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孩子不聽話,是因父母聽不進話,聽話有主見的孩子無需刻意教

昨天跟女兒看繪本的時候,繪本上講到某地特色冰糖葫蘆,女兒張嘴就來:“媽媽,我想吃糖葫蘆”。

大半夜她竟然提這麼“荒唐”要求,我:現在我們都出不去,買不到冰糖葫蘆啊。

女兒一臉天真的說:你可以做給我吃。

我真不知道她哪來的自信覺得我會做這玩意兒:我不會啊,而且我們也沒有草莓,沒有山楂什麼也沒有。

女兒:我們有蘋果。

我黑人問號:蘋果?那我也不會做啊,你會嗎?

女兒煞有其事:就是把蘋果洗掉,然後拿刀這樣切成一塊一塊,用牙籤串上去。

我恍然大悟:哦,這樣啊,那我們看完書一起去做冰糖葫蘆吧。

於是“冰糖葫蘆”事件就這樣順利結束了。

多少孩子不聽話,是因父母聽不進話,聽話有主見的孩子無需刻意教

多少孩子不聽話,是因父母聽不進話,聽話有主見的孩子無需刻意教

從出生到現在,女兒除了小時候睡眠的問題最讓我頭疼之外,日常的乖巧讓我真的很省心,反之大多數家長總抱怨孩子不聽話,總是把家長的話當耳旁風,甚至喜歡跟家長對著幹,在女兒這裡我覺得都不是事。

到了如今我覺得我唯一做對的事情就是不把孩子當孩子,甚至於過分把孩子當回事。

她爸就經常戲謔我說:女兒說要上天,你估計也不會跟她說不。

確實,女兒的所有要求,我幾乎很少反對,對於她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我也很少嘲笑甚至打擊她,我對她說的最多的話就是:哦?可以啊,那要怎麼做呢?

如今我也慶幸,大概因為我的“奴性”,才讓女兒如此聽話。
  • 孩子總是異想天開怎麼辦——童言童語真的只是“童言童語”

女兒經常會提一些很“無理”的要求,比如這次大半夜要吃“冰糖葫蘆”,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這種要求也實在太無理取鬧了,多數就會一頓否認加打擊,讓孩子打消這種念頭。

但是對於絕大多數孩子,既然是孩子,因為年齡和經歷有限,他們只能從自己的認知介面去提要求,他們想要的冰糖葫蘆,也許只是一個長得像紅色的水果,或者一種很甜的食物,或者乾脆就像女兒理解的那樣水果串起來就是“冰糖葫蘆”。

美國心理治療師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曾說:“傾聽是把注意力放到對方身上,它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

當你用心聽孩子的話時,孩子就已經能感受到你的關愛和溫情,內心已經得到滋養和療愈,這時候的你只需要給出孩子期待的回應即可。

還記得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小時候的一個故事,有一天晚上他在院子裡玩發出“咚咚咚”的聲音,母親很奇怪的問他:兒子,你在幹什麼?

尼爾·阿姆斯特丹說:媽媽,我在試著跳到月球上去。

母親笑著說:好啊,不過一定要記著回來吃晚飯。

這個故事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孩子可能不切實際,但他們想要的也只是一個肯定的回應。

多少孩子不聽話,是因父母聽不進話,聽話有主見的孩子無需刻意教

  • 孩子總是無限制的要買玩具怎麼辦——玩具只是“玩具”

比起孩子每天的“胡思亂想”,讓更多家長頭疼的大概是沒完沒了的買玩具。

我清楚記得一次跟朋友去超市買東西時他兒子拿著一個大型玩具不撒手,而他在歇斯底里的教訓孩子:“這個太貴了,買那個便宜一點的!”

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最終怏怏不樂的買了便宜一點的玩具,而朋友還非常不解,玩具都買給他了還不知足,還好意思擺臉色。

我理解家長的做法,但並不贊成這樣的行為,我更同情孩子。

在女兒還沒有金錢概念的時候,我從不灌輸孩子買東西要看價格的觀念,因為女兒根本不懂貴和便宜是什麼意思,她從來都是買她喜歡的玩具。

有家長質疑,如果孩子總是買那些很貴的,我也依著她嗎?

在買玩具這件事上,很多家長看到的是價格,但孩子看到的是玩具的樂趣,兩個思維不在同一頻道上的人說話,起衝突就很難免了,也因此要想兩全其美,我們必須學會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著重點或平衡點。

之前的時候,如果女兒要買貴的玩具,我不跟她講錢,我會用一些我選的比較便宜的玩具跟她講解更多的玩法,繞過金錢從另一方面下手,這種勝算的機率是很高的,因為她買玩具的根本是為了玩。

如今到了孩子有了模糊的金錢概念,我就從2方面下手,一方面依舊是玩法解說,另一方從家庭預算和她的小金庫下手,在她能自己選擇玩具的前提下又能有基本的金錢概念。

對於玩具,至於價效比什麼的,我基本不提,畢竟“千金難買我開心”。

多少孩子不聽話,是因父母聽不進話,聽話有主見的孩子無需刻意教

  • 孩子總是拖延怎麼辦——等一下就“等一下”

孩子拖延也是很多家長煩惱的事,叫孩子做一件事,三催四請都叫不過來,磨磨蹭蹭非要把家長氣炸才不情不願的挪過來。

直到我之前因為追一部電視劇竟然連美容覺都不要了,追了一個通宵我才發現,家長的催催催行為簡直令人髮指。

根據蒙臺梭利的說法,能讓孩子專注做一件事的原因,是他內心有一股原始的衝動,就像是一種模糊不清的精神飢渴。

很多家長都喜歡在孩子正玩的興頭上去催孩子,就算是一個成年人,也未必有這麼強大的自控力能立刻從如此精彩的劇情中將自己拔出來,更何況孩子這種反應力特別“慢”的。

更多時候,他們並不是故意違抗家長的命令,而是相對於違抗家長和先填滿自己的精神飢渴,後者佔了上風而已。

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聽到”家長的話並願意去“行動”呢?

我的辦法就是不要強逼,給孩子充足的緩衝時間。

1、以一件事情的完結作為緩衝期

也就是一集動畫片結束、一本繪本的結束、一個模型搭完等。

上世紀20年代的時候,心理學上就有一個著名的蔡戈尼效應,說的是人們對於得不到的東西總是記憶深刻且久遠,但是對於已經完成的東西並不關心,總是轉頭就忘,通俗點說也就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對於孩子同樣如此,正看到精彩處,家長就算叫走了孩子的身,也叫不走孩子的心,那還不如讓他把心中的事情徹底了結,再讓他離開,這種情況下,孩子才會更加心甘情願,也會更加配合,而且之後的效率也會更高。

2、巧用計時器

在女兒2歲的時候我就買了計時器,當發現女兒磨蹭時,我就用定時器給她進行計時,如果超過時間沒有做完就會有懲罰,有時候還相當嚴厲。

到如今計時器對她的威懾力依舊還在,但對於時間的設定,大多數都不是我強制的,而是共同商討決定的,這也給了女兒更願意去遵守的主動性。

多少孩子不聽話,是因父母聽不進話,聽話有主見的孩子無需刻意教

多少孩子不聽話,是因父母聽不進話,聽話有主見的孩子無需刻意教

透過以上的做法,女兒變得越來越乖巧聽話,而我經過總結後發現,想要孩子聽話,無非就是給孩子他需要的。

那麼一個聽話又有主見的孩子,他需要什麼?
  • 被理解

自從有了女兒之後,我才發現孩子的想法真的太天馬行空了,女兒不僅在禁足期間要冰糖葫蘆,

  • 她還曾提出想要飛機——我折了一架紙飛機,

  • 她說自己是頭豬——我說我是豬媽媽,

  • 她說她喜歡跳泥坑——我說要先穿上靴子,

  • 她說動畫片還沒看完——我說看完這一集記得過來吃飯,否則時間久了就只能吃晚餐了。

一位教育專家曾說過: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與孩子的對話當中。

我發現女兒之所如此乖巧,前提是我足夠包容和理解她,就算她頂嘴,我也從不認為她是故意氣我,只是因為想急於表達而略顯語氣不善,我很“奴性”,很聽話,不管是多“無理取鬧”的要求,我都會認真傾聽,並跟她共同商討解決。

其實“聽話”從來都不是聽到和去做兩件事,最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中孩子感覺被理解、被重視、被關愛,至於能不能做到,已經不是最重要的。

多少孩子不聽話,是因父母聽不進話,聽話有主見的孩子無需刻意教

  • 被尊重

自從孩子的自我意識萌發,每個孩子都是很“自我”的,他們不管自己的能力如何,堅持認為自己是最厲害最無所不能的那個,也因此很少孩子願意無條件去聽別人的話,哪怕父母的話。

要想孩子聽話,首先我就已經清楚認識到,不可能也不會讓孩子無條件去聽話,因為他是人不是傀儡,只要是個正常健康的人,他就不可能也不應該無條件聽從我的。

搞清楚這一概念後,我允許她“大逆不道”跟我討價還價,允許她自己做主安排自己的作息,允許她看自己想要的電視節目,允許她玩自己想玩的遊戲。

在這裡也想讚許一下現在的APP越來越人性化,大多都有兒童模式、防沉迷模式,讓家長放手的同時也少了很多憂慮,不至於擔心孩子在不合適的年齡看些不該看的內容。

給孩子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處理他想做的事,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充分被尊重,有勇氣去表達自己不同的聲音,這樣的孩子很少會在大事上與家長硬碰硬,因為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除非這件事本身很極端,那麼多思考一下也是必然。

多少孩子不聽話,是因父母聽不進話,聽話有主見的孩子無需刻意教

  • 成就感

心理學家斯金納說:行動是受其結果影響的。前提條件可以產生一次性行為,但重複行為只能靠良好結果的引導,而成就感才是堅持的動力。

那麼對於孩子來說,成就感從何而來呢?對於自我認知不足的孩子,成就感唯一的來源就是家長的肯定。

  • 當女兒跟我討價還價再看十分鐘時,我說:可以;

  • 當女兒說話算話看完就過來吃飯時,我說:你說到就做到了,自控力真不錯;

  • 當女兒解決了冰糖葫蘆的做法後,我說:原來是這樣做的,讓我大開眼界;

如果想讓孩子能自願去聽我的話,那麼聽話的前提一定是我能給孩子足夠的滿足感和成就感,讓他覺得聽話一定有所值。

多少孩子不聽話,是因父母聽不進話,聽話有主見的孩子無需刻意教

我始終相信,親子之間儘管年齡有差,輩分不同,但在人權方面都應該是平等的,再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措施,親子間平等的交流、對話和溝通都是讓所有事情順利進行的前提。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543 字。

轉載請註明: 多少孩子不聽話,是因父母聽不進話,聽話有主見的孩子無需刻意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