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含有大量膳食纖維,能寬腸通便,幫助機體及時排洩代謝毒素,防止便秘,預防腸道疾病的發生。吃馬鈴薯可以有排毒的作用,對於預防便秘有好處,還可以有幫助排除腸道垃圾的功效。中醫認為馬鈴薯能和胃調中、健脾益氣,對治療胃潰瘍、習慣性便秘等疾病有裨益,兼有解毒、消炎的作用。吃馬鈴薯具有養胃的作用,腸胃不好的你,可以選擇馬鈴薯來調理腸胃。
1、選種管理
馬鈴薯的選種,是保證馬鈴薯能夠高產的一個先決條件。就我們納雍來說,很多農民還停留在一些老品種上,幾十年栽一個品種。一些農民雖然已經換了種,但由於多年自留種種植,品種也嚴重退化。馬鈴薯的選種,要根據種植季節、生育期、市場需求等方面綜合考慮。
一般秋種要求苗期耐旱,早、中熟的品種;冬、春種則要求抗晚疫病較強的中、遲熟品種。除此之外,還須選擇商品性好、適應市場需求的品種,如荷14、荷15(費烏瑞它)、大西洋、中薯3號、春薯4號等。這些品種不管是鮮食型或加工型,其市場前景看好,只要嚴格按高產栽培技術操作,就可獲得很高的經濟效益。
2、播種深度
播種時開溝深度15釐米左右,每畝溝施二銨15公斤、尿素22公斤、純硫酸鉀55公斤的混合化肥,或按每生產1000公斤薯塊需純氮、磷、鉀為5公斤∶2公斤∶11公斤的比例配比使用。溝內施入防治地下害蟲農藥。化肥、農藥與土壤充分混合後,將種塊點入溝內,不要讓種塊與化肥接觸,防止化肥燒傷種塊。
及時覆土,起壟,終成型後種塊距壟面不低於12釐米為好。單行種植,行距65~70釐米,株距20~25釐米。大壟雙行種植,大壟距70釐米,小行距25~30釐米,株距25釐米。單行種植,壟上寬20~25釐米、高15~20釐米;大壟雙行種植,壟上寬40~45釐米、高12~15釐米。畝密度4500~5000株。壟面要整平,以利於覆蓋地膜。
3、施肥管理
馬鈴薯是高產作物,需肥量大。據試驗,每生產 500公斤塊莖,需從土壤中吸收氮2.0― 3.5公斤,磷0.6―1.6公斤,鉀6―7公斤。在氮、磷、鉀三要素中,馬鈴薯需鉀肥多,氮肥次之,磷肥較少。因此,在馬鈴薯整個生育期,應掌握“攻頭、保中、控尾”的施肥原則。當幼苗出土70%― 85%時,應重施一次速效提苗肥,每畝用碳酸氫銨20公斤,過磷酸鈣45公斤,兌水1000公斤進行澆施。
出苗後15天,結合首次中耕培土,每畝用尿素12公斤,氯化鉀12公斤進行撒施;在現蕾期結合第二次中耕,再施一次結薯肥,每畝用複合肥18公斤,尿素4公斤穴施。注意化肥施用時,不能直接接觸植株莖部,以防止“傷苗”。同時在施結薯肥時,畝用200ppm的多效唑溶液100公斤進行噴施,以抑制薯苗徒長,矮化植株,達到增加分枝的目的。
4、防治病蟲害
馬鈴薯整個生育過程中,後期的病害是影響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因此,務必注意防治。目前,我縣主要病害有晚疫病、早疫病、瘡痂病、幹腐病、癌腫病、霜黴病、青枯病等。在防治上選用抗病品種,適時早播、加厚培土層,均有顯著的效果。若遇發生真菌性病害,應在發病初期及時用藥防治,並每隔7天噴藥一次。目前可選用69%安克錳鋅、64%防毒礬、72%杜幫克露等:農藥,每次防治可以採用輪換用藥,以提高防治效果。主要蟲害有蚜蟲、28星瓢蟲、地老虎、蠐螬及馬鈴薯蛾等,可選用一般的殺蟲劑進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