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寒從腳下起。隨著秋冬季的逐步臨近,不少人又開啟泡腳養生的模式。尤其是老人若能堅持養成睡前泡腳的習慣,不但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還可幫助改善腳部的血液迴圈,驅除寒冷,促進代謝。若在泡腳的溫水中加適量的艾葉或生薑,更有加強溫經散寒的作用。
四季泡腳功效不同
華佗《足心道》雲:“春天洗腳,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溼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說明一年四季都可以泡腳,運用得當,還可以產生不同的功效。
春天泡腳,肝氣抒發 在中醫理論中,肝屬木,對應春季。當春令陽氣生髮時,人的肝臟也會順應這個變化,不斷生髮肝氣,讓人一身的氣機都變得通調。所以說,我們要適應季節的變化,春天養陽要把養肝放在首位。玫瑰花性溫,入肝、脾經。《食物本草》認為:玫瑰花主利肺脾,益肝膽,辟邪惡之氣,食之芳香甘美,令人神爽。在春天泡腳時加入玫瑰花,有利於肝氣抒發,使人精神爽利。
夏天泡腳,暑溼可祛 中醫認為“夏天泡腳,暑溼可祛”。夏天泡腳有助於祛除暑溼。在水中加入茯苓、荷葉,具有清熱、健脾、祛溼的功效。根據中醫“冬病夏治”的觀念,夏天如果能堅持每天泡腳,也能對哮喘等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效果。
秋天泡腳,益氣養陰 古語有云:入秋後,寒氣升,泡腳驅寒,消百病。秋天可以透過泡腳,提高睡眠質量、振奮精神,促進血液迴圈,提高抵抗力。在泡腳時加入桑葉、山藥,有益氣養陰、補脾肺腎、平抑肝陽、清肺潤燥的功效。
冬天泡腳,溫經散寒 足三陽經和足三陰經循行在雙腳交接相匯,冬天陰氣盛,陽氣衰,不能滲營經絡,氣血不暢,故手足皆寒,此時邪氣易因下從上。若在泡腳的溫水中加適量的艾葉或生薑,更有加強溫經散寒的作用。
泡腳水裡加點“料”
生薑驅風寒 取一大塊生薑,用刀拍扁或切片,再加一勺鹽煮開後泡腳。生薑在中醫上屬於辛溫解表藥,有祛寒解表的作用。如果遇到外感風寒,怕冷怕風,周身肌肉痠痛,一般泡20分鐘左右,微微出汗即可。
桂皮溫腎陽 取桂皮15克,加水煮沸20分鐘後泡腳。桂皮在中醫上具有溫脾胃,暖肝腎,祛寒止痛,散瘀消腫,屬溫裡藥。可緩解腎病引起的浮腫。
紅花活血化瘀 取紅花10克,用砂鍋煎煮,然後將煎好的濃縮液去渣,倒進泡腳桶裡再加適量熱水。紅花,性辛,溫,歸心、肝經,具有活血通經,散淤止痛的作用。有關節痛、痛經的人可試試用紅花水泡腳。
夜交藤助眠 取夜交藤50克,加水煮沸20分鐘後泡腳。夜交藤味甘、微苦,性平,歸心、肝經,具有養心安神、祛風、通絡的作用。《本草正義》記載其“治夜少安寐”。具有血虛、神不守舍等症狀的失眠患者可嘗試使用。躁狂,屬實火者慎用。
五味子補腎寧心 取五味子20克,加水煮沸20分鐘後泡腳。五味子味酸、甘,性溫,歸肺,心、腎經。《本經》記載其“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常用五味子泡腳還能讓人心神安寧,調節神經功能,有利於人體臟腑平衡、調暢氣血、經絡通暢。
泡腳也是個技術活
水溫別太高,時間別太長 水溫以40℃~45℃為宜,最好不要超過50℃。泡腳時以微微出汗即可,不要大汗。因為大汗傷陽,得不償失。
晚上7時~9時泡腳 此時為腎經氣血最衰弱的時候,足底血管會因為溫水的刺激而擴張,有利於活血,進而加速全身血液迴圈,達到滋養肝腎的目的。飯後半小時內不宜泡腳,會影響胃部血液的供給,導致消化不良。
泡腳最好選擇木桶 因為木桶的保溫效果比較好,降溫慢,並且木桶豎直高度高,可以泡到小腿以上,有更好的效果。銅盆等金屬盆中的化學成分不穩定,容易與中藥中的鞣酸發生反應,生成鞣酸鐵等有害物質,使藥物的療效大打折扣。
泡完之後記得按摩和保暖 趁著雙腳發熱好好按摩,再穿雙保暖的襪子,喝一杯溫開水,促進新陳代謝,等全身熱度緩緩退去之後入睡,效果更好。
對症泡腳效果更好 在不清楚自身體質的情況下,最好用清水泡腳。若您打算用中藥泡腳防病保健,建議您在中醫醫生的指導下,根據個人體質辨證開具泡腳處方,對症泡腳,才更科學有效。
可用藥渣泡腳 口服中藥湯劑的患者,可以用煎藥時剩餘的藥渣泡腳。主要是因為內服的中藥就是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辨證選方的,所以用藥渣泡腳也適宜。
六類人不適合泡腳
1.足部有皮膚病或破潰患者。2.妊娠期、經期女性。3.嚴重心腦血管病及腫瘤患者。4.靜脈曲張、靜脈血栓、下肢動脈閉塞的患者。5.嚴重糖尿病、糖尿病足患者。6.嚴重貧血、體虛之人。
文:廣東省佛山市中醫院骨科副主任中醫師 江澤平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