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居家辦公,一邊是黏人的“神獸”,還能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嗎?

一邊居家辦公,一邊是黏人的“神獸”,還能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嗎?

疫情期間,很多家長居家時都是一邊工作一邊帶娃,“工作時面對孩子的黏人真是壓力山大”“孩子過於黏人會不會影響他的獨立性發展?”“孩子無時無刻尋求關注的時候,家長應該如何回應?”面對眾多家長提出的疫情期間親子相處的種種問題,上海開放大學“幼有善育,我們在行動”線上課堂請來了上海師範大學李燕教授,與大家分享“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

李燕結合心理學、物理學等知識深入剖析依戀的基本型別和發展過程,幫助父母瞭解和應對孩子各種“磨人”的階段,傾聽孩子內心世界的聲音。

1944年英國的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在尋找成年人各類精神問題成因的過程中,提出了兒童早期發展時期的“依戀理論”,不僅解釋了嬰幼兒時期的黏人、怕生現象,也解釋了青少年時期的淡漠、冷酷,以及成年後的成癮、虛無等極端精神問題。

一邊居家辦公,一邊是黏人的“神獸”,還能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嗎?

從依戀理論的概念出發,李燕結合生物學基礎,為大家介紹了孩子成長過程中依戀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0-3月的前依戀期,此時孩子處於無依戀的狀態,對人無差別反應;

第二階段是3-6月的有選擇的反應期,孩子開始對人產生興趣,並對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反應;

第三階段是6-18個月的與專門照護者建立依戀期,孩子會形成一對一親密的穩定關係,出現分離焦慮和怕生現象,建議一週歲前不要頻繁更換主要照護者;

第四階段是18個月後的多重依戀期,孩子開始與主要照護者之外的人建立親密關係,托幼機構中每位孩子都有相對穩定的照護者,將有利於依戀關係的建立發展。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透過陌生情境實驗得出的四類幼兒依戀型別: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抗拒型依戀和無組織型依戀。李燕表示,不同的依戀型別與孩子未來情緒適應性的發展關係密切,幼兒早期的依戀發展甚至可以預測未來親密關係與心理健康。當幼兒與照護者形成了互相信賴的互動關係,未來對人際交往也將持積極心態,反之,幼兒在依戀發展時未獲得照護者的及時回應或常被拒絕,就會對人際交往持消極迴避甚至抗拒心態。

此外,李燕也為家長們提供了建立積極親子關係的建議,透過講故事和家庭儀式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用支援性的養育行為給孩子制定界限和計劃,用鼓勵和尊重的方式幫助孩子建立民主氛圍。比如在孩子黏著你的時候,蹲下來跟他說,“我現在有很重要的的事情,2個小時後來陪你玩”,既表達了你要做的事,也表達了對孩子的重視和關注,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可以學會獨立自主,並建立積極的自我和對待他人的態度。

作者:王星

編輯:王星

責任編輯:姜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26 字。

轉載請註明: 一邊居家辦公,一邊是黏人的“神獸”,還能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