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扎粉是當地眾人皆知的特產之一, 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傳統手工扎粉日漸式微,而住在和平縣陽明鎮星星村委會三和村的陳日楊,從父輩開始便堅持手工製作和平扎粉,可謂精工細作,日復一日,不厭其煩。
在陳日楊家,屋子前院晾曬著的一排排色白如銀、條索柔韌的和平扎粉隨風搖曳……和平扎粉憑藉著其質地柔韌,富有彈性,水煮不糊湯,幹炒不易斷的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那麼它究竟是如何從大米變成現在潔白而又細長的粉絲呢?
1、優質大米是“關鍵”
只要一走進陳叔的製作坊,陣陣濃郁的米香便撲鼻而來,大米是製作和平扎粉的原材料,大米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扎粉的製作。只見灶頭上熱氣騰騰,陳叔則在旁邊一勺勺地將大米倒入磨漿機。
陳日楊:米質要好,要選用早米早稻,不會太軟,才能做成功,因為最後是要靠人工一塊塊掀起來的,沒那麼軟才能掀起來,這才叫手工粉。
2、傳統柴火才“帶勁”
將潔白細膩的米漿倒在蒸碟上,迅速地左右翻倒將米漿溜均勻,再上鍋蒸,加大火候,待粉皮張起泡即可出鍋。在這個環節,陳叔家一直堅持用傳統的柴火。蒸不到10分鐘要加一次柴火,以保證火候夠大,這樣做出來的扎粉口感比較好,一是夠韌,二是不會糊湯。
3、傳統工藝致“匠心”
最後將一張張熱騰騰的粉皮張小心地掀起,鋪在竹笪上,晾曬至不粘手便可切成粉絲曬乾……經過一道道繁雜的工序,整個手工和平扎粉才能完成。
精工細作,日復一日,在陳叔家,手工和平扎粉一做就是三十餘年,就算再苦再累,對於陳叔而言仍希望這道傳統的工藝可以得到傳承和發揚。
陳日楊:做這個手工扎粉是從我爸手裡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傳下來的,到現在有三、四十年了,希望這種工藝可以傳承下去。手工粉各方面都比較好,一個是環保衛生,二是吃的健康,沒有任何的新增劑。(和平廣播電視臺)
【來源:河源文明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