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李玫瑾:性格活躍的孩子是“假聰明”,長大後多半不是學習的料

由 鍾離綺琴 釋出於 健康

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寄託於孩子能“聰明”些,可不知道你發現沒有,有時候我們口中所謂的“聰明”其實很廉價!

幾乎所有的孩子小時候都被稱讚過聰明,可隨著年齡的增長,曾經的那股“聰明勁”卻慢慢消失不見,這種情況在“學習成績”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李玫瑾:性格活躍的孩子是“假聰明”,長大後多半不是學習的料

之前看過李玫瑾老師早年的一個講座影片,聽完覺得甚是在理:

往往從小表現得越機靈、越聰明、小嘴越會說的孩子,長大後多半學習不好,被扣上了“不是學習的料”的貶義帽子。

反觀那些小時候性格內向,顯得有些呆板的“笨”孩子,反而學習成績很好。

其實這個道理很好理解,就是小時候父母眼中的聰明是看“表現”,長大後父母眼中的聰明是看“成績”。

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又有著潛移默化的聯絡,可以說:小時候的“表現”決定了長大後的“成績”。

這裡我們不得不再提出一個關鍵性名詞:專注力,也就是孩子的注意力。

一般情況下,小時候表現活潑看似聰明的孩子“專注力”較差,而那些看起來老實巴交的孩子,“專注力”會明顯強一些,能靜得下心神,在課堂的表現也更集中精神,不會像前者那樣坐不住,做什麼事情都“三分鐘熱度”。

正因此如此,才有了李玫瑾老師口中的結論:性格太活躍的孩子,不是學習的料,因為他們的專注力太差了,而專注力在長大後又是“聰明”的重要支撐!

專注力是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懂得早培養的父母,孩子長大會感激你

如果把學習的過程和內容比作一個紛紛攘攘的大舞臺,那麼孩子的專注力強弱,就相當於“探照燈”亮點和廣度,專注力越強,那掃到“舞臺”上的燈光就越明亮,越清晰,孩子也更容易從中分辨優劣,選擇對自己最有用的資訊進行消化吸收。

專注力一詞家長們雖然並不陌生,但卻很難敏銳地抓住他們,不知道如何訓練,如何捕捉。

其實,早在寶寶2月齡大的時候,他們的專注力就開始悄悄冒芽,只不過很難發覺罷了。

一:0-2歲是專注力開發期

從孩子的視覺發育,到動作行為發育,每一個過程都有專注力的影子。比如孩子會好奇聲音、光線、新事物,這時候若是懂得正確引導,能讓專注力有很好啟蒙。

指引(Pointing):引導寶寶觀察物體的移動,吸引他們注意力,培養耐心值。

展現(Showing):時不時地給寶寶展示一些新穎玩具,量不要多,也不要太頻繁,訓練孩子執著度。

演示(Demonstrating):教會寶寶一些需要耐力的小行為,比如給玩具熊穿衣服,給娃娃梳頭,引導專注力的集中。

二:2-6歲是專注力黃金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都存在三分鐘熱度的表現,一方面是小時候的耐心基礎沒有打好,另一方面是孩子天性愛玩,這時候家長需要利用玩耍需求,培養孩子專注力,同時媽媽們也要避免一些錯誤行為,干擾孩子專注力發育。

不要不分時機地關心、打斷孩子:在孩子專注做某事,玩某個遊戲的時候,媽媽不要人為干擾,不管是督促喝水,還是引導玩耍,在孩子專注以後,“靜”是最重要的!

別不捨得給孩子獨處空間:安靜的環境更利於寶寶專注於玩耍或遊戲,因此要給寶寶提供場景需求。

日常玩耍時不要強迫干涉:很多父母總覺得孩子的表現不如人意,會出言提示,或引導,但這個過程不利於耐心搭建,甚至讓孩子產生反感情緒。

真正聰明的孩子,都懂得用專注力和困難周旋,在抗爭的過程中學會更多知識,讓自己的將來更輕鬆,想要養育高專注度的孩子,就要趁早培養寶寶的耐心意識,摒棄“三分鐘熱度”,讓孩子活潑的同時,又不缺專注,你做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