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語言發育遲緩真能自愈,語言矯正的面子往哪兒放?

據研究發現,人類早在20萬年前就已經有了語言的雛形,那時的人類還處於智人階段。相較於當代語言,那時的人類還是用簡單的音節,加以各種肢體動作來進行交流。由於資訊的單一,人們用不到複雜的語句結構,不像資訊爆炸的今天,不會說話即意味著與世界脫節。

如果語言發育遲緩真能自愈,語言矯正的面子往哪兒放?

正常情況下,幼兒在1歲左右就會叫“媽媽”“爸爸”了,有的孩子10個月就能發出有意義的聲音,有些孩子在18月齡時仍然只會咿咿呀呀,用哭喊來表達需求和情感。從理論上說,超過1歲半仍不會說話的孩子,便能診斷為語言發育遲緩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有逐漸學會開口的孩子,也有始終只能發出單一音節的兒童。後者是典型的語言發育遲緩,這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社交和生活等諸多方面。一些孩子甚至因為無法與同齡人正常交流而不得不被迫推遲上學年齡,這對兒童發展的損傷顯而易見。

除了肉眼可見的語言發育遲滯外,長期的語言發育遲緩還會使得兒童的心理發展和性格養成走向反方向。社會交往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性格心理塑造的重要一環,缺失了這一點,孩子只能產生孤僻、離群的缺陷,失去說話的意願和與人交流的興趣。有證據表明,語言發育遲緩的終點就是自閉症。

如果語言發育遲緩真能自愈,語言矯正的面子往哪兒放?

“孩子說話晚一點挺正常的,我小時候一歲半才會說話,現在不是照樣舌燦蓮花?”

“沒這麼嚴重吧,鄰居家小囡也是15個月了還不會說話,爸媽天天教,最後也是正常說話了。”

眼見為實,很多人說語遲不嚴重、語遲不存在是因為生活半徑內沒有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出現。當這種情況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也許父母就會改觀了,開始正視語言發育遲緩了。還有的家長堅持在家做訓練,“絕不在語言機構裡花一分冤枉錢!”好像語言機構是吊睛白額猛虎一般。

資金是一方面他們關心的問題,其實家長最為關心的莫過於語言機構的矯正效果。語言矯正行業目前在國內仍屬於冷門,知道和了解的人並不多,甚至很多人認為語言機構是一種偽需求,孩子的語言發育遲緩的傷害並沒有這麼大,簡直是聳人聽聞的恐嚇。

如果語言發育遲緩真能自愈,語言矯正的面子往哪兒放?

究其原因,一是對語言行業的不瞭解,二是很多語言障礙沒有發生在自家寶貝身上,他們並不理解很多父母為何會如此著急。孩子說話晚一點怎麼了?幼兒的發育不得按部就班慢慢來嗎?稍微出點問題就不知所措,這是不瞭解嬰幼兒成長規律的表現啊!

沒錯,正常嬰幼兒的成長軌跡其實差不多的,不能說順風順水,但也是相對平穩的上升。可對於語遲孩子來說,他們又是另一套成長路線,這條路線從某一點開始就呈水平了,幾乎沒有上升的趨勢。

1-3歲是孩子語言發育的黃金時期,同時也是智力發育和打好身體基礎的最佳時期。兒童的各方面發展其實是互相交叉、互相影響的。語言一途出了問題,影響的是孩子的智力發育和學習能力,進而對心理和性格造成損害,反過來也一樣。

如果語言發育遲緩真能自愈,語言矯正的面子往哪兒放?

沒有交際能力的孩子依然樂觀、開朗,這種情況我們大概只能在電影裡看到,現實中幾乎是不存在的。所以啊,坐等語言發育遲緩自己痊癒,那語言矯正的面子、裡子可是全都沒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76 字。

轉載請註明: 如果語言發育遲緩真能自愈,語言矯正的面子往哪兒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