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朋友對我說:現在因為貧富帶來的差距,導致每個孩子獲得的教育資源不同的。好在在書籍面前,每個孩子都有同樣獲得知識的機會。所以她要牢牢把握機會,多讓孩子閱讀,儘早變得聰明。在一般人看來,朋友的這種想法沒錯,書籍就是知識和智慧的代表。不過,從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曾聯合做出的研究來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談,才是影響孩子大腦的發育的關鍵,而不是書籍。
美國的幾所知名大學,對波士頓地區的幾十名4-6歲的兒童進行研究發現:孩子和父母交流得越多,他們的大腦中負責語言的區域活動得就越強,他們的大腦發育的也就越好,更有助於孩子變得聰明。這意味著,一個孩子不論出生在富裕或者貧困的家庭,只要他們和父母交流得夠多,腦部的發育都會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要注意交流方式的多樣性,這樣對孩子大腦的發育更好。所以,家長越肯在和孩子交流這件事上多花時間,孩子就會變得越聰明。家長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要注意這幾件事:
和孩子聊天,要引導孩子多說
家長有時候和孩子聊天時,很容易把天聊死,讓孩子不願意再和家長聊天。有一次在公交車上聽見一對母子在聊天,這個孩子跟他媽媽說:我好想過啊。他媽媽告訴他現在就是。然後,孩子又說:我好想過啊。他媽媽就說:我不想過,因為......總之孩子的媽媽說了一大堆不喜歡過的理由。孩子聽著聽著就不再對這個話題感興趣,也不願意再聊了。所以,家長和孩子聊天要引導孩子多說,別一個人把話說完了。這樣孩子很容易喪失對交流的興趣。
用發散性的方式和孩子交流
孩子想事情的時候,思維方式是發散的。所以,家長和孩子交流,可以儘可能地採用發散性的方式和孩子交流,不要單純的就事論事。比如,孩子在和家長說他好想過的時候,家長可以問他為什麼喜歡過,可以引導孩子可以吃什麼、喝什麼、玩什麼等等。多和孩子進行幾輪交流,不僅可以幫孩子構建起對的整體印象,還能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
家長和孩子的頻繁交流,對孩子的好處很多。比如,增進親子關係,讓孩子的幸福感更強;鍛鍊了孩子的表達能力;還能讓孩子變得更機敏等等。人往往有一種誤區,就是認為只有花錢才能給孩子最好的。事實證明,對孩子成長髮展最好的不是金錢,而是父母悉心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