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港潮“後浪”:傳言戳中市值2000億的中通快遞?

回港潮“後浪”:傳言戳中市值2000億的中通快遞?


回港二次上市的傳言,終於還是落在了中通快遞身上。

 

這一次同樣如今年的“前浪”網易和京東,“內幕”訊息不斷細化:中通快遞正在與投行進行洽談,討論可能最早於2020年底在中國香港上市事宜,潛在的上市募資金額在10億至20億美元……

 

據統計,目前符合港交所上市新規的中概股約有32只,中通快遞系唯一一隻“達標”的快遞股。

 

從2016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即破發,4年間,中通快遞穩坐加盟制快遞的頭把交椅。目前,總市值超過2000億元,這一數字超越了除順豐以外的其他上市快遞企業市值的總和。

 

不過,中通快遞面前並非盡是坦途,隨著電商發展,快遞業務量不斷增長,利潤增速卻未隨之水漲船高。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發現,中通快遞營收、淨利潤增速等關鍵指標近年來不斷下滑。

 

對於回港,中通快遞迴應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稱,“不予置評”。在專家看來,以中通快遞目前的經營形勢,包括在美股的市場走勢,其實不需要回到港股。此外,對於在走國際化的中通快遞來說,鞏固美股上市地位更重要。

 

不過,中概股考慮迴歸港股市場或A股市場,無疑是應對單一上市地監管規則發生重大變化風險的預防性舉措。而多一個交易場景,在商業模式被驗證可行的前提下,公司估值自然會上升。

 

中通:中概股回港的下一個“老將”?

 

目前,國內頭部快遞公司已基本上市,順豐、圓通、申通、韻達等登陸A股,美股僅有中通和百世。

 

2018年,港交所啟動了25年以來的最大機制改革,引入同股不同權、對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開啟通道,改革了二次上市的規定。此後半年,阿里巴巴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成為市場焦點,並隨後為中概股回港開了個好頭。

 

2019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在港交所主機板二次上市,全球發售5億新股。“回港”當日,開盤價較發行價上漲超過6%,市值也一躍超過騰訊控股,成為港股第一大市值公司。上市儀式上,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一句話在外界看來意味深長:沒有理由不相信其他中概股公司都會陸續回港。

 

事實也正如他所說。2019年至今,多家中概股傳出密切接觸投行,包括百度、攜程、中通等,網易則順利打響2020年回港二次上市第一槍。

 

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需要滿足一定條件。根據港交所規定,二次上市公司首先必須在包括英美市場上市並至少保持兩年良好合規記錄,其次市值不低於400億港元,或市值不少於100億港元但最近一年收益至少10億港元。

 

目前符合港交所2018年上市新規要求、有可能尋求在港第二上市的中概股有32只,符合創新試點紅籌企業迴歸A股條件的中概股21只。包括百度、攜程、嗶哩嗶哩、京東、拼多多等在內的公司都符合規則要求,而中通是符合要求的公司中唯一一隻快遞股。

 

香港交易所董事總經理兼環球上市服務部主管鮑海潔表示,對一個企業來講,兩地上市意味著更多的機會,也意味著更多的成本。“這就是為什麼不會看到很多企業在多地上市”。鮑海潔稱,全球市場各有利弊,一些大企業或者能把控各個資本市場優勢的企業,可能還是會選擇兩地上市。

 

“選擇在不同交易所上市,對於公司來說還是要非常慎重的。各種成本、費用,以及監管規則面臨的變化和挑戰,都會面臨不同的問題。”快遞專家趙小敏表示,雖然,中通完全符合香港二次上市的條件,但是中通目前在美國紐交所已經站穩了腳跟,市場表現不錯,包括投資者都相對看好企業的發展前景,此時,繼續在美股市場表現將更好一些。

 

赴美上市市值超2000億,專家:美股監管趨嚴或加速中概股“回家”

 

回溯至2016年10月27日,中通股票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融資規模達14.5億美元。不過,當天,中通開盤即破發,報價18.4美元,較發行價跌去5.6%。上市首日收盤價16.57美元,跌幅已達15.06%。

 

彼時多家投資機構並不看好中通,認為快遞行業缺乏新的增長點,價格戰還將持續;在同質化的競爭中,加盟制企業並沒有核心競爭優勢。然而,我國快遞業30年來,業務總量由1988年的153萬件激增至2018年的507億件,年均增速高達41.5%,業務量未降反增。其間,中通依舊穩坐加盟制快遞的頭把交椅,市場佔有率優勢明顯。

 

截至發稿,順豐總市值為2468億元,韻達、圓通、申通、百世以及德邦的總市值分別為735億元、476億元、258億元、120億元以及131億元。相形之下,中通總市值已經達到2048億元(290億美元),超過了除順豐外其他上市快遞企業的總和。

 

趙小敏稱,中通目前正在加速國際化,無論是從股價、業績,還是公司治理、融資手段,甚至品牌國際化,鞏固現有的美股上市地位對中通而言更加有利。不過,沒必要回港二次上市,不代表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

 

當時,阿里巴巴回港上市短短几個月時間,市值已飆升至6000多億美元,網易等公司也緊隨其後,跟風效仿回港上市變得更加合理。資深網際網路觀察人士丁道師稱,美股市場監管趨嚴,或成為這些公司回港的一大助推器,若成功回港上市,則多了一個交易場景,在商業模式被驗證可行的前提下,公司估值自然會上升。

 

華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龐溟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中概股考慮迴歸港股市場或A股市場,這既是應對單一上市地監管規則發生重大變化風險的預防性舉措,也反映了上市企業長期的、戰略性的考量。

 

龐溟表示,對有可能尋求第二上市或再上市的中概股而言,出於境外融資需要、投資者基礎、行業受監管情況、紅籌架構上市便利度、港股市場持續創新等各方面考慮,現階段相比A股市場來說仍將優先選擇在香港上市。同時,對於市值較大的中概股來說,在港第二上市較為便捷。

 

微利時代的“量增價跌”:中通淨利潤增速4年腰斬

 

回港傳聞面前,中通隱痛隨之放大。

 

儘管,中通近年來業務量可觀,但作為加盟制快遞,擺在通達系面前依舊是繞不過的價格戰。這是快遞業的老生常談,以低價換市場彷彿成為快遞“低質”競爭的核心。儘管,近年隨著電商的發展,快遞業務量不斷增長,但利潤增速卻未隨之水漲船高。

 

國家郵政局宣佈預計2020年快遞業務量將超740億件,中通去年業務量就同比增長42.2%,不過,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其多年財報發現,中通營收、淨利潤增速等關鍵指標資料不斷下滑。

 

年報顯示,2016至2019財年,中通的營收增速分別為60.83%、33.42%、34.80%、25.59%,營收增速下滑明顯。淨利潤增速也未脫離這一趨勢,2016至2019財年分別為54.22%、53.84%、38.72%、29.46%。

 

同樣在這一時間段,中通的毛利分別為34.43億元、43.46億元、53.65億元、66.21億元;毛利率增速相比2016年已經“腰斬”:2016至2019財年分別為64.91%、26.22%、23.46%、23.42%。

 

近期,國內多家快遞公司釋出了5月經營簡報,資料顯示,頭部快遞公司業務量不斷上漲背後是各家單票收入的逐年下滑,目前單票收入已逼近2元。

 

資料顯示,疫後快遞業務量正在不斷回升,各家業務量均同比上漲。圓通速遞5月業務量為11.56億票,同比增長61.06%,申通快遞、韻達股份5月的業務量同比均實現了增長,分別為8.52億票和12.99億票,同樣,順豐業務量達到6.36億票,同比增長83.82%。

 

但反觀單票收入,5月,申通單票收入僅2.12元,同比下降30.03%;圓通單票收入為2.09元,同比下降30.73%;韻達單票收入為2.04元,同比下降35.85%。順豐速運單票收入為18.01元,同比下降23.03%。

 

申萬宏源證券報告指出,電商快遞將繼續“量增價跌”。由於業務模式趨同,再加上菜鳥在技術上無差別的幫助扶持,通達系產品沒有明顯的區別。在這種情況下,適當降低價格便成為獲得更大市場份額的重要手段。從通達系電商快遞公司過去和多年的發展來看,也基本延續著“適當降價一更大市場份額一規模效應一成本壁壘”這樣的成長路徑。

 

微利時代下,快遞價格一低再低,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表示,未來快遞市場頭部企業或存在“保齡球效應”,各自獨立而均勢競爭,存在隱形的消耗戰,彼此利潤率都不高,如遇到新勢力或強力碰撞也可能失守洗牌。

 

存量競爭時代的出海“囧途”

 

博弈場上的中通,正在國際化道路上加速揚帆。

 

2014年,中通成立了以跨境電商業務為核心的中通國際,並先後在歐美、日韓、東南亞等地設有10多個海外倉,推出了美國、英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印度等專線包裹寄遞業務。

 

在赴美IPO之前,中通已為後續國際化佈局奠定基礎。2016年至2017年,中通國際先後與美國郵政達成戰略合作關係,與中通國際與匈牙利國家郵政股份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中歐供應鏈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更早之前,2014年中通國際與法國郵政就達成出口專線合作關係,開啟國際物流板塊業務。

 

2018年6月11日,中通與土耳其航空、太平洋航空簽約,宣佈將成立合資公司,佈局開拓全球航空運輸服務。

 

中通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近三年來,中通將加盟制快遞的模式複製到了東南亞各國,目前快遞網路已佈局到柬埔寨、緬甸、寮國、越南、泰國等地。

 

中通的“南洋戰役”也採取了差異化的打法。中通透露,例如在柬埔寨提供本土全境次日達服務、中柬往返國際包裹運輸服務;而在緬甸地區提供同城、城際配送服務,同時開通中緬雙向跨境運輸配送業務;越南地區,中通提供越南本土包裹空運及陸運配送服務國際倉轉運服務;泰國地區則提供本土全境次日達服務,並且開通中泰雙向包裹快遞服務。

 

2020年,國家郵政局提出了“快遞出海”工程。不過,國家郵政局政策法規司司長金京華透露,總體看來,我國快遞企業的國際化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相對於國際上的先進快遞企業,我國快遞企業的國際業務份額佔比低,在海外運營規模小。 

 

國家郵政局資料顯示,2019年,我國國際快遞業務量、業務收入佔總體份額分別不足3%和10%。雖然我國快遞能夠透過多種方式通達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是自建的網路僅覆蓋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快遞存量競爭時代,出海全球化蓄勢待發。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程子姣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王心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082 字。

轉載請註明: 回港潮“後浪”:傳言戳中市值2000億的中通快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