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生活的逐漸豐盛,讓許多人將目光從溫飽轉移至健康問題,大魚大肉、缺乏運動是許多人都知道要避開的健康“雷區”。然而,健康生活真的就只在於飲食、運動之類的嗎?
飲食致病也好,情緒致病也罷,其實都是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是可以透過提前干預就能預防的。但在許多人心裡,好像健康只與醫生有關,生病了找醫生就好了。
在前陣子熱播的電視劇《老中醫》裡常會聽到這樣的話語——“醫生,我的這條命就交給您了”。這話乍聽沒什麼,但細思恐極,難道自己的生命不應該是掌握在自己手上嗎?
一位40多歲的女性在身體不適一段時間後去醫院檢查,結果查出乳腺癌。她堅稱,醫生檢查結果有誤,因為自己飲食、運動等方面都很講究,也沒有遺傳史。
醫生再次為其診斷後告訴她,其實乳腺癌的發生與情緒也有很大關係。經醫生這一提醒,她恍然想起自己總是胡思亂想,事情繁雜而壓力過大,經常情緒不佳……萬萬沒想到,讓自己患癌的主因竟然是情緒!
未病先防,須內省的功夫
也許有人會疑惑,我又不是醫生,我怎麼能掌握自己的健康呢?其實人體是一個非常“聰明”的構造,它會透過諸如不經意的嘆氣、嗜睡等提示我們應該注意自己的身體了。
“預防大於治療”,當我們經常關注於自己的起心動念、做事法則,內觀五臟六腑、氣血流動時,就能及早發現疾病的苗頭,並透過合理的手段,將其扼殺在搖籃之中,而這就需要內省的功夫。
內省,簡單來講,就是養成與自己對話、觀察內在的習慣。“吾日三省吾身”,如果身體有問題,問問自己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哪些因素是可以避免、控制的。內省的重點是關注內在自我,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吃多了,吃得油膩了?有什麼想不開的事可能導致自己最終生病?因何動怒?能不能使心緒平和下來?
往往,人們最不瞭解的是自己,因為眼睛經常看向外面,不習慣向內在去觀察。透過內省的方式,可以真切瞭解到自己當下的身體和心理狀態,並及時做出調整。
情緒致病,以內省“堵截”於源頭
正如文章開頭提到的案例,人們在健康方面往往只關注了飲食運動等身體層面,而忽略了情緒這一重要的致病因素。由於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過大,加之熬夜加班、不良生活作息,因而疾病多發。
調適壓力,能透過改變生活工作環境來實現的少之又少,更實際的是能夠在壓力之下調整心態,愉悅身心,而這同樣需要內省的功夫。
經常內省,會讓人對自己的起心動念變得更加敏感,從而可以在情緒、念頭剛要產生時將其消化掉,如此便能很大程度上消解不良情緒,疾病便無處可生。
許多人經常有誤區,內省除了內觀,還有反省的一面,難道無論生活中與他人碰撞摩擦的問題是否因自己而起,都要反省自身,“討伐”自己嗎?其實不是的,反省是為了讓自己能更好地瞭解自己,關鍵不在於糾結孰對孰錯,而是在這個問題出現後,客觀去分析,看看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如何更好地完善自己,與對錯無關,與對方也無關。
內省反觀,不妨試試靜坐
要內省,就必須讓心靜下來,但這似乎並不容易做到,由於外在壓力,許多人心浮氣躁,很難靜下心來審視自己。此時,可以試試靜坐。
靜坐不是簡單地坐著,也需要心靜。心靜既是靜坐的目的之一,也是靜坐的前提。這看似矛盾,實則在不斷靜坐練習中,漸漸達到靜坐與靜心的統一。為達到這個目的,可採取一些輔助的方法。
比如,選一處僻靜之所,光線不要太足,沒有過多的干擾,如果能在空氣清新的自然環境中靜坐更好。
靜坐前最好不要吃太飽,否則容易犯困;但太餓也不利於靜坐,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坐的姿勢可以相對隨意些,但要舒適、能保持較長時間。靜坐時注意調節呼吸,讓呼吸變得平穩規律、緩慢深長,這樣既有利於靜心,對身體健康也有好處。
靜坐時最好採取腹式呼吸。嬰兒往往睡眠質量很高,這與其腹式呼吸不無關係。腹式呼吸可以改善腹腔血液迴圈,增強胃腸蠕動,還可使氣息通暢、綿密細微,幫助消除身心疲勞,增強免疫力。但要注意用鼻呼吸,不要用嘴呼吸。
腹式呼吸
呼吸平穩後就要調節心神,剔除散亂的思緒,注意力專一,不作他想。為了幫助完成靜坐,古人也想了很多方法。
比如,靜坐時可以焚一炷香,或者用一些香味讓人心氣平和下來;或想象一種狀態,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件事上,這樣就不容易產生諸多雜念;也可以試著把注意力集中在眉間,或者某一點,“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等心徹底靜下來後,就可以開始省察自身了。
倘若靜坐過程中心緒不能拉回,也不要太過在意,最開始練習靜坐時,會有心念跑出去,然後拉回來,再跑出去的“拉鋸戰”,時日長久,便能越來越收攝心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