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樓梯踩空、穿高跟鞋踩滑、體育運動、體力勞動……一不小心就可能崴到腳,是不是都沒把它當回事?殊不知,後來發現經常崴腳,進而成了“習慣性崴腳”,醫學上稱為“慢性踝關節不穩”,近日前往重慶西區醫院骨科就診的楊同學(化名)就是如此。
骨科團隊為患者手術。重慶西區醫院供圖
據瞭解,16歲的小楊同學3個多月前打籃球的時候,又崴到了左腳,這次比較嚴重,左踝關節劇烈疼痛,而且伴有腫脹、活動受限。遂來到西區醫院就診,經前抽屜試驗等查體和磁共振檢查,考慮“距腓前韌帶損傷”。
“他的左踝關節傷得比較嚴重,但骨頭沒有問題,也沒有出血和關節異常活動等問題。但他正值少年,身體基礎條件好,自愈能力強,所以不用馬上考慮手術。我先給他做固定處理,然後回家休養,先用外敷藥物、適度制動來保守治療3個月,視康復情況再做下一步治療計劃。”重慶西區醫院骨科副主任陳賢明和小楊媽媽講解傷情和治療方案。
3個月後,其間仍有疼痛反覆,且久走後出現左踝發紅、腫脹等不適,複查磁共振發現有新發外踝骨髓水腫,左距腓前韌帶撕裂傷及踝關節不穩問題仍然存在。於是徵得小楊媽媽同意,收住院手術治療。
陳賢明和護士長楊柳正在查房。重慶西區醫院供圖
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陳賢明以及骨科醫生謝宗輝、王輝團隊在麻醉科手術室的密切配合下,為患者施行“關節鏡輔助下左踝外側副韌帶修復、伸肌下支援帶加強術”。手術首先選擇踝關節鏡前內外側入路,取微創切口,隨後做關節鏡清理,再完成韌帶修復及伸肌下支援帶加強,經前抽屜試驗測試穩定,手術順利完成,患者體徵穩定,安全返回病房,4天后出院回家休養。
“這位患者還需要6-12個月的康復期,後續經過科學康復訓練後,可以恢復90%以上的功能,生活質量基本不受影響,但還是要注意小心防護,避免再次受傷。”陳賢明說道。
崴腳後的科學處理方法 記住“POLICE”原則
陳賢明提醒,崴腳不簡單,處理須科學。現將科學處理方法告訴大家。
POLICE原則:
P(保護,Protection):即使輕度扭傷也應立即停止患肢負重運動,以免加重傷情;自覺嚴重的,可用適當的工具或姿勢保護好受傷部位,以免二次損傷。有條件的,可用彈力繃帶保持踝關節輕度外翻。
OL(合適的負重,Optimal Loading):扭傷48小時後,如果疼痛腫脹不明顯,可以適當負重踩地行走,同時各個方向活動踝關節,避免弱化神經肌肉的控制能力。
I(冰敷,Ice):48小時內冰敷,48小時後可以熱敷。冰敷時間不可太長,單次20分鐘,每天3次以上,每次間隔2小時以上。用溼毛巾包覆冰塊可避免凍傷。
C(加壓包紮,Compression):用彈性繃帶包裹受傷的踝關節,適當加壓,以減輕腫脹。注意不要過度加壓,以免加重肢體的腫脹、缺血。
E(抬高患肢,Elevation):抬至高於心臟位置增加血液迴流,減輕腫脹、促進恢復。
崴腳後這些錯誤的處理方式,要切忌
馬上熱敷:48小時內熱敷只會增加扭傷部位的出血,加重腫脹和疼痛。
馬上使用紅花油:無論是紅花油、活絡油還是正骨水,都是活血化瘀的,跟熱敷一樣,48小時以後使用才正確。
感覺能忍受了繼續幹活:崴腳後過早活動可能引起創傷性滑膜炎,導致關節痠疼痛遷延不愈,形成慢性損傷,進而導致“習慣性崴腳”,得不償失。
特別提醒:如果扭傷後馬上就腫,而且不能自由活動,甚至感覺到關節明顯脫位(和好腳形狀不一樣),那就可能是比較嚴重的韌帶損傷,或是關節脫位甚至骨折,應該立即就醫。
降低下次崴腳的風險 康復訓練很重要
適當的康復運動是降低下次崴腳風險的有效措施。康復運動有關節活動、力量訓練和平衡訓練等科目。不過前提條件是受傷部位的紅、腫、熱、痛等症狀完全消失以後。
所以要強調,康復鍛鍊的難點不是知道動作怎麼做,而是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樣的強度訓練才是關鍵。而這兩方面,一定要讓專業醫生來決定和指導。(重慶西區醫院 供稿)
(注:此文屬於人民網登載的商業資訊,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