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證券報】;
今年以來,基金自購(基金公司申購自家基金)現象頗為流行,規模已突破了20億元。不過,從179只自購基金的收益來看,有49只產品年內投資出現負收益,佔比接近30%。
分析人士指出,基金自購這種真金白銀的投入行為,可以作為基民投資的參考。但是,自購基金並不意味著都能獲得收益,投資者應把自購基金和對應公司的投資優勢相結合,“表裡如一”的自購基金更具有投資價值。
自購債基佔比過半
Wind資料顯示,截至7月29日,今年以來共有82家基金公司累計自購基金179只,較去年同期的57家基金公司自購126只基金出現明顯上升。具體看,82家基金公司在179只基金中投入的自購資金為21.84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4.24億元同比上升53.37%。
從單家公司看,匯添富基金、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天弘基金、南方基金等頭部公募,在自購領域顯得較為活躍。其中,匯添富基金對旗下6只基金的自購金額達2億元,易方達基金對旗下的易方達高階製造等10只基金的自購規模也在1億元以上。另外,南方基金和華夏基金的自購基金規模也在9000萬元以上。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基金公司開展基金自購,向市場釋放出一種訊號,以此達到兩個目的:一是以自購方式將公司利益和基金持有人繫結,以此來促進基金銷售,提升規模;二是透過自購,基金公司也能讓自有資金分享到基金的投資回報。畢竟,在各種大類資產裡面,基金投資的回報還是比較高的。
從自購基金結構上看,基金公司頗為青睞自家債基,自購規模達到了11.54億元,佔比超過50%。緊跟其後的是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自購規模分別為6.03億元和2.7億元,佔比分別為27.61%和12.36%。此外,另類投資基金和QDII基金的自購規模分別為7000.88萬元和6000.85萬元。
針對債基佔大頭這一現象,深圳某公募人士表示,基金自購的確存在分享投資回報這一動機,但自購資金多是自有資金,資金屬性傾向於穩健保守,具有穩健收益的債券基金,自然會受到青睞。
“表裡如一”品種受關注
楊德龍認為,與持有人相比,基金公司對自家基金更為了解。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自購基金就一定能賺錢。
從投資回報角度看,截至7月29日,上述179只基金中有123只基金年內以來獲得正收益,有45只基金的收益率在10%以上,其中收益率在40%以上的有7只基金,如匯添富創新醫藥和匯添富消費升級的回報率都在50%以上,西藏東財創業板A和淳厚信睿核心精選A的年內回報也在40%以上。
資料也顯示,自購基金當中有49只產品年內投資出現負收益,在179只自購基金中佔比27.37%。
某頭部券商的基金研究人士吳峰(化名)表示,在當前國內眾多基金公司中,約有15家公司以權益投資見長,在長期的市場歷練中打造出了優秀的投研團隊和產品線。如果這些公司自購旗下的權益類產品,這些“表裡如一”的品種,更值得基民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