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熱播,有一種觀點很有趣,有人說這部劇壓根就沒演出來李斯有什麼能耐。
每當李斯出現,他的口頭禪就是要幫助大王統一天下,但論計謀卻也沒說出個所以然。
在嫪毐之亂中,嬴政和李斯看似運籌帷幄,實際上卻被頻頻打臉,說好的驪山5萬大軍被壓制了,說好的咸陽做足防備卻讓冬兒無辜慘死。
大家都說,嬴政是靠著主角光環取得了勝利,李斯更是個滿嘴假大空套話的無用之才。
其實,產生這種想法是因為他們只看到了這部劇的“表面”,而未曾細細琢磨它的內涵——
李斯的才幹在開篇就已經有了伏筆,只是很多人沒有看懂。
申越的伏筆
在《大秦賦》中,嬴政有一位恩師申越。
很多人被申越的形象感動了,他忠貞、堅毅,他博學、多才,他是嬴政人生路上的啟蒙者和指引者。
童年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極其大的。童年的嬴政缺少父愛,所以他回秦後過分倚重仲父呂不韋;童年的嬴政沒有安全感,所以他後來把自己封閉起來,讓自己的臣子也沒有安全感。
如果童年時期的嬴政沒有受到過良好的教育,他也不會成為一個偉大的帝王。這種教育不一定是坐在高高的明堂中刻苦讀書,有可能就是直擊心靈的一件小事,或是一句話語。
正如《大秦賦》中的申越,他也無非是讓嬴政讀了很多孩子都會讀的經典,但申越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幫助嬴政建立起了人生信念。
是申越讓嬴政產生了為王的信念,並用一生去為之奮鬥。可以說申越是嬴政人生的轉折。
但是申越這個人是虛構的,歷史上或許有這樣的一個人物,但他並沒有被記錄下來。《大秦賦》將申越早早安排退場,其實是另有深意的,那就是為李斯的出現做伏筆。
李斯是指引嬴政的老師
嬴政13歲登基後,一個人住進深宮高牆,還會有申越那樣的老師去指引他嗎?
不會有了,此時的嬴政已經是個王了,誰敢對一個王者指手畫腳?
身邊的宮人只會隨著嬴政的喜而喜,隨著嬴政的憂而憂,他們永遠不會成為嬴政的鏡子;
朝堂的臣子更不會像申越那樣貼近嬴政的內心,他們對嬴政的態度是害怕得,世上有害怕學生的老師嗎?這樣的老師會教會嬴政什麼呢?
唯一可以稱得上老師的,是呂不韋。但是呂不韋卻不是嬴政想要的老師,因為他和申越的價值觀念相背離。
呂不韋並非不為嬴政考慮,但呂不韋過於謹慎,缺少王者的氣魄。他對東出六國的態度就是慢慢蠶食,這與嬴政從小樹立的成為天下之王的信念相距甚遠。
所以,李斯出現時,他讓嬴政重新點燃了希望。
李斯無需多說,只憑借“我願助大王統一六國”一句話就完全擊中了嬴政的心靈,那是申越曾經在嬴政心裡種下的野心種子。
李斯的能在於術,而非眼前的計
所以我們看待李斯的才能,並不是看他在某一件事情上的作為,而是他對於嬴政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除此之外,李斯的能不在於眼前的苟且之計,而是在於長久之術。
百年樹木,十年樹人,李斯為嬴政提出的是長久之術,非一時之間可以見到成效,卻會指引嬴政走向勝利的終點。
譬如李斯曾提出的離間之計,離間計在戰國時期並不算高明,但李斯的離間計為何就能讓嬴政統一六國?
因為他的離間計深入各國的骨髓。他不在乎某幾次的計策是否成功,而是經年累月的讓君臣離心離德,這是術而非計。
所以,《大秦賦》並非沒有演出李斯的高明,而是以這種隱晦的方式告訴大家。其實這也是老話所講的四個字,大智若愚。真正的高明往往在不經意之間,只是很少有人發現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