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瑞幸之後,星巴克在華“頭號強敵”也危了!

由 万俟傲白 釋出於 財經

繼星巴克宣佈全球關店400家後,另一咖啡巨頭COSTA正陷入危局之中。

今年6月,COSTA突然宣佈全線撤出青島,曾一度引發業內轟動,沒想到剛過去3個月,它們又放了一顆雷,在重點佈局的北京再關20家門店,佔北京總量的1/5,另有訊息稱,上海、杭州、南京等地,COSTA也在陸續閉店,意圖透過此種方式,“斷臂求生”。

官方雖然回應閉店是因為“全球黑天鵝”爆發,經營受到一定阻礙,要進行“業務最佳化調整”。但中國已進入後疫情時代,消費復甦,而COSTA卻在此時逆流關店,還拿消費力最強的北京“開刀”,顯然,不全是“疫情影響”那麼簡單。

年近50歲,曾在一線城市商業街區風靡,常年位居咖啡店品牌排名前3,真正敢與星巴克“硬碰”的COSTA,在中國為何也開始跑不動了?

1971年,是個值得被世界咖啡史記住的日子,兩大咖啡巨頭COSTA、星巴克誕生。

身在兩個國度的它們肯定沒想到,會影響未來50年,成為無數後浪的參考榜樣。

與Howard Schultz為父圓夢,才要幹一番事業的故事脈絡不同,咖啡是義大利兄弟Sergio Costa、Bruno Costa的工作,憑藉多年經驗,Costa兄弟在咖啡這條脈絡上逐步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獨特烘焙咖啡豆風格,於1971年在倫敦開設第一家COSTA咖啡店。

Costa兄弟除了咖啡技術精湛,商業思路也很清晰,知道用親戚、朋友的錢擴大規模,明白使用者才是品牌持續做強的源動力,因此,他們在產品體驗方面一直很下功夫,不惜斥資購買最先進的咖啡豆烘焙裝置,完善兄弟二人的技術特點,6年後正式推出COSTA品牌。

為了讓COSTA在咖啡市場具備“獨一無二”的氣質,兩兄弟將咖啡豆經過低溫緩慢的烘焙,使製成的咖啡味道更香濃,口感不苦澀,更將Arabica、Robusta咖啡豆以6:1比例混配,研發出只有COSTA才有的口味獨特的義大利濃咖啡,成為其未來業務飛速發展的中流砥柱。

英國人對於COSTA的熱愛,給兩兄弟帶來了巨大財富,可他們並沒有浪費資金去過奢靡生活,而是把資金用在迅速擴充門店上,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COSTA在英國幾乎沒有對手,到1999年已增加至186家咖啡店,每個星期能賣出370萬杯!

歐洲風向標英國的咖啡“新文化”很快傳到歐洲,喝上一杯COSTA,成為人們的日常。到了2010年,追求品質的COSTA在英國店面總數超過1000家,超越跨國對手星巴克,成為英國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咖啡品牌,而在2000年—2010年,COSTA還完成幾件大事。

其中很重要一步是,佈局中國。

正是因為,COSTA入華,國人才開始對這個英倫咖啡巨頭有了認知。

2007年,COSTA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開出首家門店。雖然是個洋品牌,但由於有星巴克更早入華做鋪墊,COSTA在國內的日子還比較滋潤,10多年來開設了約500家門店。

剛入華頭幾年,COSTA曾試圖在中國市場延續英國“神話”再次戰勝星巴克。它們繼承了Costa兄弟時代對品質與使用者體驗的追求,與星巴克形成差異化比拼,比如一邊透過提高咖啡濃度與口感,給使用者帶來別緻體驗。一邊透過在高階商業街區的入駐,增強品牌價值。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COSTA與星巴克的競爭就像麥當勞與肯德基一樣,門店選擇地段都很相似,位置都在隔壁,彷彿誰能拿到更好的店,就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而在國人心中,COSTA跟星巴克一樣,都是品質、高階、身份的象徵。不得不說,國外品牌在搶佔國內客戶心智上,做的很到位。不過,隨著網際網路時代、消費升級的到來,近幾年國內咖啡市場的迭代速度,可能比過去20年發展的都要快。

一些新生代國內品牌半路殺出,靠流量線上捕獲粉絲,靠資本線下跑馬圈地,攪亂了原有洋品牌佔據市場主導的咖啡門店生意,特別是在營銷與造勢上,它們的主打是“輕”,而非COSTA、星巴克主打搶佔核心商業街區位置的“重”,迅速吸引大量年輕人關注。

拿財務造假的瑞幸來說,它們對於營銷的理解已經到了瘋狂地步,讓你免費喝,病毒式傳播,雖然它們定位與COSTA、星巴克並不相同,但這無形中會對原有的咖啡市場進行洗牌。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後浪的每一次嘗試性撞擊對COSTA、星巴克來說都是一次考驗。相較於前者,星巴克做出了一些調整與改變以適應市場的風雲莫測。

COSTA在應對方面顯然,捉襟見時。因為,過去它們一直認為只有星巴克才是對手。有業內人士向投資家網透露,為了拿到一塊很好地段,COSTA不惜砸重金超越競品。這無形中就增加了某些不必要投入的成本,隨著時間推移,問題就會越發凸顯,變成累贅。

縱觀COSTA大面積關店背後,一個原因是“全球黑天鵝”對於英國本土主戰線的影響;另一個原因是COSTA長久以來過度守舊的運營理念,“自以為是”,讓它們失去對市場的知覺。

首先,先不說抖音、B站等新流量品臺,就是以前的微博、微信COSTA也沒能抓住,它們甚至覺得“俗”,錯過了線上營銷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階段。其次,COSTA國內品牌輸出方面做得很不到位,就像星巴克的英文名是Starbucks,但是很多人還是對中文名星巴克朗朗上口,可COSTA呢?難道真的要“扣死他”麼?第三,產品策略單一,沒有找到新突破口。

當“全球黑天鵝”突然到來,當線上新模式開始在疫情期間佔據主導地位,當人們對消費的理解發生變化時,COSTA的“重”就變成了致命傷,只能透過大面積關店、裁員緩解資產過重引發資金鍊斷層的危機。

其實星巴克上半年的時候也遇到過相似的問題,特別是來自美國本土市場的衝擊,導致其不得已在全球關閉400家門店,但這些被關店面大多集中在美國,在中國市場的應對上,顯然要比COSTA做的更好些。

當然,COSTA跟不上形勢,與它們在2018年被可口可樂51億美元收購有一定關係,必定不是親爸養的。可口可樂願意收購COSTA的意圖很明顯,藉助其在中高階層面的優勢,為飲料產品開啟另一個消費入口。

想法挺好,但可口可樂必定是一個賣瓶裝飲料的,消費場景差異很大,它們對COSTA的理解又能領悟多少呢?或者,對於可口可樂,它們根本就不看中COSTA死活,只是想為自己找到佔領更多市場份額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