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心理學家揭秘孩子成長規律,人人能培養

看過我文章的人大多知道,我有兩個兒子,大寶樂樂和小寶歡歡。大寶今年6歲,性格隨和一點,小寶今年5歲,性格挑剔一些。

上週末,晚餐過後,我讓先生帶大寶和小寶到遊樂場去玩,三個人開開心心去的,回來的時候,先生氣呼呼的,說別人家的孩子怎麼就那麼懂事。一問才知道,小寶讓他不痛快了。

遊樂場有兩個鞦韆,他們到的時候,別人正在蕩,小寶也想玩,稍微等了一會兒,開始不耐煩,一個勁地問:“還要多久。”

別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心理學家揭秘孩子成長規律,人人能培養

先生告訴他說:“你先去玩別的專案,鞦韆要排隊等,等前面的人已經下來了,你才能上去。”

小寶此時開始發揮他的“挑剔”--鬧,不肯,先生不讓步,並嚴厲地告訴他說:“如果確定要鬧,不好好玩的話,那我們就回家吧。”

小寶看到先生的架勢,立馬就收住了。正在盪鞦韆的女孩看小寶在一旁等,玩了一會就下來主動給小寶了,先生於是有了上面的心境和感悟。

挑剔、愛哭鬧的孩子,如果沒有遇到有耐心的父母,可能會受到父母更多的責罵和懲罰。但不是每一個孩子天生就是挑剔、愛哭鬧的,這其實是跟孩子的成長經歷有關的。

孩子挑剔、愛哭鬧,不好養育,從心理學層面講,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是偏弱的,這是孩子社會能力體現的一部分,他們在行為處事時無法控制好自己的負面衝動。

心理學家說:自我調節能力是貫穿孩子的整個童年期,它是一個“由外到內”的過程。

最初:沒有任何對錯觀念

孩子從一出生開始,他們對任何事都是沒有對錯觀念的,比如幾個月的寶寶會邊喝母乳邊抓媽媽、咬媽媽,拿著小物件亂扔,即使大人告訴他們,他們也不理會,這是每一個孩子生命的最初階段。

別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心理學家揭秘孩子成長規律,人人能培養

2-3歲:開始順從大人的語言或行為指導

隨著孩子逐漸的長大,父母每天都有根據孩子的行為,告訴他什麼事情是對的,什麼事情是錯的,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孩子慢慢的就有了反應,於是開始學習正確的行為。

孩子做得好的時候,可能會獲得大人的表揚,而當做的不好的時候,有可能會被大人拍一下小手,獎勵和懲罰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

但這個時候孩子還是不能離開大人的監督,失去大人的監督的話,孩子仍然還會做錯事或搞破壞。

逐漸認同與自己最親的人的行事模式

當孩子在生活當中被大人一遍又一遍告訴他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是錯的,慢慢的,孩子就學會了自覺,他們會潛意識地去模仿心中最重要的人(一般是爸爸媽媽)的行為態度和價值觀。

心理學家說:這也反映了孩子希望與最親密的人建立或保持雙方都滿意的關係。

別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心理學家揭秘孩子成長規律,人人能培養

內化成自己行為處事的一部分

當孩子把一些行為處事準則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的時候,也就不再需要他人提醒或者獎勵了,他們自己會處理得很好。

所以,當我們看到有的孩子非常調皮、挑剔、愛哭鬧時,不要因此嫌棄孩子,不要覺得孩子不可愛,不是孩子不想做個乖孩子,是因為他們的能力還沒有達到,因為一個人的自我調節能力是因情緒、認知、語言和記憶力四個方面而影響的。這四個方面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條件越好,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也就會發展得越好,也就是那種“別人家”的好孩子。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33 字。

轉載請註明: 別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心理學家揭秘孩子成長規律,人人能培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