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上市公司協會2020年年會暨第二屆理事會第十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表示,財務造假嚴重挑戰資訊披露制度的嚴肅性,嚴重毀壞市場誠信基礎,嚴重破壞市場信心,嚴重損害投資者利益,是證券市場的“毒瘤”,必須堅決從嚴從重打擊。
資料顯示,今年以來,已有12家上市公司因財務造假被處罰,或收到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
財務報表是投資者瞭解上市公司的“指南針”。上市公司的盈利狀況、現金流等指標,是投資者選擇購買A股標的的重要參考。投資者可以透過解讀上市公司財務報表資料,獲得判斷上市公司“成色”的重要資訊。然而,一旦被解讀的財務資料是經舞弊“粉飾”過的,就可能給投資者帶來巨大損失——因此,識破財務舞弊尤為重要。
舉例來看,“整容”式財務舞弊通常表現為會計處理錯誤,比如提前確認收入、滯後確認費用等。這些區域性“整容”往往基於真實交易,通常不需要牽涉上市公司不同部門人員,隱蔽性相對較高。
“換臉”式財務舞弊則是一種偽造經濟業務活動的“無中生有”式舞弊,比如虛構不存在的交易、誇大交易規模等。“換臉”通常是系統性舞弊,需要調動上市公司內部較多資源,並涉及企業不同部門一起參與。
那麼,面對花樣繁多的舞弊套路,普通投資者該如何識別出上市公司舞弊的跡象呢?
在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朱昕諾看來,首先要開展舞弊動機識別。對此,投資者可以關注上市公司的股東,尤其是重要股東的持股情況,識別其是否具有短期變現的需求。比如,可以關注大股東禁售期是否將近屆滿,重要股東是否有資金鍊壓力或套現需求等。關於滿足財務指標的動機,相對更加隱蔽,但仍可以透過閱讀上市公司季度報告、半年度報告以及年度報告,財務報表及附註中與外部債務相關資訊,主要管理人員薪酬變化與業績變化的相關性等方面,加以分析和識別。
其次,要開展舞弊跡象識別。朱昕諾介紹,“換臉”式財務舞弊,作為一種惡劣且短期難以察覺的財務舞弊方式,此類財務報表經常表現為:一是“超凡脫俗”——近幾年的財務業績變化大大超出同行業公司的表現,將財務報表與業務資料進行關聯分析時,會發現大量“優異”表現。例如:將產量與工人數量分析,會發現人均產量大大超出同業水平;將收入除以銷量,會發現單價大大超過正常水平。
二是“臨界狀態”——每年的業績均以一個穩定比例上升,或者週期性“業績回暖”,或者每三年“扭虧為盈”一次等。
三是“不同凡響”——在一些負面外部環境,如政策變化、技術迭代等因素影響下,企業業績不降反升等。因此,當投資者看到這些看似“優異”的財務報表時,要謹防是否存在虛構式舞弊風險。
“對於‘整容’式的財務舞弊,由於其目標為具體財務指標,通常表現為業績變臉快,週期相對較短,屬於‘打一槍換個地方’。要識別這種套路,投資者不妨透過觀察企業前幾年的業績表現,包括管理層、治理層、外部審計師變動等因素,來考量企業是否存在習慣性濫用會計處理等問題。”朱昕諾表示。
“同時,提示投資者,隨著重組數量增加,有些上市公司承諾業績出現‘水漲船高’的情況。但是,重組標的資產後期很可能達不到承諾的業績。對此,有人就開始‘動腦筋’‘想辦法’,粉飾業績、虛假披露,這些違規行為都將侵害投資者合法權益。對此,證監部門將對相關企業及個人給予處罰及市場禁入措施。”上交所相關負責人提醒。(經濟日報記者 溫濟聰)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