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釋出十一條金融改革措施,標普全球評級(S&P; Global Ratings)、惠譽評級(Fitch Ratings)等國際評級機構不僅已獲准進入中國市場,更加大了研究中國經濟的力度。在此背景下,記者就亞太經濟增長前景和中國在期間發揮的積極作用等話題,專訪了標普全球評級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肖恩·羅謝(Shaun Roache)。曾任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首席經濟學家的羅謝是一名資深的亞太經濟學者。
記者:新冠疫情大流行和美國“無上限量化寬鬆”給全球經濟帶來了極大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您對亞太地區增長前景有何展望?
羅謝:這場疫情讓亞太地區經歷了四十多年來最大的衰退,但以中國為代表的亞太主要經濟體仍有望在2020年接下來的時間裡逐步復甦。疫情暴發以來,亞洲國家在多數情況下能迅速確認疫情衝擊對經濟的挑戰何在,進而制定政策予以應對。例如,雖然北京新發地市場最近出現確診病例,但整個處理過程證明,中國等亞太國家即便在不確定性高企的嚴峻形勢下也能成功控制疫情,這對亞太各國逐步重開經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標普預計,亞太經濟在出現2020年近1.5%的萎縮後,將反彈至2021年6.9%的增長。其中,中國經濟今年仍能保持1.2%的增長,而明年增速將躍升至7.4%。
政策刺激在亞太經濟復甦第一階段將扮演重要角色。標普預計,中國基礎設施投資將拉抬2020年下半年經濟增速至5.5%。此後,當刺激政策效應逐漸減退時,私營部門需求須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引擎。要實現這一目標,消費者就必須重拾信心,而重拾信心的前提是疫情處於可控狀態、就業情況好轉以及疫苗研發前景樂觀。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酒店、餐飲等服務行業低收入勞動者受社交隔離影響最大,疫情將惡化亞太地區收入不均衡情況。下一階段,透過加強失業救助、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網路建設對亞太地區解決不均衡問題、保護最脆弱人群權益尤為關鍵。標普關注到,今年中國“兩會”明確將此作為政府工作重點。這表明中國政府對民生問題愈加關注,不僅有助實現經濟快速復甦,更對長期增長至關重要,將夯實中國日益壯大中產階級的發展基礎。
記者:區別於美歐,亞太國家抗擊疫情、復甦經濟之路有何不同?
羅謝:“後疫情時代”亞太地區仍將是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該地區仍保留了許多獨有優勢,如穩定的經濟基本面、強大的基礎設施、擴大的技術工人群體,以及得益於上述因素並經過數十年努力建立起來的規模龐大且結構複雜的製造業供應鏈。這些傳統優勢不僅為亞太地區帶來較快的經濟增速、不斷提高的工資水平、日益增長的新興中產階級,而且可確保該地區繼續對全球增長髮揮引領作用。
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主要經濟體在半導體、通訊基礎設施、電子商務、金融科技等高新技術領域的地位日益鞏固。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開始,全球化程序停滯態勢有所強化,亞洲經濟增速面臨下行壓力。即便如此,亞洲仍不會失去“世界工廠”和“創新港灣”的桂冠。
記者:您如何評價中國復工復產對保障全球供應鏈、恢復亞洲經濟的貢獻?
羅謝:中國工業復甦速度遠超預期。今年二月,市場曾有疑慮認為,由於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處於關鍵地位,中國出現疫情會導致嚴重的全球範圍供應鏈中斷。然而,根據標普測算,在疫情高峰期過去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95%的中國工業大型企業已復工復產,中小企業雖需更長時間恢復元氣,但也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進展。在此過程中,中國政府定期釋出資訊尤其是重點提示出現的新情況,這一努力為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了更大的清晰度和舒適度。上述種種,都彰顯出中國供應鏈的實力和中國經濟的韌性。
標普認為,中國政府最新發展規劃中對於“新基建”的強調也令人鼓舞。這與中國推進從過去由重工業驅動向未來由創新型產業驅動的結構性改革願景相適應。在此過程中,公共部門能透過提供適當的投資激勵為發展新型產業發揮關鍵作用。與此同時,我們應該記住,私營部門才是經濟創新驅動的主力。因此,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尤其是確保私營企業暢通的融資渠道,對中國保持創新驅動的新經濟發展勢頭具有重要意義。(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田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