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的臨床表現

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會把胃潰瘍跟十二指腸潰瘍這兩種疾病搞混,因為這兩者的臨床症狀的表現形式相差不多,都是表現為腹部疼痛。但其實想要分辨這兩種疾病並不難,因為十二指腸潰瘍經常表現為吃飯前,或者深夜疼痛,但是胃潰瘍則經常表現為飯後疼痛。

一、病因

1.幽門螺桿菌感染

marshall和warren因1983年成功培養出幽門螺桿菌,並提出其感染在消化性潰瘍發病中起作用而獲得2005年度諾貝爾醫學獎。大量研究充分證明,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

2.藥物及飲食因素

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皮質類固醇等藥物易致此病發生,此外長期吸菸,長期飲酒和飲用濃茶、咖啡似亦有一定關係。

易致胃潰瘍的藥品:

(1)各種阿司匹林製劑長期或大劑量服用可引起胃痛及不適,嚴重者可有嘔血、黑便等,胃鏡檢查可發現胃黏膜炎症、糜爛及潰瘍形成。

(2)激素替代藥消炎痛和保泰松這類藥物屬激素替代藥,對胃黏膜有直接的損害作用,可導致急性胃潰瘍。

(3)解熱鎮痛藥如a.p.c,撲熱息痛,去痛片以及感冒通等感冒藥。

(4)治療冠心病的藥物如藻酸雙酯鈉(p.s.s)、潘生丁、利血平,也可導致胃潰瘍,甚至胃出血。

(5)消炎藥紅黴素、乙醯螺旋黴素等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容易造成胃的不適。

(6)抗癌藥及其他各類化療藥物往往造成胃腸刺激。

3.胃酸和胃蛋白酶

消化性潰瘍的最終形成是由於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胃酸是潰瘍發生的決定性因素。

4.應激精神因素

急性應激可引起應激性潰瘍。長期精神緊張、焦慮或情緒波動的人易患消化性潰瘍。

5.遺傳因素

在一些罕見的遺傳綜合徵中,如多發性內分泌腺腺瘤i型、系統性肥大細胞增多症等,消化性潰瘍為其臨床表現一部分。

6.胃運動異常

部分胃潰瘍患者存在胃運動障礙,如胃排空延緩所致胃酸分泌增加和十二指腸-胃反流所致膽汁、胰液和溶血卵磷脂對胃黏膜的損傷。

7.其他因素

如i型單純皰疹病毒區域性感染可能有關。腎移植或免疫缺陷的患者中,鉅細胞病毒感染亦可能參與。

二、臨床表現

上腹部疼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狀。多位於上腹部,也可出現在左上腹部或胸骨、劍突後。常呈隱痛、鈍痛、脹痛、燒灼樣痛。胃潰瘍的疼痛多在餐後1小時內出現,經1~2小時後逐漸緩解,直至下餐進食後再復現上述節律。部分患者可無症狀,或以出血、穿孔等併發症作為首發症狀。

三、檢查

1.內鏡檢查

內鏡下潰瘍可分為三個病期:①活動期:潰瘍基底部蒙有白色或黃白色厚苔,周圍黏膜充血、水腫(a1),或周邊黏膜充血、水腫開始消退,四周出現再生上皮所形成的紅暈(a2)。②癒合期:潰瘍縮小變淺,苔變薄,四周再生上皮所形成的紅暈向潰瘍圍攏,黏膜皺襞向潰瘍集中(h1),或潰瘍面幾乎為再生上皮所覆蓋,黏膜皺襞更加向潰瘍集中(h2)。③瘢痕期:潰瘍基底部白苔消失,呈現紅色瘢痕(s1),最後轉變為白色瘢痕(s2)。

2.x線鋇餐檢查

可見龕影及黏膜皺襞集中等直接徵象。單純痙攣、激惹現象等間接徵象。影像學檢查特徵:

(1)龕影為消化性潰瘍的直接徵象。切線位,龕影凸出於胃內壁輪廓之處,呈乳頭狀或半圓形;正位,龕影為圓形或橢圓形,其邊緣光滑整齊。

(2)龕影周圍黏膜紋切線位,龕影與胃交界處顯示1~2mm的透明細線影,見於龕影的上緣或下緣,或龕影的整個邊緣。

(3)“狹頸徵”切線位,龕影口部與胃腔交界處有0.5~1cm一段狹於龕影的口徑,稱為“狹頸徵”。

(4)“項圈徵”在龕影口部有一邊緣光滑細線狀密度減低區,如頸部戴的項圈。

(5)龕影周圍的“日暈徵”正位,龕影周圍有寬窄不一致的透亮帶,邊緣光滑。

(6)以龕影為中心的黏膜皺襞糾集呈放射狀分佈,其外圍逐漸變細消失,為慢性潰瘍的另一徵象。

(7)胃潰瘍的其他x線徵象①胃大彎側指狀切跡;②胃小彎側縮短;③胃角切跡增寬;④幽門管狹窄性梗阻,胃內滯留液。

4診斷

胃潰瘍的診斷主要依靠典型的週期性上腹疼痛和x線鋇餐檢查、內鏡檢查。

5鑑別診斷

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鑑別:消化性潰瘍中十二指腸潰瘍多見;胃潰瘍疼痛多在飯後疼,十二指腸潰瘍多在飯前疼痛且夜間疼痛也較多見。

上面講述的方法就是胃潰瘍的常見的鑑別方法,除此之外,當然還有非常多的辨別方法,但那些通常都需要藉助儀器的幫助。而我們都知道,一般性的儀器檢查,不管是x光還是ct,都會對人體產生一定的損害,所以,我們辨別這兩種疾病的最常見方法還是根據疼痛的時間鑑別。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65 字。

轉載請註明: 胃潰瘍的臨床表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