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東西不一定是學壞了,父母一味地打罵,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們常說養不教父之過,養育孩子不容易,可是更難得還是教育孩子。教育孩子是一件很複雜的學問,往往一個好習慣可能拯救孩子一生,而一個壞習慣就可能會讓孩子誤入歧途。

孩子偷東西不一定是學壞了,父母一味地打罵,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萱萱媽媽說,萱萱從小就特別喜歡各式各樣的公主,在外面看到各種公主玩具就會吵著讓媽媽買,本身家庭條件不錯,因此媽媽基本上都會滿足她的願望。可是,媽媽最近發現萱萱學會了偷東西。

原來,這個週末,媽媽帶著萱萱去閨蜜家串門,閨蜜家裡有很多公主的貼畫。萱萱圍著一個人魚公主的貼花轉了好幾圈。在要離開的時候,萱萱媽媽忙著和閨蜜道別,也就沒有看著萱萱,可是在回家的路上,萱萱一直偷偷地盯著媽媽的眼睛看。

在媽媽的質問下,萱萱才說出了自己拿了閨蜜家公主貼畫的事情。原來自己偷偷將公主貼畫撕了下來,想要回家貼在自己的本子上。

萱萱媽媽,非常生氣嚴厲地斥責了萱萱的行為,還警告她,如果下次再這麼做,就會不要她了。看著在眼前哭成了淚人的孩子,萱萱媽媽頓感無力,更擔心孩子日後會學會。

孩子偷東西不一定是學壞了,父母一味地打罵,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看到孩子偷東西了,就擔心孩子會變壞,這個擔心是多餘的。畢竟,孩子偷東西的行為和家長定義的偷是有著本質的區別,家長予以正確引導,孩子會自覺認識到錯誤並加以改正。

一、 孩子偷拿東西,真是學壞了嗎?

1、孩子沒有物權概念

在孩子小的時候,頭腦裡沒有物權概念,只有自己喜歡和不喜歡之分。面對自己喜歡的東西,當然想要據為己有,而他並不認為自己的做法侵犯到了別人的利益,更不認為自己這麼做是錯誤的。

孩子偷東西不一定是學壞了,父母一味地打罵,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2、渴望被關注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說,孩子的問題行為,不是單純的行為,而是希望父母能看到自己的某些感受。

當孩子出現了問題,家長往往會第一時間對其進行準備,其實這麼做往往會適得其反。有時候孩子之所以做出這種行為,完全是在向父母表達某種意願。當孩子出現了偷拿別人東西的行為,家長一定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對孩子的關愛太少了。

3、親子溝通不暢

很多家長忙著自己的工作,和孩子溝通的時間特別少,即使偶爾一兩次的溝通,也都是無關緊要的事情。家長走不進孩子的心裡,自然不能夠懂得孩子的需求。而當孩子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之後,必然會採用其他方法獲得滿足。

孩子偷東西不一定是學壞了,父母一味地打罵,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由此可見,孩子偷拿東西並不全是學壞了,這其中包括物權概念、渴望和親子溝通的問題,所以,不同的父母也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將會成就不一樣的孩子。

二、面對孩子“偷”拿東西,父母應該怎麼做

1、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物權概念

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用來存放他自己的東西,孩子對這些東西擁有絕對支配權,即使父母需要用到這些東西,要和孩子進行商量。告訴孩子,每個人都對自己的東西擁有絕對支配權,不能隨意拿別人的東西。

讓孩子懂得人與人之間的界限,你的和我的之間的區別,同時更好的引導孩子學會去尊重別人,學會正確的與人交往方式。

孩子偷東西不一定是學壞了,父母一味地打罵,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2、用故事的形式引導孩子認識到錯誤

很多孩子對於家長的說教是很反感的,一味數落可能會引發孩子的叛逆。倒不如給孩子講拾金不昧的故事或者與名人的相關故事進行正向引導,讓孩子產生代入感,從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故事的形式更具有說服力,而且利用了孩子對於名人的崇拜之情,容易產生深刻印象,日後在遇到類似的事情,也會避免再次犯錯誤。

3、適當滿足孩子的需求

很多家長總是擔心自己會慣壞孩子,因此拒絕孩子的需求。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一旦正常範圍內的需求得不到家長的滿足,那麼就會自己想辦法得到,很有可能就會產生了偷盜的念頭。

對於孩子的需求父母要有選擇性的滿足,讓孩子懂得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從而學會正確的面對自己的需求,利用正當的途徑去達成自己的願望。

孩子偷東西不一定是學壞了,父母一味地打罵,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犯錯誤也是教育的最好時機,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需要給予太多人格上的定位,只需要教育孩子的這種行為,讓孩子學會分辨什麼是對和錯,告訴孩子犯錯並不可怕,而他也不是一個壞孩子,只需要知錯就改、保證不再犯就好。

今日互動話題:在你的身邊有沒有喜歡偷拿別人東西的孩子呢?他們的家長都是這麼做的,你同意文中的觀點嗎?歡迎在下方留言。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04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偷東西不一定是學壞了,父母一味地打罵,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