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在近些年成為很多“小資青年”的鐘愛,甚至不少人都會特意跑去“拍朋友圈”,這種風氣瀰漫導致星巴克被誤認為是“高階聚會”場所。但是說白了,其本身就是一個喝咖啡的地方,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之所以備受青睞可能是因為它來自美利堅吧!說得難聽一點,在這個忙著搞錢的時代,誰會跑到星巴克端著杯咖啡喝一下午?
第一:留給星巴克的時間不多了?之前星巴克走紅主要是打著“高階咖啡”的品牌,加上早期的運營、廣告確實做得很到位,幾乎覆蓋了年輕人的視角。關鍵是在進入市場之後,星巴克產品的表現很好,這也是得到認可的主要原因。而在近些年星巴克口碑直線下滑,在消費者的評價中,甚至出現過“疑似銷售過期咖啡”的言論,對於一個品牌來說,不管是什麼行業一旦自視甚高,開始在質量上動手動腳,還有什麼發展可言?
第二:在海外市場星巴克的表現如何?相對於我們口中的“傲慢”,在歐洲市場星巴克的表現很“謙卑”。加拿大同學:不喝啊!我們覺得超不好喝!簡直災難!而德國人表達更加直接:用相同的價格可以買到質量遠遠更好的,星巴克不值得。不過相對於這些國家,義大利這個為了美食能夠“投降”的國家應該最有發言權,而在採訪中義大利人則認為:星巴克根本不是咖啡好嗎?當然也有不少人表示喜歡,稱讚之詞溢於言表。大家可以注意到,對於真正高階的“美食國家”來說,星巴克的定位是“快餐”,甚至是無奈的選擇。
為什麼“高階”的星巴克,在義大利人口中難以下嚥,在德國人眼中不值得?道理很簡單,本身咖啡就是西式的一種飲品,其在西方有很長的飲用歷史,所以當地人的追求更好,口味更加挑剔。而星巴克作為“量販式”的產品,自然不可能做到如此的高階,因為商業的本質是利益,為更多的人服務而不是追求頂級品質。
從另一個角度說,星巴克頻繁翻車,所說的“偶然”事件,並非“偶然發生”。因為其本身被消費者賦予過高的期待,但實則達不到那種高度,前後的落差導致其口碑不斷下降。同理用在其他品牌也一樣,市場期待值過高,帶來的並不一定是好處。可能會讓商品更加容易“招風”,頻繁地陷入輿論漩渦。
(文/小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