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重口味”,我只是拒絕乏味 | 謝冕

我不是“重口味”,我只是拒絕乏味 | 謝冕

聲之味(裝置)邱宇

吃飯喝酒,是味覺上的享受,講究的是味道。關於吃食,我說過一些話,被誤傳為謝某“不鹹不吃”。其實不是,原意是:該鹹不鹹,不吃。旅行在外,吃賓館裡的菜餚,往往苦於乏味,每道菜幾乎都缺鹽。記得那年,在南方某學校吃食堂,菜品繁多,目不暇接,缺點就是,太淡,寡味!因為是無所選擇,於是每餐都自帶食鹽,免得每次都呼人送鹽。由此得出結論:平庸的廚師不會、也不敢用鹽。他們寧肯寡淡,寡淡不擔風險。而精明的廚師卻是勇者,敢於用鹽,往往一錘定音,而境界全出。

五味之中,鹽是霸主,鹽定位,糖提鮮,此理主廚者皆知。不會用鹽,猶如醫師開方,猶豫而不敢在主藥下足分量,庸醫於是就出現了。一些大的、老字號的飯店,菜端上來,不用懷疑,就是這個味,因為廚師下手有數。其實,好飯店不一定要上高階珍品,能把普通菜做成精品才是名廚。沒有竅門,其道理很簡單,火候食材等因素除外,適量用鹽最是關鍵。我的一位朋友,吃飯很老到,他專揀大飯店點普通菜,便宜,到位。我說過的北大暢春園超市的餃子,每次吃,每次都滿意,醬油醋等不用外加,不假思索,張口就吃,也是因為到位,夠味,“信得過”。

吃飯就是求味覺的滿足,鹽不到位,便乏味。這是就一道菜而言的,推而廣之,就一次宴席而言,其理亦同。一桌人圍坐,主人出於禮節,請客人各點一道菜。眾人欣然曰:好好,還是點清淡些的。結果八九人點出十幾道菜——不是白菜豆腐,就是豆腐白菜。這場面我經歷不止一次了,每次都很掃興,也很尷尬。礙於情面,只能把不悅憋在心裡:這是吃飯還是比賽風雅?這裡的潛臺詞,“清淡”是高雅而時尚的,要是點“清淡”以外的,就俗氣了。於是,就滿桌的白菜豆腐,豆腐白菜!

上面說的是集體會餐,一桌的寡淡讓人鬱悶。其實,所謂每人點一道菜,乃是西方的規矩,因為西餐是“各吃各的”,每人點自己愛吃的一道主菜就行,無須考慮眾人口味。中餐則不同,中餐是圍桌而坐,講究的是綜合和協調。一桌人圍坐,選單一般是由主人預定的,有時也由主人臨場發揮,當場點。除了宴請熟朋友,我本人是輕易不敢臨場發揮的,這不啻是一場“冒險”,因為此時往往七嘴八舌,各主其是,結果則是莫衷一是。我的經驗是不輕易“發揚民主”而主張“獨斷”——即由一人說了算。因為我深知眾口難調。

點菜是一門高超的藝術,首先要考慮菜系,粵菜、川菜、閩菜、淮揚菜、魯菜……中國菜系繁多,各自特點突出,若在粵菜館點水煮牛肉,就會貽笑大方,有人在川菜館要求“不辣”,也近於無知。中國菜南甜北鹹,差別在天地之間。在無錫,猶如吳儂軟語,往往甜得柔情萬種,而在燕趙大地,則是重油重鹽,猶如易水風寒,慷慨悲歌!晉人嗜酸,無醋不歡,霸氣沖天;蜀地喜辣,紅油火鍋,揮汗如雨!所以,宴客點菜首先要考慮菜系,特別是這個菜系的名菜和招牌菜,這才“近於專業”。一桌成功的宴席,主事者除了瞭解菜系和菜館,還要兼顧客人的組成,他們口味不一。葷菜素菜,軟菜硬菜,爆、炒、湯、蒸,拼盤宜淡,主菜宜重,先輕後重,次第順進,直抵高潮。高潮而後,這才甜食和果類登場,是甜蜜的餘緒,宴會於是在暖意濃濃的“皆大歡喜”中圓滿結束。

點菜難,因為這是一道調和眾口的藝術。記得早年家裡灶間,有祖傳剪字,乃是先人手書的一副對聯:“此間大有鹽梅手,以外從無鼎鼐人”。此語有魏晉遺風,似是出自鐘鳴鼎食之家的口氣。鹽梅手,鼎鼐人,原指廚師,但此處卻有題外之音。古人常把宰相比廚師,因為廚師知百味,大廚師更能協調眾人之口味。能調百味者,相國之才也。因而“鼎鼐萬家”說的不是廚師,而是大相國。

話扯遠了,還是回到主人點菜上面來,此時環顧列座眾人,想著各人的口味,南北西東,鹹甜酸辣,理應兼顧而容人。主人首先重視的是“各悅其悅”,再進一步,則是試圖擴充套件他們的味覺,進而共享眾人之悅。正是此時,廚師就躍身而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師”了。我知道“治大國若烹小鮮”這話的原旨,但更願意藉此以形容,我此時此刻的感受。點一桌菜,讓大家開心,這裡難道不包含更豐富的意義嗎?常言道:眾口難調,此刻經高超的“廚藝”的調理,這古來的難題,卻是迎刃而解!

這篇小文有感於廚師不敢用鹽引起,乏味!食物缺鹽是乏味,人生寡淡是乏味,我本南人,家鄉飲食偏甜,習性並不重鹽。我的口味很寬,鹹甜酸辣從不忌口,且常常奚落那些口味偏執而自詡為“美食家”者。但即使如此,我仍對“缺那麼一點鹽”耿耿於懷!這說的是鹹,甜也一樣,不到位,也是敗筆。幾年前吃粵產沙琪瑪,包裝精緻,一吃,就差一句國罵出口。這道京城名吃,既缺油,又不甜,又不酥軟,全變味了。乏味,說的是不夠味,缺鹽,缺甜,缺油,都敗人胃口,都令人憤憤。

在漢語中,“五味雜陳”是貶義,猶如“五色亂目”、“五音亂耳”一樣。《老子》第十二章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指慾望多了易成反面,“口爽”者,諸味雜陳,反而傷敗純正的味道也。這是道家的一種審美準則。而我斗膽不持此議,我認為飲食之道在於多樣,“五味雜陳”方是正道。一桌酒席,甜酸苦辣鹹,五味雜陳,讓眾口嘗百味,從而改變人們的口味偏見和積習,乃是飲食應有之道,是為常態。

而我則始終我行我素,堅持我的主張:有味,夠味,恰到好處的足味,而斷然拒絕的則是:乏味。啤酒要冰而爽,咖啡要熱且濃,杜絕溫吞水。冷也好,熱也好,甜也好,鹹也好,都要各在其位,都要各顯其能。愚生也鈍,生性也許平和,處事也許雍如,但內心卻是一團熊熊烈焰——熱情,堅決,甚而激烈,這是品味飲食嗎?不,也許是在追尋人生的一種境界。

 2020-02-02——2020-02-20    

  於京郊昌平北七家        

作者:謝 冕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300 字。

轉載請註明: 我不是“重口味”,我只是拒絕乏味 | 謝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