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從60後到00後,《人世間》讓不同年齡層觀眾達成共情丨圖數館

由 舒培榮 釋出於 娛樂

熱播劇《人世間》日前收官。據CSM相關資料顯示,《人世間》全集總觀眾規模達3.71億人,單集最高收視率達3.38%,創下CCTV-1黃金檔電視劇近8年新高。在網路上,《人世間》在愛奇藝的熱度峰值破萬,豆瓣評分8.1,社交平臺熱搜高達2000次……

亮眼的成績背後,是不少90後、00後年輕觀眾自發成為“自來水”,一邊為大時代下普通人的生活流下眼淚,一邊呼籲將這部劇拍到100集。雖然劇中講述的是50後、60後一代的故事,與年輕人生活相距甚遠,但反而引起他們對於父輩甚至爺爺輩人生的好奇與關心。

《人世間》到底有多好看?哪個角色最受觀眾喜愛?新京報記者隨機調查了354位不同年齡層的觀眾,並就此採訪愛奇藝副總裁、《人世間》總製片人楊蓓,《人世間》導演李路,回應各年齡層人均對《人世間》欲罷不能的原因所在。

新京報調查資料如圖:

平凡、寫實、有共鳴

不同年齡層喜愛不同的角色

不同年齡段的人眼中,擁有並不相同的《人世間》。

在新京報的隨機調查中,有6.61%的70後,42.15%的80後,37.19%的90後,13.22%的00後。其中,七成以上的80後和絕大部分70後,最喜歡劇中演員的演技,“讓人有代入感”;五成以上則認為,角色命運和時代發展緊密相連,能從劇中感受到五十年的社會變遷。

而對於90後而言,近六成的人認為,雖然和自己的生活有差距,但就像看到了父母、祖父母那輩人的故事;75%的00後則表示,《人世間》沒有美化生活,描寫的都是普通人的故事,平凡、寫實、有共鳴。

年齡層的審美差異,在最受歡迎角色的選擇上也可見一斑。在70後的觀眾中,六成以上喜歡雷佳音飾演的周秉昆。出生於1977年的觀眾黃先生告訴新京報記者,周秉昆和他身邊的很多朋友十分相似:忠厚、老實、仗義,願意陪在老人身邊盡孝道;為人勤勤懇懇,對老婆、孩子都十分上心。黃先生坦言,70年代出生的人大多不是獨生子,大家都希望成為周秉昆那樣的人,或擁有像周秉昆這樣的兄弟姐妹,嚮往其樂融融、平凡卻溫馨的家庭生活。

周秉昆

而在此次調查中,並沒有70後觀眾表示喜歡周蓉、馮化成等角色。在74年出生的王女士看來,周蓉為了追隨自己心愛的人,不辭而別,遠赴貴州,甚至因為自己的事情導致母親病臥在床數年,對女兒馮玥也沒有盡到養育責任。“雖然隨著時代發展,我們也能夠理解年輕人對外面世界的渴望。但傳統觀念中,我們還是認為應以孝為先,以家庭為先。”

周蓉和馮化成是劇中有爭議的人物。

反而,90後、00後的觀眾雖然也欣賞周秉昆和鄭娟,但同樣理解周蓉、馮化成,甚至喬春燕。96年出生的小美在《人世間》中最欣賞的便是周蓉,認為她擁有獨立女性、知識女性的先鋒思想,並願意為自己嚮往的生活付之行動,也能承擔其帶來的後果與代價。“在那樣一個年代,一個女孩能夠為了自己的愛情和理想,不顧一切地遠走他鄉,這簡直是太有勇氣的行為了!即便她選擇的男人出軌了,她同樣能快速抽身,重新開始新生活。很多年輕人應該會有共鳴。”

為何能吸引全年齡段使用者?

導演李路表示“不要低估年輕一代

據愛奇藝資料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人世間》30歲以下的年輕觀劇使用者佔到50.04%,基本與熟齡使用者持平,其中25-30年齡段使用者佔比最高,達35.19%。這些資料說明,《人世間》打破了年代劇的傳統受眾結構,贏得了大量年輕使用者群體的喜愛,也讓多年齡層使用者產生共鳴。

“六小君子”的聚會代表著人生冷暖。

楊蓓表示,《人世間》最獨特的地方便在於情感部分的“真”。“這種‘真’是更加貼近我們身邊的,可以產生共情。”

在楊蓓看來,《人世間》並沒有刻意為年輕觀眾做特別處理,只是在價值觀、世界觀方面,尋求和年輕觀眾的共情點。這種共情不是在哪個臺詞或者是哪個狀態下,而是在劇本階段、整個人物關係的設定等方面,都做了綜合性的考慮。“《人世間》內容本身相對年齡層偏高,但氣質更年輕化。我們想重視年輕人的思維,什麼是他們喜歡或者他們尊重的,這個是很關鍵的。”

對於《人世間》能夠滿足不同年齡層觀眾的喜好,導演李路則向新京報記者舉例他曾關注到的一條評論,說特別能理解周蓉和馮化成的婚姻,說他們是從“神仙愛情”到“一地雞毛”,很真實。“我們在創作時沒有想要去抓住幾零後,你只要拍好了,幾零後都會喜歡,因為人類的情感是共同的,我們中國人有著存在了幾千年的情感土壤和精神家園,所以真正的好東西都是全域的、泛年齡層的。”

《人世間》因真實描繪普通人的生活變遷而打動觀眾。

李路的孩子是00後,也很關注這部作品的播出,每天都會給爸爸發他看到的觀眾反饋。“90後、00後的孩子,不管出生在什麼家庭,尤其是出生在城市的孩子,絕大部分是沒有溫飽問題的,他們出生在一箇中國已經富裕起來的社會環境裡,透過這部劇我想年輕觀眾們能透過時間,真實地看到祖輩、父輩經歷的生活,奮鬥的腳印和滾滾前行的時代。”

新京報資深記者 張赫

資深編輯 佟娜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