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批評孩子之前,試著先問他這8個問題,孩子比較容易改正
其實孩子會出現這個問題,與其一味地去抱怨孩子不聽話不懂事,倒不如從自己身上想原因,是不是你和孩子溝通之間的方式出現了很大的問題,讓孩子產生了牴觸心理呢?
案例:
一位著名的醫學領域的科學家,有一次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記者問到為什麼你可以擁有比一般人更強的創造力,於是這位科學家便回答說,這和她母親小時候對他的教育有著直接的聯絡,他說他小時候有一次從冰箱裡面拿冰牛奶的時候,不小心手滑牛奶掉在了地上,瓶子碎了一地,而牛奶也鋪滿了地板。
這個時候,他覺得非常的慌亂,擔心媽媽會責備他。但是當媽媽過來看到一地的牛奶的時候,並沒有去指責他。
而是和他說,你製造的麻煩可真是棒極了,既然牛奶都已經撒完了,我們不如在打掃乾淨之前,先在牛奶當中玩幾分鐘呢?
聽到這個話的科學家瞬間就沒了做錯事的懊惱情緒,而是在牛奶當中愉快的玩耍了幾分鐘接著,他的媽媽便抓住時機對他說,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必須要把它打掃乾淨,再把每一件東西歸到原位。
而這個時候這位科學家就知道了,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犯了錯誤之後的態度。
如果只是一味地懊惱,但是又沒有把問題所解決的話,那麼這個錯誤就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
分析:
在孩子的教育過程當中,許多的家長總是會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會習慣性地去找孩子身上的問題,然後再及時地讓孩子糾正。
結果會發現這樣的方式反而會起到反效果,孩子不僅聽不進去,還會產生牴觸心理。
那麼為什麼孩子總是會犯錯誤呢?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犯錯是一種心理需要,他們透過這些錯誤可以來確認自己和外界或者是和他人之間的關係。
而且在遊戲當中所預演出來的才能捕獲,逃避攻擊等一些特徵,也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多的生存能力。
尤其是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他們的年齡性格特徵有著一定的變化之後。
犯錯誤跟著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犯錯誤是孩子的一種權利,也是他們成長的一種資源,失去了這一些錯誤的話,也會讓他們的成長缺乏很多的經驗積累。
其實在孩子犯錯誤之後,一味地採用指責和批評是並不能夠解決問題的,也無法讓孩子意識到錯誤背後所需要讓他們培養的能力。
這個時候倒不如先嚐試著問孩子發個問題,幫助他們梳理自己的情緒。
那麼這八個問題是什麼呢?
(1)發生什麼事情了?
家長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什麼事情都沒有搞清楚對孩子就是一頓劈頭蓋臉的罵,他們永遠只相信自己看到的,永遠不願意聽孩子說真實的過程。
在孩子犯錯之後,家長不應該劈頭蓋臉去罵孩子,而是應該冷靜下來聽聽孩子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2)你有什麼感受呢?
在瞭解完的事情的經過之後,即便是孩子錯誤,家長也不要著急去罵孩子。
而是要讓孩子先把他的主觀感受給表達出來,每個人的立場都不一樣,所以事情也沒有對錯之分,只需要把每個人的感受和態度表達出來就可以了。
(3)你想做些什麼呢?
犯錯之後最重要的是如何教會孩子去解決自己的錯誤,如何去對自己的錯誤負責,所以在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問孩子想做什麼,來了解他的內心想法。
(4)你覺得有什麼辦法呢?
孩子由於年紀比較小,在講出問題的解決辦法的時候難免會有一些幼稚和天真,而在這個時候不要直接去否定還的想法。
而是要學會去尊重,和孩子一起去想辦法一起出謀劃策,這樣在以後孩子遇到困難和麻煩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也會是父母。
(5)你這樣做了之後會有怎樣的後果?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在引導孩子思考,採用每一種解決方式,它背後都會有著相應的後果,如果你選擇了的話,你能否承受這樣的後果?
這其實也是在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讓孩子為自己做出的決定負責任。而在這個過程家長不要用說教的方式就有孩子溝通,儘量用陳述的語氣。
(6)你決定怎麼做?
在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家長說出其中的結果和利弊之後,孩子也會有一定的權衡。
最後做出選擇,即便是孩子做出來選擇跟你所期待的不一樣,也不要去否定孩子,而是要學會給孩子信任。
(7)你希望我可以幫你做什麼呢?
在孩子犯錯之後,家長不應該全權的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是站在被動者的位置上給予孩子決定權,讓他決定需不需要你的幫忙,這樣也會讓孩子更加的有信心。
(8)下次應該怎麼做?
錯誤既然已經犯了,那便就已經是過去式了,家長應該做的是要引導孩子學會反思,在遇到同樣問題的時候孩子會怎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