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應互相幫助的媽媽們: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產後護理院》中,女主固體膠媽媽最初自己也沒有想明白要不要母乳餵養,因為別人都說母乳餵養好她就決定餵母乳了,但是遇到了很多困難。
雖然在月子會所,但沒有專業人士具體指導她該怎麼做,因此,她很痛苦,她不快樂。
這時,從一開始就打定主意餵奶粉的樂米媽媽告訴她:“媽媽快樂最重要,不想餵母乳就餵奶粉吧。”
固體膠媽媽動搖了,想不餵母乳了。
這時產後護理院裡劍拔弩張,分為兩派的媽媽們為了是否應該母乳餵養爭論得面紅耳赤,而外面的人們也因為這個問題爭論得發生了車禍、酒吧鬥毆。
看到這個場景時,我想了很多很多,為什麼要不要母乳餵養這個問題總能成為一個焦點問題?
不餵母乳的媽媽們覺得餵母乳的媽媽們高人一等,但凡有人說母乳餵養好就是沒有同理心,剝奪了媽媽追求快樂的權利?
我們所有的媽媽,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都是命運共同體。並不能因為餵養方式的不同,就被分成了對立的群體,甚至互相攻擊。
本不該是這樣的。
母乳餵養,是媽媽和寶寶共同的權利
母乳餵養,指的並不只是吃到母乳這種食物,更是寶寶吃著媽媽乳房這個場景。母嬰一體共同參與,才叫母乳餵養。
當然,母嬰分離、上班時候,或者媽媽外出,用輔助用品來餵養媽媽儲存的母乳,是母乳餵養得以進行下去的一種方式。
持久的母乳餵養,離不開媽媽寶寶倆人共同的參與。
母乳餵養,滿足的不止是乳汁的飢飽營養需求,在媽媽懷裡吃乳房這個行為,更滿足寶寶嘴巴的吮吸需求、入睡安撫需求、情感需求。
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母乳,沒有任何其它的餵養方式,可以滿足寶寶身心同步發展的需求,更沒有任何奶類,可以和母乳餵養,相提並論。
看到這裡,想對那些努力母乳餵養的媽媽說一聲:你喂的不止是乳汁這樣一種無可替代的營養物質,你喂的更是愛啊。
理想的餵養6個月前:純母乳餵養,滿足寶寶生理的飢飽,入睡需求,同時滿足寶寶心理發展的吮吸需求和情感需求。
這時候的寶寶非常脆弱,母乳裡的營養成分,免疫保護,讓寶寶的生命可以安全存活下來。
來自媽媽每天多次母乳餵養過程的摟抱,身體的接觸、撫摸,互動,照顧,持續維繫孕期母嬰一體的母嬰情感連結,更是別人無可替代的 。
6個月—1歲:新增輔食,同時繼續母乳餵養。一歲前都是母乳為主,6個月左右新增輔食,開始接受複雜的固體食物。吃媽媽乳房,滿足寶寶飢飽、入睡需求、吮吸需求、情感需求。
這個階段,上班的媽媽,回家後,夜間哺乳次數可能會多一些,用來彌補白天不足的奶量和陪伴的缺失。全職在家的媽媽,白天晚上都按需哺乳就好。
1-2歲:隨著消化和咀嚼能力增強,輔食逐漸轉為寶寶日常飲食的主要構成部分,母乳餵養繼續按需哺乳就可以,不用太在乎奶量。
這時候的奶量,只要日常都是按需哺乳的,就信任地交給你的寶寶和乳房自主調節就可以。
如果寶寶接受牛奶或者無糖酸奶或者乳酪,適當吃些是可以的,如果寶寶不接受,也不要勉強,有你的母乳按需給就可以。
上班媽媽回家後,或者週末等節假日,在寶寶身邊的時候,白天晚上都按需哺乳,喂到自然離乳並不難。
很多媽媽在這個階段,如果僅僅只是覺得乳汁不多了,而不是其他比如需要更多的自我成長的時間和空間的因素,就萌生了斷奶的念頭的話,那實則是挺可惜的一個決定。
因為母乳餵養在這個階段重要的已經不是“吃到多少乳汁”,而是“是否吃著乳房”。
記住,母乳餵養提供給寶寶的並不只是飢飽免疫營養,更有情感的需求,這些需求,並不會因為奶量減少,乳房就無法滿足寶寶的其它需求了。
你的乳房存在的意義,已經勝過提供多少乳汁了。
2歲以後:自然而然,持續按需哺乳,輕鬆直到自然離乳。牛奶、無糖或低糖酸奶,可以當做輔食構成的一部分,正常提供就好。
白天,可能睡的時候才要吃乳房,或者打針疼了,走路摔了傷心了,才要吃幾口,平時白天忙著玩耍,也不大顧得上吃乳房了。
夜間哺乳的需求,可能會持續吃到三歲左右,會逐漸開始睡整夜。
3歲以後:吃乳房的需求更低了,順其自然就好。
有的寶寶三歲左右上了幼兒園,這和母乳餵養並不衝突。
因為這時候的寶寶,白天已經不咋吃乳房了,可能就夜裡睡前吃幾口,幫助寶寶更好進入睡眠狀態,依賴在媽媽懷裡吃著乳房的時候,也是對離開家去了新環境的小情緒的安撫。
順其自然,安心自然離乳吧。
母乳餵養,本是媽媽和寶寶的權利,每個寶寶,都有權利享受母乳的滋養,享受媽媽懷抱的溫暖。
每個媽媽都有權利去體會母乳的甜蜜和幸福,去體驗母乳的挫折和困難,享受一個生命能夠完全信任自己依賴自己一日日長大的幸福。母嬰一體,不可分割。
我們談科學的餵養,其實是對一個人的尊重。
孩子,尚且沒有能力為自己的生命做主,吃啥喝啥的權利都在父母手裡,媽媽作為母乳餵養的人,要勇敢去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捍衛自己和孩子母乳的權利,做孩子的保護者,為自己的生命做主。
母乳餵養,並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
產後很多新手媽媽,一心想要母乳餵養,可是太難了。
奶粉商或者經銷商打著各種旗號,在醫院的孕媽媽課堂上,提供著各種免費的奶瓶奶粉,孕期就給家長們洗腦了。
分娩後三早一晚的大量缺失,孩子出生後就先於媽媽出產房,家人因為擔心寶寶餓,不經過媽媽本人同意,一出生就給寶寶灌下去奶粉了。
最基本的哺乳姿勢,產房裡沒人指導,都在盯著寶寶哭沒哭, 哭了就是沒吃飽,灌奶粉。
有些媽媽產傷無法抱寶寶,需要家人抱起來安撫的時候,家人卻直接拿奶瓶堵上寶寶的嘴。
媽媽渾身虛弱,傷口都還沒有恢復,抱寶寶的勁都沒有,如何能在各種拽腿的環境裡,有心勁去母乳餵養呢。
熬過去最艱難時光又發現到處都在宣傳規律哺乳、斷夜奶無法淡定。
上班背奶,工作忙碌沒有時間吸奶擠奶,擠奶環境太髒亂差,各種被說該斷奶了,每一天都在熬。
外出在公共場合哺乳,還要被各種偷拍,被恥笑。母嬰室內各種菸頭,甚至倘大一座城,難找出一個母嬰室。
好不容易過了一歲吧,各種言論:母乳沒有營養了、粘媽媽、牙齒齲齒了、輔食不好,都是母乳的錯,很多母乳媽媽會特別挫敗。
母乳餵養,需要家庭,社會的支援,可是當前,非常缺失。工業時代的女性,舉步維艱。
努力和家人和工作單位去溝通吧,一點點去爭取自己的權利和利益,很難,但值得。
什麼是真正的做自己?——自我負責
我們現在的媽媽們,很多時候不能母乳餵養下去,甚至只管生不管養,是因為社會都在告訴你:
要做新時代的獨立女性,不能為了孩子喪失了自我,要做自己。
奶粉也是一種選擇,孩子給阿姨帶給老人帶,照樣也能長大。
說這些話的人,壓根就沒有自我。這和孩子有何關係呢?自我和孩子並不是對立的啊。
真正的做自己,不是口號,是需要踏踏實實承擔起自己為人父母的責任的。
有了孩子後,父母都多了一個角色,生活註定和產前不一樣了,生命中多了一個小生命,一個完全依賴父母才能健康成長的小生命。
成為真正的父親母親,需要爸爸媽媽轉換自己的角色,首先進入父親母親的角色。
自我負責,並不是別人那樣我也那樣,也不是別人怎麼說我就怎麼做,而是做決定前,理智考慮去權衡分析,去認真調查瞭解,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路。
比如出生後最主要的餵養,會考慮:
新生兒如何餵養?
奶粉和母乳有什麼本質區別?
不母乳餵養有什麼風險?
寶寶出生後,誰來帶?吃喝拉撒睡如何照顧?
如果預想和現實有差別,我可以有什麼途徑獲得有效的專業支援?
我相信,諸如以上,能認真考慮,自主做出的決定,你還會因為別人餵母乳你沒有喂而憤怒攻擊她人嗎?
你還會因為自己未能成功母乳餵養自責內疚嗎?你還會因為尋求幫助支援可依然失敗而怪罪對方:都是因為你,我才母乳失敗嗎?
然而,如果媽媽自己都沒有真正進入了母親的角色,卻被“要做新時代的獨立女性,不能為了孩子沒有了自我”洗腦,當成案板上的韭菜,隨意切割,又如何做自己呢?
自我本身就是發展變化的,孩子一兩歲前,需要完全依賴爸爸媽媽的照顧和陪伴的,大一些了,孩子也在慢慢離開爸爸媽媽了。爸爸媽媽的自我又會有新的轉換和發展。
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在產後初期,也非常容易混淆,怕孩子影響二人世界,打著從小獨立的藉口而把孩子交給阿姨瓶喂陪睡,只是讓手了自己餵奶的權利,阻礙了爸爸參與的機會,也拒絕了三口之家的改變與成長。
有部分媽媽,努力後母乳餵養還是有困難,我特別理解,母乳餵養並不是媽媽一個人去努力就能成功的。
你努力過,也盡力去嘗試去做過了,即使失敗了,也不是你的錯,不要內疚不要自責,你對寶寶的愛,還可以有別的方式去表達。
無論是否成功母乳餵養,媽媽無條件的愛在,親力親為的付出和陪伴,即使母乳有遺憾,也是一種獨特的美。
不論母乳不母乳,媽媽這個角色,我們都不需要用好壞來定義,都是自然而然的發生。
我們都是媽媽,儘量彼此鼓勵支援。在餵養養育的那些道理上,多彼此心疼,互相幫助。即使做不到感同身受,相偎取暖,最多相忘於江湖,何必要把彼此放在對立面呢。
願媽媽們,都能自我負責,為自己的生命做主;願每一個願意自我負責的媽媽們,都能活出自己豐盛的生命體驗。
願母乳餵養的媽媽,都能克服一路的困難,用你的智慧去化解各種艱難阻隔,盡情享受母乳餵養的美好和幸福。
在你的小世界,你可能與眾不同,可是在這個大大的母乳媽媽交匯的地方,你閃閃發光,在照亮每一個同行者。
防槓宣告:眾所周知,我們公眾號是支援母乳餵養的,可是隻要我們一說支援,總有人來說我們是打擊餵奶粉的媽媽。
而如果是類似“媽媽想餵母乳就喂,不想喂就不喂,做一個快樂的媽媽更重要”這樣的言論最能博得滿堂喝彩。
試想,如果一個支援母乳餵養的公眾號,都態度曖昧,怎麼給媽媽們有力支援?怎麼在媽媽們真的需要的時候幫一把?你不真正的瞭解做的選擇叫什麼選擇?你沒有真正得到過的放棄,放棄的又是何呢?
我們支援母乳餵養,我們希望大環境越來越好,我們希望媽媽們母乳餵養越來越愉快。
基於哺乳動物本能的母乳餵養和是否做個快樂的媽媽,本身就不是對立的。讓你不快樂的母乳餵養,已經跟本能的餵養背道而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