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孩子,真是一個操心的事,即使在家千叮嚀萬囑咐似乎總是有教育盲點,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們就會“惹”出事端。
最近就有一個小男孩被牆上的小洞“咬”住了手。
據瞭解在一天晚上放學時,一個大約8歲左右的小男孩看到教室門外牆上有一個小孔,就用小手去摳,可是沒想到手指進去就拿不出來了。沒辦法只能尋求消防員的幫助,因為卡得太緊,即使消防員用潤滑油和洗潔精等潤滑,也沒能將手指拿出來。最後只能將牆體鑿開一些,孩子才得以拔出,好在經檢查後孩子的手指並無大礙。
看來受到孩子好奇心驅使,根本顧不上危險不危險的事了。
怪不得現在很多老人都會抱怨,現在的孩子真是太難帶了,不知道他們的小腦袋都會想些什麼,特別是孩子小時候就開始對地上的小線頭、牆上插板孔感興趣。每天看護孩子的家人小心翼翼地就怕稍不留神,給孩子造成傷害。
而面對孩子的這些特殊喜好,有時候家人也會竭力阻止,覺得既不衛生又不安全。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其實孩子從一歲半左右,就開始進入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提出的“細微事物敏感期”。主要就是表現在對細小的東西和事物感興趣。小孔、小洞等都成了孩子好奇的物件,而這種現象大概會持續到四歲,這段時間如果家人能夠正確的引導,將對孩子以後的發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這些敏感期也會逐漸消失。
我們應該注意在這個時候,如果孩子再出現類似的現象,就是養成了壞習慣。
一、進入學齡後,孩子開始進入另一個新的階段。
當孩子脫離幼兒園而進入小學時,就不會像在幼兒園那樣,每天受到老師生活上的精心呵護,而是更注重習慣的養成和文化知識的學習。畢竟一個老師管理幾十個孩子,老師的教學任務重,並不會面面俱到地照顧到每個孩子。孩子的一舉一動也不會像在幼兒園那樣每時每刻都被老師盡收眼底。
如果孩子依然有這些壞習慣,那麼對孩子來說就是危險的,很可能會因為照顧不到而受到傷害。
二、進入學齡後的孩子,一些壞習慣會影響學習。
孩子在敏感期出現這些行為,是孩子正常的發展過程,而且這些敏感期大約都出現在0到6歲,就算有個體差異,一般也不會相差幾歲,所以孩子在上學後,甚至七八歲,仍然出現類似的現象,多半是因為養成了壞習慣。家人就要引起注意,因為這很可能會導致孩子上課搞小動作、注意力不集中等。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
所以,家人如果發現孩子在六七歲仍然出現這些問題,就要引起注意。
那麼面對孩子的壞習慣,家長應該如何糾正呢?
一、父母儘量不要打擊孩子的好奇心。
其實,孩子在經歷某個敏感期時家人沒有正確引導,甚至採取壓制的手段,也會導致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孩子在幾個月時處在口腔敏感期,媽媽卻阻止孩子吃手,有的孩子到了四五歲可能又會出現吃手指甚至咬人的行為。
或者就像這個8歲的男孩仍然有摳洞洞的習慣,或許也是因為沒有順利度過敏感期。
如果壞習慣已經養成,那麼家長髮現後,最好先不要強烈制止,倘若孩子在家沒有得到滿足,等孩子在學校,沒人看管的情況下依然會出現這個問題。
因此,父母在身邊時,可以讓孩子體會一下這種感覺,也許孩子覺得沒意思了,就不會再做了。
二、父母引導孩子壞習慣會產生的後果。
當父母發現孩子這些不好的習慣時,不要責罵,儘量以平和的語氣引導孩子,某些壞習慣可能會引起的後果。有時候父母的責罵只會起到反作用,讓孩子越害怕越改正不了。其實大部分孩子都可以接受父母溫和的教育。
倘若單純的說教,孩子並不上心的話。現在資訊發達,家長可以具體找到某種行為引起的嚴重後果的事例,讓孩子明白壞習慣的確實會帶來危害。上小學後的孩子,也可以意識到壞習慣的嚴重性,就會剋制自己。
其實很多父母會因為孩子做了一些不符合年齡的行為而憤怒,有時候一些壞習慣難改,父母也應該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看看自己是否態度過於激烈。
三、平時可以給孩子科普一些知識。
對於能被家長看到的孩子的壞習慣,還是比較容易引導的,畢竟可以有針對性地去讓孩子改正,就怕一些是父母疏忽的。
入學的孩子在校時間比較長,由於孩子年齡小,有時候或許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並且家長也會有注意不到的地方。
所以家長可以給孩子買一些關於提高安全意識的書籍,為孩子籠統地給孩子介紹一些事情存在的危險性,如果孩子有這樣的壞習慣,以後也會注意一些。如果孩子沒有,在心中也有了安全意識,自然也不會去做。
其實,對於一些並不起眼的“壞習慣”,別說孩子,也許父母本身也沒有意識到會有多大的危害,即使看到了,批評孩子幾句,但心理上並沒有引起重視。
其實孩子出生後,就開始逐步進入各個時期的敏感期,孩子正常的發展過程,更需要家人的耐心和陪伴。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獨立意識也會越來越強。有時候,家人的引導不當,也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要明白孩子出現的問題大部分也反射著自己的教育方式。
所以家人看到孩子的壞習慣,最好也能反省自己,然後理智地用正確的方式去引導孩子。
家長還如何糾正孩子的出現的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