全球經濟復甦的動能。IMF報告顯示,儘管遇到一些不利因素,2023年亞太地區仍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關鍵推動力,全年經濟增長率有望從2022年的3.9%提升至4.6%。這是因為,開放包容、共同發展是亞太合作的主旋律。今年6月,《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對15個簽署國全面生效,區域內90%以上的貨物貿易將逐步實現零關稅,進一步推動亞太地區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增強了亞太地區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此外,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於年初啟動,有望進一步降低貿易壁壘,提升貿易投資效率,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
在亞太地區,中國無疑是最為重要的力量之一。今年以來,在全球經濟復甦乏力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韌性凸顯,各方面指標都展現出穩中向好的發展趨勢。尤其是今年下半年以來,宏觀經濟政策不斷髮力,涵蓋了降息、降準、減稅、鼓勵房地產以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等一系列措施,政策效果十分明顯: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保持領先。11月,中國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8%,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11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等產品的產量同比分別增長35.6%和44.5%,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態勢愈發明顯。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的作用,近年來加大了科技投入和支援,優化了科技創新的環境和機制,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科技實力顯著提升。截至10月底,中國已建成5G基站321.5萬個,佔移動基站總數的28.1%,5G網路建設穩步推進。不僅如此,當前汽車產業鏈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已經突破10萬億元,超過了傳統的房地產行業;包括新能源、半導體、電子、通訊等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有望突破15萬億元,經濟增長的新舊動能正發生積極轉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特徵日趨明顯。
IMF等權威機構對中國經濟發展作出了充分肯定。據其預測,今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三分之一左右,中國經濟增速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將帶動與中國相關聯的經濟體增速提高0.3個百分點。
創造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
展望未來,拖累世界經濟復甦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亟須積極應對。一是俄烏衝突、巴以衝突等地緣政治危機仍將持續,因此未來能源價格和糧食價格將繼續在高位徘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也將因此受到衝擊。二是高利率的負面影響將在未來顯現,儘管目前美國經濟增長似乎未受到高利率的顯著衝擊,但緊縮性政策的效應存在時滯,未來不僅會對美國經濟增長造成拖累,而且高利率還會引發金融動盪,美歐金融市場起伏不定,產生溢位效應,可能使發展中國家債務危機不斷深化,從而衝擊全球金融穩定。三是美國對華打壓和遏制的戰略並未發生根本改變,因此未來可能還會在科技領域對華實施封鎖,在經貿領域繼續“去中國化”,透過“友岸外包”等方式孤立中國,人為割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制約經濟全球化發展。
因此,未來世界各國應加強多邊合作,維護經濟全球化成果,創造一個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並且搶抓新機遇,為全球經濟的復甦提供動力。
首先,要妥善解決地緣政治衝突,積極恢復多邊合作並修復全球產業鏈。當前全球經濟復甦的最大威脅是地緣政治衝突和全球產業鏈被人為割裂。因此,妥善消除各方分歧與衝突,各經濟體之間加強多邊合作和貿易往來,提高市場的開放度和透明度,降低貿易壁壘,才能使全球經濟邁向穩定發展之路。
其次,要加強政策溝通與協調,共同應對各國面臨的共同難題。當前最為迫切的議題包括在世界範圍內應對通脹、應對氣候變化等。發達國家要擔負起更多的責任,發展中國家也要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暢通各國的政策溝通與協調機制,增進各國和地區的互信與互利,解決好全球性挑戰,為世界經濟復甦掃清障礙。
最後,要搶抓新機遇,提升經濟復甦的內生動力。一方面,要重視數字化對經濟的強大推動作用。數字化及其發展過程中實現的創新不僅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降低成本和風險,還可以創造新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各方需求,縮小數字鴻溝,促進國際社會的公平和包容。另一方面,要重視綠色和低碳轉型。綠色和低碳轉型不僅可以改善環境質量,還可以創造新的就業崗位並增加收入,促進新材料新能源的發展,從而提升能源的安全和效率,降低能源的依賴和成本,最終提升世界人民的福祉。
(作者:王孝松,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8日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