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財務造假幫兇!東嶽集團牽出齊商銀行8.6億虛假詢證函 去年可疑不良貸款驟增50倍...
又一家城商行站到聚光燈下。
日前,一紙刑事判決書曝光了山東亞洲氟矽巨頭、港股東嶽集團的財務“貓膩”,後者在幾年前被裡應外合“借”走近30億,最後留下15億的大窟窿,多家銀行被裹挾其中(連結)。
作為淄博當地的城商行,齊商銀行曾在2014年-2015年間為東嶽集團開出8.6億元的虛假銀行詢證函,用於上市公司填補財務漏洞,時任桓臺支行行長因此被判刑1年半,十幾年奮鬥毀於一旦。
意外曝出8.6億財務造假案
詢證函是審計機構在執行審計過程中,以被審計企業名義向銀行發出的,用以驗證該企業的銀行存款與借款等事項是否真實、合法、完整的詢證性書面檔案。
然而近年來,作為金融機構中的“大哥大”,銀行卻屢屢在詢證函上配合上市公司造假,瑞幸咖啡案餘溫尚在,東嶽集團又爆出了一起。
金融界《財經天眼》從山東淄博中級人民法院獲取的刑事判決書顯示,民營500強企業,在山東赫赫有名的東嶽集團曾捲入盟誠集團民間借貸風波,導致2014年年報審計出現了困難,為了順利過關,時任財務總監李某成功疏通了當地齊商銀行桓臺支行行長寇某,在後者的運作下,為東嶽集團開具了8.6億元的虛假詢證函。
天眼君查閱了東嶽集團2014年年報,其應收賬款和其它應收款項為17.86億元,其中就包括了子虛烏有的在齊商銀行的委託理財8.6億元。
上市公司被“騙”30億
8.6億虛假詢證函,僅僅是那起借貸案的冰山一角,天眼君從另外一份判決書中發現,當年東嶽集團在財務總監李某的配合下,累計被盟誠集團借走29.24億元,最終償還額僅為14.46億元,留下了14.78億元的巨坑,多家銀行機構捲入其中。
日前,《財經天眼》聯絡了東嶽集團,試圖瞭解事件的最新進展,不過對方接聽後又果斷結束通話了電話。
公開資料顯示,東嶽集團成立於2006年,並於2007年登陸港交所。主營製冷劑、高分子材料,為國內氟矽行業龍頭企業,擁有亞洲規模最大的氟矽材料生產基地。
目前擁有港股東嶽集團、A股東嶽矽材2家上市公司,另外東嶽未來氫能材料正在籌劃科創板上市。
即將擁有3家上市公司的“東嶽系”已然龐大,但其實控人傅軍旗下新華聯集團資本版圖更為驚人,除了“東嶽系”,還控股或參股新華聯、新絲路文旅、賽輪集團、北京銀行、宏達股份等9家上市公司。整個新華聯集團總資產超過1300億元,全資、控股、參股企業100餘家。
不過,2020年資本大佬傅軍突遇艱難時刻,新華聯集團債務危機爆發,目前已經發生連環違約。
齊商銀行8.6億假詢證函始末
捲入盟誠集團借貸案中的齊商銀行,便是給東嶽集團修飾財報的銀行之一。
2015年初,港股上市的東嶽集團需要釋出2014年財報,然而此時正深陷盟誠集團借貸騙局,為了應付審計,東嶽集團原財務總監李某找到了時任齊商銀行支行長的寇某,為其出具虛假的總計8.6億元的銀行詢證函。作為回報,李某承諾東嶽集團將在齊商銀行多存款。
寇某“經過四五天的思想鬥爭之後”,安排下屬繞過必要的稽核等程式,違規在詢證函上蓋下了公章。
下屬知道詢證函內容虛假後曾詢問寇行長,她說,“東嶽集團是大公司,趕緊給他辦了吧。”
公開資料顯示,寇某2004年入職齊商銀行桓臺支行,2013年3月成為桓臺支行行長,2015年11月升至濟南分行營業部總經理。3個月後就因8.6億虛假金融票證被拿下,10多年的奮鬥毀於一旦。
金融界《財經天眼》發現,實際上齊商銀行除了出具8.6億鉅額虛假詢證函外,還在一起交易中為盟誠集團墊款4600萬元,如今盟誠集團早已資不抵債,齊商銀行勝訴後多次執行無果。
曾被1個人連續騙貸5次
回顧齊商銀行十幾年的發展軌跡,近幾年正在走下坡路。
根據天眼查資料,齊商銀行年度淨利潤在2013年達到頂峰8億元,借貸案爆發的2014年業績遭遇了拐點,隨後一蹶不振。
去年,齊商銀行實現營收27.43億元,同比增長6.84%,淨利潤5.94億元,同比增11.80%。不過營收中超過一半是關聯交易,涉及金額為13.60億元。
截至年末,集團口徑五級分類不良貸款率1.80%,較2018年末明顯下降,但可疑不良貸款餘額從557.99萬元增至2.78億元,增幅接近50倍。
齊商銀行業績進入乏力階段,內控問題也在近年屢屢爆發。
去年9月,齊商銀行西安分行(唯一一家異地分行)一天領走了10張罰單,具體原因包括髮放貸款用於購買本行不良貸款和銀承墊款、發放貸款用於承接本行風險資產;票據業務管控嚴重不足、違反審慎經營規則;未按照規定繳納抵押評估費、轉嫁經營成本等。
更早之前,因商業承兌匯票貼現業務存在存貸掛鉤、張店支行未按規定審查貿易背景真實性、桓臺支行未按監管要求監測貸款資金用途等問題,齊商銀行遭山東銀保監局處罰。
就在今年5月11日,臨沂銀保監分局對齊商銀行旗下臨沂河東齊商村鎮銀行開出20萬元罰單,原因是員工行為管理不到位。
另外,去年5月,齊商銀行鄒平支行被騙貸4330萬元,騙貸人使用偽造財務報表、虛構貿易背景、改變貸款用途的方式,5次偽造資料均未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