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秘籍
春捂和秋凍,不是機械的整個春天都捂著或一個秋天都凍著,春捂秋凍也要講求時間性和科學性才能做得恰到好處。
第一,春捂的學問
古人在長期的生活與實踐中認識到,寒從腳下生。一到春季,許多愛美女性早早地卸下了厚厚的冬裝,穿起了單薄的裙子、短褲等春裝,從中醫角度來說,人體的肝、腎、脾經都從腳過腿,受寒對臟腑功能有影響,這樣穿著使經脈受寒,從而引發關節炎、婦科病、脾胃功能不良等各種疾患。因此,春天即使要減衣物,也要保證下肢的溫暖,春天穿衣應該“下厚上薄”,這樣既養陽又收陰,與自然氣候協調一致。
捂的最佳時機:醫療氣象學家發現,許多疾病的發病高峰幾乎都和冷空氣到來及持續降溫天氣有關。如臨床資料表明,感冒、消化不良等疾病,在冷空氣到來之前人體便已有感應,容易發生;而心肌梗死、卒中等疾病,在冷空氣到臨期間會突然發生,住院患者增多。因此春天在氣象預報冷空氣到來前一到兩天,注意不要減少衣量。
如果沒有異常的天氣變化,天氣持續回暖,什麼時候應該增減衣量呢?首先,我們要注意日夜溫差,日夜溫差大於8℃是需要捂的訊號,而氣溫15℃則是春捂可以結束的標誌溫度。研究表明,15℃對老年人和小孩來說,已不構成任何威脅,如果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春捂就可結束了。再者要注意,冷空氣過去之後,天氣回暖,需要減少衣物時,不能驟然減少,體弱的孩子和老年人,得再捂7天左右,才能適應增減衣物所造成的溫差。否則,雖然溫度合適,但減衣過快也有可能會讓他們凍出病來。
第二,秋凍的藝術
秋凍和春捂的溫度要求差不多,日照溫度在15℃~20℃時,人們可適當減少穿衣。體弱之人,在這些溫度適宜的天氣,不過早、過度加衣,使之對外界氣溫突然變化逐漸適應,可提高機體的適應能力。但是氣溫逐漸降低,低於15℃,或早晚溫差大於8℃時,應注意做好保暖工作,尤其是氣候反常,寒流提前來襲之時,此時若固守“秋凍”理念,堅持不加衣,則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尤其是老年人,可能引起心、腦血管疾病。
秋凍的同時還要注意,有些部位千萬不能受凍。即腹部、腳部、頸部。上腹部受涼容易引起脾胃功能失調,造成胃納不佳、脾失運化。腹受涼對女性影響大,容易誘發痛經和月經不調等,尤其是經期經常受寒,嚴重甚至可能導致不孕。 因此為了健康著想,露臍裝低腰褲,秋冬季節最好鎖入衣櫃。腳是人體重要經脈的總彙,且離心臟最遠,腳部受寒,影響經絡通暢,血液受阻,所以腳受寒則全身血脈不充,嚴重影響身體機能,病邪常會乘虛而入。所以入秋後要穿襪子,不用涼水洗腳。手足三陽經都經過頸部,且頸部椎體內有很多重要的神經根。頸部受寒,陽經經脈受影響,會對機體的陽氣造成損傷。頸部受寒,頸部血管收縮,不利於腦部供血和對神經根的滋養。
第三,調節體質,以適應氣溫變化
很多人惡寒怕冷、免疫力低下,尤其是進入秋冬季,常感到手腳冰涼。這種情況下,除了要遵循“春捂秋凍”的養生原則,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保養方法,可以保持氣血通暢,促進身體健康。
(1)注意保暖:要特別注意腿、腳的保暖,如果下肢保暖好,全身都會覺得暖和。不要穿太緊的衣服,太緊的衣服束縛身體,妨礙血液迴圈。
(2)運動調節:進行適當而有規律的運動。運動可以加速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使人一整天都感覺活力充沛、精神抖擻,這樣就不會覺得寒冷。爬樓梯和原地跳躍等都是適合學生和白領的運動,對這些人群因長期坐著不動造成的陽虛,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3)飲食調節:避免吃生冷的食物、冰品或喝冷飲,適當吃辛辣食物如辣椒、大蔥、小茴香等可促進血液迴圈。多食維生素E、煙酸、B族維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如堅果、胡蘿蔔等可擴張末梢血管。
(4)中藥調理:去正規中醫院找醫生諮詢調理。虛寒體質的人常用的調理方藥有十全大補湯、八珍湯、四物湯、理中湯等。
(5)按時吃飯:按時按量吃飯,不過度偏食,不可以減肥,這樣可以增加身體的脂肪儲存量,從而有效維持體溫。
(6)熱浴:熱浴可以促進血液迴圈,同時可以在浴盆裡加入活血的中藥如紅花、川芎、艾草等,或者加入植物精油,並輕輕按摩,對活血暖經都很有好處。
養生知識問答
西安陸女士:“春捂秋凍”對成年人和青少年的身體健康有益,那嬰幼兒能不能也遵照這樣來穿衣服呢?有沒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
專家答:當然可以,尤其是秋天不能穿得太多。中醫認為小兒是陽氣偏旺的純陽之體,如果過暖則會使陽氣過亢而耗損陰液。加之小兒的體溫調節能力尚不成熟,所以在氣候變化時,比成人更容易感染疾病。秋天父母不要過早、過度為寶貝保暖,可以檢查一下寶貝的手、後背,以不出汗為宜。如果穿衣過多,孩子活動後出汗反而容易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