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之前有這些“毛病”,家長彆著急,也許未來成才的特徵

我發現一個特點,中國家長總喜歡以孩子兒時的表現,斷定他們的未來成就,比方說小時候愛看書,就說孩子未來學習成績一定好,小時候性格活潑,就說孩子未來一定性格開朗。

顯然,這些都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主觀猜測而已,準確率並沒有多高。

當然了,機率不高歸不高,至少它是正向的,不是什麼壞事兒,大家一聽一樂就好。然而,有些猜測就有點令人無法接受了,或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家長的想法完全是錯誤的。

6歲之前有這些“毛病”,家長彆著急,也許未來成才的特徵
比如下面這些“毛病”,也許父母不是非常喜歡,可它們恰恰是好事。

一、“十萬個為什麼”寶寶

媽媽,為什麼天是藍色的呀?

媽媽,為什麼你跟爸爸長得不一樣呀?

媽媽,家裡的電視機為什麼會響呀?

……

有些孩子被稱之為“十萬個為什麼”寶寶,指他們總是有問不完的問題,不論何時何地,都能想出一大堆奇奇怪怪,甚至連父母都答不上來的問題。

求知慾是人類本能,孩子有這樣的表現,其實並不稀奇,然而,很多成年人的神經無法接受這種“殘酷”的現實。當他們感到厭煩時,往往會強行制止孩子,或者對其惡語相向。

6歲之前有這些“毛病”,家長彆著急,也許未來成才的特徵

孩子感受到威脅,自然不會繼續提問。家長看似輕鬆了,實則扼殺了一名天才的天賦。

法國著名教育大師盧梭表示,求知慾是人類進步的源動力,孩子問的越多,意味著思考的就越多。很明顯,這是一件好事兒,畢竟腦子是越用越靈活的,6歲之前鍛鍊的效果要比之後強十幾倍。

最科學的處理方式應該是正面回應+事後鞏固,對於不同的問題,要及時給孩子解答,至於相同的問題,要是事後反問孩子,幫助他們加深記憶。

如果實在不知道如何解決,完全可以直說不知道,不過現在網際網路那麼發達,相信沒答案的問題也比較少見。

今天我們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以後省心。

6歲之前有這些“毛病”,家長彆著急,也許未來成才的特徵

二、很“調皮”的寶寶

我國家長總是喜歡孩子乖乖的,不亂喊、不亂跑、不亂來,需要的時候立馬變活躍,不需要的時候就變成一棵樹,那是最完美的。

事實上,這種想法並不對,曾有人專門做過統計,發現如果想要孩子未來很平淡,混得不好不差,處於中間狀態,那麼乖巧自然是正確的。可要是想出人頭地,有大出息,那就不能安穩,必須“調皮”。

李教授說過,兒時越調皮,長大之後的闖勁就越大,機遇都是闖出來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成績不好的學生往往混得最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他們不像優等生,有平坦路可走,唯有跌跌撞撞去創新,才能維持生計。

闖蕩的次數多了,自然容易碰到“風口”,此時就算是頭豬都能發財,也就跟個人能力無關了。

6歲之前有這些“毛病”,家長彆著急,也許未來成才的特徵

家長要注意,調皮也分很多種,有些調皮可以縱容,甚至鼓勵,但還有一些調皮搗蛋行為,必須堅決打擊。

比方說搶奪別人的東西,做一些明顯違反常規道德標準甚至違法的事情,說髒話等等,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這個其實不分還是孩童還是成年人。

近些年無數案例也證實了,如果家長不知道管教自家“熊孩子”,早晚會有社會人去管。真要到那個時候,危害大小就無人可以控制了,相信沒人願意看到這樣的局面。

6歲之前有這些“毛病”,家長彆著急,也許未來成才的特徵

三、喜歡說話的寶寶

我家小侄子就是這種型別,他也不問你問題,就是單純的喜歡說話,哪怕沒有人搭理他,也會自顧自的在那裡說。

就我個人而言,其實還是很喜歡這種型別孩子的,畢竟他們不沉悶,面對你的要求也會積極回應,比那些八棍子打不出一個屁的孩子強多了。

眾所周知,我國是個人情社會,單純的個人能力強,只能保證不窮困潦倒,而唯有交際能力足夠優秀,才能做到人上人。甚至在某些大型企業中,後者的作用要比前者大得多,相信很多人都吃過這個虧。

6歲之前有這些“毛病”,家長彆著急,也許未來成才的特徵

家長要做的很簡單,引導孩子說正確的話,畢竟不是所有的話都是討喜的。有時候一句話說錯,那就是滿盤皆輸,與其這樣,那還不如不說話。

條件允許的話,可以讓孩子參加口才班,讓專業人士負責指導,遠比我們在家閉門造車強得多。

能說會道,還有一定的眼力見識,這樣的人何愁不能成才?

6歲之前有這些“毛病”,家長彆著急,也許未來成才的特徵

四、喜歡拆東西的寶寶

一直有人說,喜歡拆東西的寶寶,智商比一般人高。過去以為這只不過是媽媽的偏袒,試圖透過這種言論掩蓋孩子的錯誤。

不過後來發現,現實好像確實如此,為何這麼說呢?

除了小部分孩子拆東西是為了滿足破壞慾之外,絕大多數這樣做的孩子其實都是為了研究它的原理,它們對於物件的結構、工作原理以及內部組成非常感興趣。

在拆卸、組裝的過程中,孩子的動手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三維抽象想象力、細節分析能力等等,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鍛鍊。

久而久之,自然會變得越來越聰明,遠遠領先於同輩人。

所以,如果自家寶寶總是喜歡拆東西,家長不要一味地制止,甚至呵斥。我們應該引導他們,透過系統性的計劃,最大程度提高鍛鍊效率,避免孩子走上彎路。

6歲之前有這些“毛病”,家長彆著急,也許未來成才的特徵

總結

在教育領域,沒有絕對的是非觀,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夠優秀,而是家長缺乏一雙發現優秀的眼睛。如果能帶著平常心,理性分析孩子的行為,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

至於學業,能學好、學精,那自然是最理想的,可如果實在沒有天賦,家長也別過分在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年頭走偏門,或許要比死讀書強多了,別的不說,那些架子鼓老師、口才老師、街舞老師,收入可不算低!

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馳騁沙場,有所作為!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012 字。

轉載請註明: 6歲之前有這些“毛病”,家長彆著急,也許未來成才的特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