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讓孩子做自己,並不是讓娃隨心所欲,家長多半混淆了認清自我

對於現在教育孩子方式,近兩年很多家長開始嘗試“讓孩子做自己”的模式,也就是倡導孩子想做的事,讓孩子因為興趣和熱情激發學習的興趣,對待學習的態度更加自覺和積極。

能夠鼓勵孩子認清自己並找到自己想做的事,其實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實踐中我們也可以發現,有很多家長雖然倡導這種教育模式,可是執行後的效果卻截然不同。

盧比的媽媽在盧比步入三年級的時候,就開始採用讓孩子做自己的教育模式,讓盧比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想學的東西,在很大方嗎給予了盧比自由和自己發揮的空間。

可是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盧比媽媽發現事情結果並不是她想象中的那樣,孩子在這個學期內明顯感覺出來他的躁動,老師也會打電話說孩子總是在學校為所欲為,不聽老師的話。

這些與預期相反的現象不禁讓盧比媽媽陷入了沉思,到底是哪裡出了錯,是這種教育方式就是不可行的嗎?

鼓勵讓孩子做自己,並不是讓娃隨心所欲,家長多半混淆了認清自我

其實讓孩子做自己的教育觀念並沒有錯,錯的是家長對這種教育方式的理解有了偏差。雖是讓孩子做自己,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但也是有一個框架和管理的,並不是事事孩子都能隨心所欲的,那樣就不是讓孩子自由了,而是放縱孩子了。

那麼正確的“讓孩子做自己”的觀念,其實是讓孩子在一定的年齡階段,去認清這個階段該做的事,明白自己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

這其中在教育成果上與期望背道而馳的家長,基本上也是混淆了概念,所以在實行這一教育方式時,一定要搞懂真正概念和意義再下手。

鼓勵讓孩子做自己,並不是讓娃隨心所欲,家長多半混淆了認清自我

1.本我

這是人的結構中最為原始的部分,人從生下就擁有的本我。在構成上主要是由人類的一些基本需求所構成,比如飢餓、生氣等等。

在理論中,本我是追求快樂避免痛苦的,是無計劃無意識的,就像剛出生的嬰兒一樣,雖然還沒有自主意識也不會語言,但在餓的時候就會哭鬧。所以本我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是一種本能。

2.自我

這是本我在探尋的路上出現的自我,當開始意識到並尋找“我是誰”,這種意識的覺醒其實就是自我的出現。

比如孩子在產生飢餓感的時候,會用自己的零錢去買吃的,但是不會只要眼前有吃的就可以隨便吃,這就是產生了自我意識。

3.超我

超我是從自我中分化而來,擁有道德觀念,它代表的是人格的最高層。超我遵循至善的原則,追求完美,它具有三種功能:一是會抑制社會不容許的本我衝動;二是自我規範控制;三是擁有理想目標併力求完美。

本我、自我與超我三者互為聯絡,也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三個階段。如上文所說的“自我”的盧比,其實就是孩子的本我意識過於強大,而自我與超我的意識相對薄弱。

所以才形成了我行我素,放縱為所欲為的性格。

鼓勵讓孩子做自己,並不是讓娃隨心所欲,家長多半混淆了認清自我

1.尊重孩子

在家長學會尊重孩子中,包括兩大方面,一是要尊重孩子內心的感受,二是要尊重孩子自然的成長規律,這兩者在教育孩子時十分的重要。

尊重孩子的感受,就要求父母要關心孩子,並且能夠看到孩子的反應與需求並相應的做出反應,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關注的那一個。

能夠及時的給回應,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動,也會讓孩子形成自己的人格特徵,不會讓孩子太過於在乎外界的影響而選擇刻意的討好別人,忽略自己的感受。

有太多的孩子因為覺得自己沒有受到關注,內心沒有得到家長的重視和尊重,總以外界為中心,慢慢的失去了自我。

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孩子在不同的年齡和成長階段就會有不同的心理變化和要做的事情,這是自然的規律,讓孩子按照適合自己的成長軌跡發展長大,不扭曲成長的歷程本質,掌握好自己的節奏,才能把握好孩子每一個重要的成長期。

在兩歲到四歲以前的孩子,因為年齡幼小是處於自我意識的萌芽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對外界事物還比較的陌生且行動力思辨力都非常弱,因此家長在這個階段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去認識世界,讓孩子可以好奇探索,而且在這個階段還要幫助孩子樹立基本的安全防護意識,健康長大。

鼓勵讓孩子做自己,並不是讓娃隨心所欲,家長多半混淆了認清自我

等到孩子在上小學時,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開始慢慢有了獨立的意識,但是由於接觸的事物尚淺對於世界的認識還不足,所以家長需要做的可以讓孩子嘗試用自己的方式瞭解世界,發現自己喜歡愛好的事物,好好的培養孩子興趣並幫助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

在孩子上初中左右時,孩子正是步入青春期的時候,在性格上可能會有比較大的發展變化,家長需要多多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並且這個時期孩子比較叛逆且自我意識很強,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並且願意傾聽孩子,做好親子關係的溝通。

2.培養孩子社會化意識

這是讓孩子完成自我中心化的一種途徑,孩子在與別人的社互動動之間,產生交流產生磨合,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從其他的夥伴中得到評論自己的反饋,會更加的瞭解自己。

並且在交朋友的時候會發現自己的不足產生自省,從而可以改變一些習慣上的壞毛病。當在社交中產生衝突磨合時,孩子也會慢慢的學會如何化解,如何去培養自己解決的能力。

鼓勵讓孩子做自己,並不是讓娃隨心所欲,家長多半混淆了認清自我

正確的教育方式還需要正確的實施方法去實踐,能夠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找到自我,發現內心真正所需,能夠充實且滋養孩子的內心。當孩子明白心中所需時,前進的方向會更明朗,在家長和老師的陪伴下,對未來更加充滿希望。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980 字。

轉載請註明: 鼓勵讓孩子做自己,並不是讓娃隨心所欲,家長多半混淆了認清自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