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一個太耿直的人總是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麻煩,要麼被定義為“情商低”,要麼就是不懂人情世故。
很多人由於不夠圓滑,吃了很多虧,也白白錯過了許多晉升、交友的好機會。
越來越多的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懂得“看人眼色行事”,他們急於求成,巴不得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就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恨不得立刻教會孩子怎樣辨別人心人性。
這無可厚非,畢竟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少走一些彎路,少吃一些苦頭。
但是,過早磨去孩子的稜角,讓孩子在本該放飛自我享受天性的時候,變成人群裡“成熟”的那一個,真的沒問題嗎?
叔本華曾提到:“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諳於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與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會,那麼不論從理智還是道德的角度來考慮,這都是一個不好的跡象。這預示著他的本性平庸。相反,一個年輕人對世人的行為方式感到詫異和驚訝,並且與他們的交往中表現得笨拙、乖僻,則顯示出他有著高貴的品質。”
太諳於世故的人都明白,在社會這個環境中,你的想法和舉措都不能隨心而動,你不屬於你自己。因為,你的言行舉止都需要契合大環境,你是屬於群體的,屬於大眾的,唯獨難以屬於自己。
過早的懂得在人群中周旋,就會激發出潛在的“社會智慧”,你的確可以成為他人口中高情商的代表,也的確可以收穫良好的口碑和人際關係,但你也會過早耗盡自己的能量。
比如,少年時期就已懂得在感知他人的反應中去說話做事,長期以往思維固化,在習慣化的帶領下,盲目進入從眾狀態,把工具理性放大到極致,卻唯獨少了精神、思維方面的批判性、反思性和超越性。
美國堪薩斯大學商學院的遊伯龍教授曾提出過“習慣領域理論(Habitual Domains)”,這個理論是指當部分資訊進入並儲存在大腦中,沒有其他更大的刺激。
在這個編碼和儲存的主體處於相對穩定狀態時,就會產生固定的思維模式,遇事會採取習慣性的看法和行為。
簡而言之,就是慣性思維。
個體在青年成長時期,如果思維就被固化,那麼在成年之後想要改變就會更難。並且,由於思維固化,在創造力、思辨力方面能力就會更加薄弱,缺少哲學智慧,淪為工具和動物。
社會智慧,也可以被當做世俗智慧,它可以幫助我們在社會立足,幫助我們取得物質性的成功。
哲學智慧,是關於個體自我內在發展的關鍵籌碼,它能直接代表個人的思維高度和智慧。
想要在社會立足並有更好的發展,這兩方面的智慧都是缺一不可的。
關於這個問題,知乎有網友這樣說:“一個人如果過早的充盈世俗智慧,那麼哲學智慧就無處棲身。他乍看起來在社會上混的遊刃有餘,其實已經喪失了洞悉更高智慧的可能性。”
這段話於我而言,感觸頗多。
我們很難定義什麼才叫高貴的品質,但是淺顯來說,一個人所持有的對高階層的追求,例如對社會的批判性和反思性,又或者更高水平的人生追求,都可以被稱之為高貴品質。
在我看來,叔本華這段話是想告訴大家,保持本性的關鍵在於追求哲學智慧。
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的價值取向就是什麼樣的,你的思維方式也會與你的價值取向相匹配。
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是對社會規則的認識和利用,也是世俗智慧。
你要說世俗智慧不好嗎?那也不見得,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和交往,個體的智慧再大也難以告知與人,更別提向外傳播交流了。
但你要說擁有崇高的哲學智慧就能打遍天下無敵手了嗎?
那也不大可能,畢竟誰的智慧不是智慧呢?你不跟人交流比對,怎麼能知道自己是聰慧還是愚鈍?
希望大家可以平衡好這兩種智慧的關係,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