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筍味第一鮮
又是一年春節到,春來筍味第一鮮。舊時上海,到了春季,竹筍、毛筍滿街都是;夏天,上海人喜歡用扁尖筍燒冬瓜火腿湯、扁尖炒毛豆;冬季天氣寒冷,燒一大砂鍋筍乾㸆肉,可以吃上幾天 。
冬筍有“金衣白肉,蔬中一絕”之美稱,新鮮冬筍切開,汁水隱約可見。冬筍最經典的燒法是加點土豬肉片旺火急炒,一碗肉片炒冬筍端上桌來,筍片清甜,肉片鮮嫩,被大家一搶而光。在寧波,一年四季的餐桌上除了海鮮就是筍,春筍、冬筍、毛筍、雷筍、鞭筍、羊尾筍、野山筍、扁尖筍、筍乾,簡直是“筍天筍地”。
羊尾筍乾為寧波奉化特產,與水蜜桃和芋頭齊名,是用當地盛產的雷筍和龍鬚竹筍加工而成。烤羊尾筍只新增食鹽,50千克鮮筍需加15千克鹽,成品色澤純白,長15~20釐米,外形像羊尾,青白透黃,賣相亮麗,食之最簡單的方法是白切,放麻油涼拌,口感脆、嫩、鮮、甜。羊尾筍乾一年四季均可食用,故有“百日菜”的美譽。
我在江西山裡務農時曾跟著山農爬山挖冬筍,茫茫竹林一望無際,如何找冬筍?老農民說,不能亂挖,有竅門的,竹株最下一盤竹枝伸展的方向與竹鞭的走向大致平行,沿此方向觀察地面,有冬筍的土壤呈放射狀的裂痕,淺的可以遇見嫩青、黃筍尖;凡見地表有土塊微微隆起、鬆動、開裂,輕踩有鬆軟感說明有筍。
唐人白居易詩《食筍》曰:“此州乃竹鄉,春筍滿山谷。山夫折盈抱,抱來早市鬻。物以多為賤,雙錢易一束。置之炊甑中,與飯同時熟。紫籜坼故錦, 素肌擘新玉。每日遂加餐,經時不思肉。久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躕,南風吹作竹。”重慶南川產的金佛山方竹筍,主要生長在海拔1400~2000米的金佛山區,古為貢品,形呈四方,有稜有角,是純天然的山珍佳餚,被譽為“竹筍之冠”。方竹筍肉質豐厚,纖維細脆,口感好。
春筍主要包括毛竹筍、雷竹筍、溪筍、早竹筍和哺雞筍。我曾在浙江嘉興吃到一種白哺雞筍,當地人叫“白箬筍”。嘉興舊籍記載:“寺廟東側有竹園,產白箬筍,甜脆味美,擅一方之冠。”農村竹園一般都養雞,人稱“哺雞竹園”,產於這裡的竹筍叫“哺雞筍”,也稱“抱雞筍”,出筍時間比較晚。當地農民按筍殼顏色將其分為白殼哺雞筍、烏殼哺雞筍、花殼哺雞筍,筍大、肉厚、味鮮,帶點甜味。現在嘉興地區舊的竹園減少,哺雞筍也不多了。浙江餘杭西部山區的黃湖鎮盛產白殼哺雞筍,被當地人稱為“玉美人”,它與“徑山茶”“塘棲枇杷”“鸕鳥蜜梨”並稱為“餘杭區四大農家美食”。上海的佘山產蘭花筍,殼薄、肉嫩,食之隱隱有蘭花香味,絕妙!
廣東、福建、四川產“苦筍”,山珍之味,殼呈褐綠色,筍肉色白,又名“甘筍”“涼筍”。宋代黃庭堅書《苦筍賦》有“餘酷嗜苦筍,甘脆愜當,小苦而及成味。溫潤稹密,多啖而不疾人”句。中醫認為,苦筍味甘、淡、微苦,性寒,可清熱利尿、活血祛風。用苦筍可做苦筍燒雞、苦筍炒肉、素炒苦筍、苦筍湯、涼拌苦筍等,用苦筍、排骨、鹹菜烹製而成的苦筍煲很有特色。閩東鄉間有用紅糟醃製苦筍後,用黃酒、白糖等佐料涼拌的吃法。筍乾則是毛竹筍經壓扁,再烘焙加工而成,整個過程不加鹽,製成後非常堅硬,容易儲存。
扁尖,又名“扁尖筍”“天目筍乾”, 蘇州話叫“扁節”,也有人叫“焙熄”。它是江南一帶的傳統美食,以竹的芽或嫩鞭為原料,經鹽水煮筍、炭火烘焙後製成。做法有扁尖火腿湯、扁尖小排湯、扁尖炒毛豆、扁尖老鴨湯、扁尖冬瓜茭白蒸火腿、番茄扁尖冬瓜湯、扁尖雞毛菜雞湯、扁尖豆瓣湯等。《臨安縣誌》載,明正德年間,市肆已有扁尖供應,至今已有400多年。扁尖中的直尖,素以“清鮮蓋世”“甲於果蔬”著稱,以肉厚質嫩、綠中透黃、聞有清香、無粗老纖維者為佳。何鑫渠兄特別喜歡吃扁尖,他的家鄉浙江天目山區出產的扁尖品質佳。他說:“天目山筍乾以前有焙熄、扁尖、肥挺、禿挺、小挺、直尖六類,選購扁尖時要求色青翠而微帶土黃,無老根,表面泛有白色鹽霜且不粘手,筍身堅實,尤需注意含鹽量和乾燥程度。”
寧波鎮海大廚劉國彬燒油燜筍特別在行,他的訣竅是:燜制的筍要鮮嫩, 當天挖、當天燜,水靈的鮮筍剝出來要馬上放入清水中,不能切得太短,否則燜制時間一長就糊了。要選筍殼棕黃色、筍根部白色、紅芽鮮紅的筍,這樣的筍比較嫩,油燜筍需要連續烤足8小時,關鍵是烤制的時間以及對火候的把握。一般50千克左右的筍,大約要放5升的油和適量釀製醬油,用柴火燒,剛開始用大火,倒入油以後,要用溫火慢慢燜,這樣才能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