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人們對長壽都十分執迷,但真正能實現長壽的人卻少之又少。既然長壽渴求不得,透過預測壽命知道自己能活多久,進而讓生活的品質更高一點,也成了不少人的備選項。但壽命如何能預測,真有這樣的方法嗎?
美國坦普爾大學的教授確實做過一個推算壽命的壽命計算器,在沒有天災人禍的影響下,透過這樣的計算器就能測算出一個人的壽命有多長。
首先要對基礎壽命進行預測:
20-29歲,男性基礎壽命為73歲,女性為79歲;
30-39歲,男性基礎壽命74歲,女性為80歲;
40-49歲,男性基礎壽命為75歲,女性81歲;
50-59歲,男性基礎壽命77歲,女性81歲;
60-69歲,男性基礎壽命79歲,女性83歲;
70歲以上,男性基礎壽命85歲,女性89歲。
根據基礎壽命,結合5個維度進行加減,分別是遺傳和家庭,生活習慣,心理健康,婚姻生育以及學歷職業,透過這些方面的加減便能粗略地計算出壽命長短。
簡而言之,凡是直系親屬過早去世的,生活習慣不好,運動量不達標,有抽菸喝酒熬夜陋習,心理不健康,離婚或獨居的男女,沒有生育打算或沒有子女的40歲以上男女,學歷水平較低的人,生活條件較差,工資較少的人,壽命相對較短,反之則更長。
這種所謂的壽命計算器,準確性暫且不談,至少它涵蓋了遺傳因素、疾病以及生活習慣等各方面因素,對一個人壽命的影響,是有參考意義的,至少能讓人從中知道哪方面存在缺陷,可以積極改正。除此之外對壽命的判斷,也可以藉助一些簡單的活動,尤其是40歲以上的人,透過這些活動也能很好的判斷身體素質,進而對壽命做出判斷。
可以測算一下握力,在為期4年對10多個國家數10萬人群的調查中發現,握力減弱5公斤,死亡率會上升16%,心臟問題的可能性會增加7%。也就是說透過握力的評估,40歲以上的人握力差,固然不能直接和死亡劃上等號,但說明身體是存在問題的。
走路或者跑步是簡單的方法,皮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對壽命的研究行走速度低於0.6米每秒的人死亡率會有所提高,而每秒一米以上的人壽命則相應變長。壽命和走路的關係確實十分密切,一個人的走路速度除了受到雙腿能力影響,還和平衡力、大腦神經、身體的調節能力、心肺功能等各方面都有所關聯,這些方面都好的人,走路速度自然會快,壽命也相對更長,老年人透過還能這樣的走路,也說明機體是比較健康的。關於跑步和壽命的研究,也揭示了跑步對延長壽命是有幫助的,結果顯示每天跑步一小時能延長壽命7小時,而壽命增加的上限大概會是三年,在可能的情況下,每天堅持跑步是有有益健康的,而在跑步時步速也會超過每秒一米。
也許不是每一個人都關注自己能活多久,也不是每一個人都期待長壽,但健康則是所有人共同的期待。透過這些測試,能夠讓自己明白身體和別人的差距在哪裡,進而可以更好的調理好身體,令生活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