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寶寶發熱怎麼辦?醫生提醒:學會判斷髮熱分級,孩子少遭罪

由 展東明 釋出於 健康

今年年運不太好,出診也遇到很多發熱症狀。自家小孩在今年也出現了兩次發熱,回想起自己剛剛當父親的時候,每次遇到發燒還是有點彷徨,即使自己學醫,還是有點擔心自己醫術不夠,而影響到小孩身體。

小兒的發熱究竟是病理還是生理呢?

其實這是可以仔細的去區分的。現在醫學認為:

  • 體溫為37.3 ~ 38度為低熱;
  • 38.1 ~ 39度稱之為中等熱;
  • 39.1 ~ 41度為高熱;
  • 超過41度為超高熱。

現在很多家長只要小孩發熱了,就馬上抱去醫院給大夫看。其實我覺得大可不必。有些家長其實是抱著一種不太負責的自我安慰心理才會這樣做。

  • 第一、擔心小孩有問題,問題會擴大。
  • 第二、內心深處似乎認為可以將這個問題直接拋給醫生,自己花錢了事。

因此就有古人認為:為人父母者不知醫,謂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謂不孝。所以無論哪個時代,為自己儲備一些醫療常識還是很有必要的!

現代醫學是怎麼認為的?古代醫家又是怎麼看的?

首先這裡必須給大家科普一下,小孩在生長過程當中必然會經歷一些發熱的情況,我們作為家長其實也有這種體驗,我們自己小時候每次發燒就是一種長身體的前奏。

現代醫學認為:

  • 0 ~ 1歲以內的小孩,一年發生發熱的平均次數為6 ~ 10次;
  • 2 ~ 3歲以內的小孩,一年發生發熱的平均次數為3 ~ 5次;
  • 3 ~ 6歲以內的小孩,一年發生發熱的平均次數為2 ~ 3年。

其實不用現代醫學認為,古代醫家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有對人身變化的記載,譬如:

《上古天真論》所說: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洩,陰陽合,故人有子。

或許有些朋友認為,這都是針對年齡較大的孩子,其實對於小兒,也有一本叫做《顱囟經》書就有記載:

凡小兒自生,但任陰陽推移,即每六十日一度變蒸,此骨節長來,四肢發熱,或不下時乳食,遇此時,上唇有珠子如慄粒大。

這裡說的小兒就是從出孃胎開始算,兩週歲以內的小孩。古人在觀察人的生長變化時,就已經覺察到有些發熱是必然的生理現象。所以就有了後世所說的“變蒸學說”。

隋朝醫學家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變蒸候》就有記載:變者,上氣,蒸者,體熱。

變蒸學說,有十變九蒸、十變八蒸、十變七蒸的不同觀點。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女嬰少則28天變蒸一次,男嬰多則32天變蒸一次。

以下為十變九蒸表和中西方對小兒發育週期的認識。

其實從以上兩表,可以看出——古今無別!今天的覺得科學之詞只不過是我們不瞭解過去罷了。

所以回到正題,小兒發熱究竟是生理現象還是病理現象?

正解是:

1. 兩歲以內小兒,如果出現發熱溫度低於38度的都可理解為生理發熱,無需過分緊張!

2. 生理發熱的2歲內小兒,掀開上嘴唇內側,會看到慄米大小珠子,為生理性發熱。

3. 看孩子精神狀態,即使發熱,如果精神狀態好,能睡(不一定能吃),那就是生理性發熱。

4. 摸小孩耳朵,發涼為生理性發熱。

生理性發熱,只需清淡飲食(吃白粥,可加3 ~ 5片生甘草),充足睡眠即可。

如果孩子體溫超過38度以上,或伴有手腳冰涼,耳朵發熱,並且精神萎靡,那就趕緊去醫院!因為這種情況一般沒受過醫學訓練的人,基本不會判斷,那就交給醫生吧。

@大家健康#大家健康超能團##小兒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