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豬王”牧原股份高速成長之謎 | 拆年報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 徐兵)把時針撥回到2018年,誰也無法想象當年讓秦英林“睡不著”的生豬行業,能夠迎來曙光。更無法預料到的是,在此之後,牧原股份盈利連續增長,到2020年,其歸母淨利已超前十年之和,且2倍有餘。

熬過至暗,或許才能成為真正的王者。

不過,在過去的2020年以及今年,生豬行業無論是上游還是下游,依舊挑戰不斷,新冠肺炎疫情、豬價大幅波動、原料成本抬升以及非洲豬瘟不斷襲擾等諸多因素。那麼,牧原股份又是如何應對的?在養好豬的同時,牧原股份在屠宰和肉食領域的成效又如何?

雙重壓力下的豬企

4月29日,生豬龍頭牧原股份公佈2020年成績單,同時一併公佈了2021年季報。

年報顯示,牧原股份2020年度實現營業收入562.77億元,同比增長178.31%;歸母淨利潤274.51億元,同比增長348.97%。在A股豬企裡,牧原股份營收排在第四位,但歸母淨利排在第一位。與此同時,這也是牧原股份歷史上最好成績單,其中歸母淨利是前十年盈利之和的2倍多。

“千億豬王”牧原股份高速成長之謎 | 拆年報

2021年一季度同樣如此亮眼。國內豬企五巨頭中,僅牧原一家實現業績上漲。

牧原股份釋出一季度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01.52億元,同比增長149.72%;歸母淨利潤69.63億元,同比增長68.54%。然而,新希望一季度淨利大降90%,溫氏股份淨利降7成,正邦科技淨利降低76%,天邦股份淨利降58%。

“千億豬王”牧原股份高速成長之謎 | 拆年報

“盈利下降的原因是生豬銷售價格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疊加飼料原料價格上漲等因素,生豬養殖成本上升,導致豬產業盈利下降。”新希望財報裡表示。實際上,很多豬企業績下滑均是這一因素導致。

今年以來,生豬價格出現持續下跌,可稱得上“塌方似大跌”,甚至有的養殖戶已出現了“棄養情緒”。豬易通統計資料顯示,4月份國內外三元生豬平均價格為23.37元/公斤,較年初下降了34.5%,然而無明顯止跌跡象。

不僅如此,養殖成本亦在抬升。自去年以來,玉米和豆粕價格一路攀升。其中玉米從2020年1月的1944元/噸,升至今年4月2808元/噸,幾乎翻倍。

雙重壓力之下,極大程度上擠壓了養豬企業的利潤空間。

穿越週期的密碼

一個完整的豬週期,約3~5年時間,大週期中也會存在若干個小週期。誰能穿越週期,誰也將“脫穎而出”。

牧原給出的答案:成本優勢。在生豬價格下行週期裡,優秀豬企往往透過成本優勢實現跨週期成長。

值得關注的是,牧原股份採用的自繁自養的養豬模式在控制成本上具有一定優勢,而自繁自養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企業不需要外購仔豬,這樣大大降低企業的養殖成本。不僅如此,牧原股份也曾表示,公司不僅不存在對外採購現象,而且還向溫氏、天邦、新希望、正邦等頭部豬企提供了大量仔豬和種豬。

之所以其他豬企選擇外購,主要由於養殖端外購仔豬需要投入的時間、資金要少,養殖週期也短。

業內人士認為,若採用自繁自養模式,除了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外,養殖端首先需要購買後備母豬,等到後備母豬長到150公斤左右才可以配種,從後備母豬到商品豬出欄至少需要12個月以上。而豬企外購仔豬,利用已有建設,直接從市場上購買斷奶仔豬就可以進行育肥,從購買到出欄,所需的時間大概五六個月。

這也是其他豬企在豬價高位時,實現業績快速增長的方式之一。不過,這也使得牧原獲得了“超額的收益”。牧原股份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公司會根據未來豬價走勢,來調整仔豬和種豬銷售量,有利於公司利潤實現最大化。”

牧原股份在年報裡表示:“2020年公司主營業務為生豬的養殖銷售,報告期內,公司銷售生豬1811.5萬頭,其中商品豬1152.4萬頭,其中仔豬594.8萬頭,種豬64.3萬頭。”

不過,牧原股份把業績增長原因歸於銷售量的增加,但是從目前看,對於其他豬企業來講,一味的擴大產能,透過“以量補價”的策略可能是行不通的。比如,以目前一季度銷售成績在上市企業中排名第二的正邦科技為例,企業的生豬銷量增長越快,價格回落就會越明顯。之所以如此,關鍵還在成本上。

2020年底,牧原股份在接受機構調研時曾表示,一季度的成本相對較高,超過15元/kg,第二季度開始成本有所下降,三季度單位成本約14元/kg,預計四季度的單位成本維持在14~15元/kg的水平。

然而,同行豬企外購仔豬成本育肥出欄多在20元/kg以上。

相比“公司+農戶”養豬模式,自繁自養模式本身對也成本具有節約優勢。“牧原股份無需向農戶(或家庭農場)等支付委託養殖費用,從而降低了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牧原股份稱。記者注意到,其中,2020年溫氏股份頭均委託養殖費用達到250元/頭。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牧原股份仍將繼續擴大產能。牧原股份表示,2021年公司預計出欄生豬3600萬頭至4500萬頭。同時,也將持續增加土地儲備,擴大養殖規模。

拿起屠刀的牧原

由於全國大部分省市生豬生產和豬肉消費不匹配,因此從生產區調往消費區的情況一直存在,並且各地豬價存在差異。但是因非洲豬瘟的暴發,政策風向也開始從“調豬”轉向“調肉”。

自2019年以來,上游養殖業已開始延伸至屠宰業。在這個隊伍裡,有國內生豬頭部牧原、溫氏、新希望,也有不少中小型豬企參與。

那麼,拿起“屠刀”的牧原,2020年該項業務板塊成效如何?

牧原股份年報裡給出一組資料:截止2020年末,已在全國設立15家屠宰子公司,規劃屠宰產能約4000萬頭/年,所有屠宰生豬均來源自公司自有養殖場;公司逐步建立全國生鮮豬肉銷售網路,截止2020年末,公司屠宰板塊設立多個銷售分割槽,已有農批、商超、大客戶及其他各類客戶1500餘家。

此外,2020年11月25日,牧原股份在互動平臺也表示,“聚愛優選”是牧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非營利性、公益性電商平臺,目前牧原豬肉禮盒可透過“聚愛優選”平臺下單,透過物流冷鏈運輸,實現全國快速配送,同時公司正在論證、對接京東等其他網購平臺,結合品牌建設實現其他線上銷售。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其屠宰和肉食業務已實現盈利。

在牧原業務結構中,2020年屠宰和肉食業務實現6.21億元,銷量達2萬噸。“整體來看,屠宰業務的利潤率相對養殖業務較低。未來公司期望透過提升管理水平、生產效率、調整銷售策略等方式,提升屠宰板塊的頭均利潤。”牧原在接受機構調研時如是說。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屠宰產能逐步落地,牧原股份將開啟新的估值增長空間,尤其在向下遊食品延伸過程中。截至4月30日收盤,牧原股份股價113.11元,較年初低點上漲了三成多,市值4252億元。

但未來總是充滿變數,生豬產業正迎接新的變局。站在千億市值之上的牧原也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考驗,能否再次邁上新的臺階,或許時間能給出最好的答案。

責編:劉安琪 | 稽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757 字。

轉載請註明: “千億豬王”牧原股份高速成長之謎 | 拆年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