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與華為合作造車的小康股份,上半年預虧16億元

由 喜東付 釋出於 財經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陳薇 實習生 張銳)華為在造車領域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康股份),7月15日釋出2022年半年度業績預虧公告:2022年上半年公司歸母淨利潤預虧16億元至17.5億元,同期公司營業收入120億元到126億元,同比增長六成以上。

從2020年初搭上華為的“快車”之後,小康股份圍繞新能源汽車一直是“大幹快上”:營收大幅增長的同時,公司累計虧損已超過了60億元。

小康股份擬更名賽力斯

入局新能源汽車,小康股份並不算晚。

2016年,小康股份就用新品牌“賽力斯”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但到2019年4月,公司釋出第一款增程式SUV“賽力斯SF5”,2020年7月該車型開始交付,2020年全年僅賣出1051輛。

由於新能源汽車需要大量的投入,此前還能盈利上億的小康股份也出現了22億元的虧損。如此慘淡的表現,讓公司股價也被“用腳投票”,全年跌幅達到了40%。

小康股份很快意識到,僅憑自身能力很難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有所建樹。

2021年3月,小康股份與華為達成合作關係。雙方直接選擇了最深入的合作模式——“華為智選車模式”,華為深度參與產品定義、整車設計以及渠道銷售。

2021年4月19日,由老車型升級而來的賽力斯SF5(華為智選)正式釋出,當年累計銷量8509餘輛,比老車型有數倍提升。

2021年12月雙方推出新的高階新能源車品牌——AITO問界,首款SUV“問界M5”也同步釋出。有了華為的加持,賽力斯迅速成為新能源車市場“黑馬”,2022年上半年問界M5累計銷量2.02萬輛。

小康股份的營收也隨之增長,2021年公司營收167.18億元,同比增長16.89%;2022年上半年營業收入預計達120億元至126億元,同比至少增長60%。

7月15日,小康股份釋出公告稱,擬將公司中文名稱由“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證券簡稱由“小康股份”變更為“賽力斯”,公司證券程式碼“601127”保持不變。

營收增長,虧損持續

新車型問世為小康股份帶來的營業收入,卻並沒有帶來淨利潤。

公告顯示,2022年上半年,公司歸母扣非淨利潤預計為虧損17.5億元到16.1億元。小康股份解釋稱,賽力斯新能源汽車產品研發持續投入,以及前期固定資產投入較大,產銷量尚處於爬坡階段,折舊及攤銷費用有所增加;隨著賽力斯新能源汽車產品的市場推廣,營銷費用、人工成本有所增加。

2020年、2021年小康股份已經因為投入新能源汽車出現連續虧損,連續兩年公司歸母淨利虧損總額已經達到35億元。

但華為的加持、新車銷量的節節攀升,卻讓小康股份在資本市場上順風順水。

在預期虧損的公告發布之後,7月16日,小康股份釋出了《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發行情況報告書》,公司順利完成非公開發行專案。

本次非公開發行的價格為51.98元/股,募集資金總額為71億元,獲得廣發基金、中信證券、中國銀河證券等機構參投,該專案也是A股市場迄今為止發行規模最大的智慧電動汽車融資專案。

在進行定增期間,小康股份股價也一路上漲。截至7月18日收盤,小康股份股價75.2元/股,這意味著參與認購的機構投資者浮盈45%。

賽力斯淪為華為“背景板”

但是擁抱華為,也讓小康股份難以避免淪為華為“背景板”。

今年7月初,AITO品牌第二款車型問界M7“壓軸”出現在華為夏季旗艦新品釋出會,華為常務董事、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的CEO餘承東花費1個多小時來分享這臺車亮點,小康股份創始人張興海則在尾聲階段才亮相,僅僅表示將繼續與華為合作。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在鄭州多個華為體驗店見到了問界M5的真車。店員在向店內顧客推介車輛的時候,幾乎都圍繞車輛上的華為“黑科技”,當記者問及車尾上“金康賽力斯”是什麼意思時,他們輕描淡寫地說:“這是我們的合作伙伴。”

其實很多人都忘記了,華為是“不造車”的,問界M5和M7都是小康股份賽力斯旗下的產品。

小康股份也在極力否認市場上華為“代工廠”的說法,在年報業績說明會上,公司管理層明確:“整車的智慧財產權屬於小康股份,銷售收入也歸屬於小康股份。”

“賽力斯在華為渠道賣車的品牌,其藉助華為的概念利用其流量進行營銷。”中信證券新能源汽車行業分析師袁健聰說,資本市場對小康股份股票的追捧、參與其定增,也是看在其與華為深度合作上。

華為與小康相互需要

對小康股份來說,即使品牌存在感稍弱,與華為聯手依然是最好的選擇。

在此之前,賽力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存在感幾乎為零,依靠自身力量,小康股份並不具備在新能源汽車市場迅速謀得一席之地的能力,企業很難完成從燃油車到新能源車的轉型。

對華為來說,可以選擇的“備胎”似乎比較多:華為目前合作車企包括北汽極狐阿爾法、長安阿維塔、廣汽、奇瑞、江淮等。但對這些相對“強勢”的車企,華為目前僅能提供全棧智慧座艙、智慧駕駛等模組化解決方案,電池電機等標準化零部件,在車企研發中參與程度較低。

但其實這並不有利於華為按照自己的想法迅速打造“爆款”。

“華為需要一個‘爆款’,來證明自己車輛智慧解決方案的實力。”袁健聰說,這樣看小康股份和華為是相互需要的。一旦華為在車輛智慧作業系統獲得突破,成為眾多車企的智慧解決方案供應商,那麼華為就會退居幕後,實現“不造車”承諾。

這時候,小康股份就需要獨自面臨產能、訂單、渠道、品牌等壓力,能不能遊刃有餘地應對,就看這幾年的積累和選擇了。

責編:史健 | 稽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