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產戰爭片中,最熱門的就數《跨過鴨綠江》了,雖然只有不長的40集,卻引發了年底央視大劇的熱播。很多媒體也紛紛表態這是近幾年拍攝最好的一步戰爭劇,同時也鼓勵今後應該多拍一些這類反映歷史的電視劇,讓更多的人記得曾經為新中國奉獻的人們。
為何這部劇獲得如此多的讚揚呢?主要原因是3個:
1、拍攝製作團隊用心,劇本情節真實。雖然這部劇有些地方瑕疵還是有,一些情節也不完全反映了當時真實的情況,但是絕大部分還是符合歷史的。比起以往的抗美援朝的紀錄片或某個戰役的影視劇,《跨過鴨綠江》將抗美援朝的前因後果和發展過程都記錄清楚了,觀後讓人知道這場戰爭為什麼要打、如何打、過程如何。優秀的製作團隊,龐大的影視資源支援,雖然拍攝時間不長,但是基本實現了預期的效果。只是建議今後再要拍類似的紀念劇,最好還是多準備一點時間,多花點時間打磨劇本,這樣會更完善一點。
2、以往國內也拍攝過相似的電視劇,但是都沒有上映,這是和當時的國際和國內形勢有關的。在紀念抗美援朝70週年的時候,上映這部《跨過鴨綠江》也讓大家看到了形勢有所變化。近幾年和美方的糾葛,讓很多人知道,一味地迴避和退讓不會得到對手的尊重,反而讓國內一些人忘記了當年的艱苦奮鬥。這次《跨過鴨綠江》熱播,反映了真實的歷史還是會得到很多人的讚許,也認識到幸福不會從天而降,需要自信自強,對手才會害怕。民眾的愛國熱情也需要影視製作人去挖掘和發現,而不是像如今的電影電視劇市場,靠一些小鮮肉、情情愛愛、綜藝噱頭、玄幻虛構的劇情堆砌起來,主流作品也有一定的市場。
3、《跨過鴨綠江》能夠迅速上映並引爆市場,也和目前存在的問題有關。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上獲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是也滋生了一些不良的現象。國外的月亮就是圓,從清北畢業生熱衷出國留學和富人移民潮,到對我國冷嘲熱諷的現象層出不窮。從方方日記到華為被打壓反而被一些人嘲諷,從中國科技實力到抗疫防控措施被貶低,一批被國外思想武裝的公知們逐步佔據了主流市場。《誰是最可愛的人》退出了中學課本,《背影》被描述成父親不懂交規,到劉胡蘭、魯迅、雷鋒等人物也慢慢離開了教材,到國外一些虛無的內容進入到中小學教材中,公知們想打造一個外國是天堂的文化滲透氛圍。這也是《跨過鴨綠江》必須出來反擊的局面,否則這些公知將會變本加厲,掌控了更多的話語權。這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問題。
希望今後類似的片子越來越多,讓我們更加認識真實的中國,人才是最重要的發展動力。如果讓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佔有了更多的位置,我們將會慢慢喪失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和運用。
你認為《跨過鴨綠江》為什麼會熱播呢?歡迎留言發表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