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不到一個星期就到了24節氣之最冷的大寒了,這個時節大街小巷你都看不到啥露腿的美女,路人個個都捂的嚴嚴實實的。那個大寒養生防寒保暖應該注意啥?
“小寒大寒,冷成一團”,一年中最後一個節氣大寒即將到來,驅寒保暖成為了養生的重點,但是有不少人陷入一些保暖誤區,例如經常帶口罩、用熱水洗臉或者矇頭睡覺等等。以下介紹的9個驅寒保暖誤區需要警惕。
誤區1:衣服穿得越多越好
衣服本身不會產生熱量,只起到隔離的作用,它緩衝了外面冷空氣和體表熱空氣之間的對流,使人體的熱量得以儲存。從生理學角度看,穿衣過多會抑制身體體溫調節機能的適應性,減弱人體的禦寒能力。所以,冬天穿衣只要達到適宜的厚度即可。
誤區2:關緊門窗感冒少
有些人一到冬天就整日門窗緊閉,以為這樣屋內溫度高,人不容易感冒。其實不然。專家介紹,人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會產生500餘種化學物質,而僅從呼吸道排出的就有149種之多。空氣中有大量的細菌、病毒、二氧化碳和灰塵,在這樣的空氣中,人容易感冒、咳嗽,所以應該經常開窗,保持空氣新鮮。
誤區3:戴口罩可以抵擋住寒氣
事實上,口罩的取暖效果不僅不好,還可能使人體的免疫力降低。這是因為,人的鼻黏膜內有著豐富的血管和海綿狀血管網路,血液迴圈非常活躍,對吸入的冷空氣有天然的加溫作用,而且人的鼻腔管道十分曲折,大大增加了鼻黏膜的面積,使得加溫作用進一步增強。
這樣一來,人體吸入的冷空氣經過鼻腔管道進入肺部時,由於加溫作用,已經接近於人的體溫。然而,當人戴上口罩後,從體內撥出的空氣會在口罩上遇冷變成水,一方面會讓面部覺得更冷,另一方面潮溼而相對不衛生的環境也不利於人的口鼻部位的健康。
此外,人體的抗寒能力也應該透過逐步的鍛鍊來提高。假如整天戴著口罩,鼻腔以及整個呼吸道由於接觸不到冷空氣,都得不到鍛鍊,免疫力會慢慢下降,反而更容易患上感冒。
對於抵抗力差的女性,外出為防寒保暖可以戴圍巾、手套,穿暖和一些的鞋子或墊個厚點的鞋墊,這些都比戴口罩擋寒更健康和實用。
誤區4:矇頭睡覺比較暖和
有些人習慣把頭蒙在被窩裡睡覺,感覺上暫時可能會暖和些,但被窩裡的氧氣會越來越少,二氧化碳和不潔氣體卻越積越多,所以矇頭大睡以後,你經常會感到昏昏沉沉的,全身疲乏無力。
誤區5:用熱水洗臉更溫暖一些
女性一般比較怕冷,習慣於冬季用熱水洗臉,但熱脹冷縮的原理你一定學過,人體的皮膚也遵循著這個原理。冬天,人的面部在冷空氣刺激下,汗腺和毛細血管都呈收縮狀態,當遇上熱水時會迅速擴張,但熱量散發後,又恢復低溫時的狀態。
毛細血管這樣一張一縮,容易使人感覺面部皮膚緊繃乾燥,還會使皮膚容易產生你最怕看到的皺紋。因此,正確的方法是最好能用冷熱水交替洗臉,這可以逐漸加快皮膚的血液迴圈,還能起到如同按摩的作用。
誤區6:多飲酒可以禦寒
數九嚴寒,即使平時不善飲酒的女性,也喜歡和家人團圓或與朋友聚會時飲酒,覺得窗外大雪紛飛,屋內每個人都喝得暖融融的既浪漫又愜意。飲酒後的確會使人有渾身發熱的感覺,這是酒精促使人體散發原有熱能的結果。
但酒勁過後,因大批熱量散出體外,反而會使人渾身起雞皮疙瘩,導致酒後寒。而且如果在剛喝過酒後出門,更容易因外冷內熱引起感冒著涼。
誤區7:進門馬上烤暖氣或烤火取暖
從寒冷的室外回來,手腳凍得冰涼,很多人習慣馬上把手腳放到暖氣上或在火爐邊取暖,其實這樣會造成更嚴重的凍傷。這是因為手腳在長時間受涼後,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
此時,如果馬上近距離取暖,會使血管麻痺、失去收縮力,出現動脈淤血、毛細血管擴張,滲透性增強,區域性淤血,更容易形成凍瘡。正確的做法是冰冷的手腳只能輕輕揉搓,使它們慢慢恢復正常溫度。
誤區8:皮膚乾燥瘙癢一個勁兒抓撓
冬天的乾燥多風很容易使人皮膚上的水分快速流失,缺水的肌膚也就經常會起皮屑和發癢,對付皮膚瘙癢,我們習慣用手去撓,但這樣做會更加刺激原本已經很乾燥的皮膚,使脫屑情況加重,甚至引起皮膚繼發感染。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多喝水、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少吃酸辣刺激性強的食物,少飲烈性酒。勤洗澡,可以在洗澡時用滋潤功效強的浴液,並在洗澡後身體皮膚上水分未乾時抹些潤膚乳液。
誤區9:穿雙厚靴子腳暖和就行,衣服穿薄點無所謂
老話說“腳暖和了身上就暖和了”,因此有些愛美的女性在三九天還常穿裙子,再配雙高靴,覺得這樣就足夠了。這種觀點是不對的。
當我們的身體受冷時,其實首先感到的是心臟彷彿被凍得收縮成了一小團,然後才是身體區域性的冷感。所以,在寒冷的天氣裡,保護好心臟很重要。
另外,受涼性胃痛、腹痛也是女性冬天更易患的急病,尤其是在月經期間,身體的保暖尤為重要。因此,只有腳暖和是遠遠不夠的。
大寒養生百病不生5招
第一,在大寒的前中後三天。最佳時間為酉時(17至19時),用溫熱的水浴足溫經6至12分鐘,然後用拇指或食指點按湧泉穴(腎經的原穴)、太白穴(脾經的原穴)、太淵穴(肺經的原穴)各36次,調補腎、脾、肺三經的陰陽、氣血平衡。
第二,在大寒前中後三天。把手搓熱,溫煦命門、關元穴。最佳時間為:酉至亥時(17至23時)溫煦督脈命門穴,溫補一身之元陽;卯時(5至7時)溫煦任脈關元穴,溫補一身之元陰,增加生命的動力。
第三,在大寒至立春期間。每日早晚最佳時間:寅至卯時(5至7時)和亥時(21至23時),兩手按臂側,屈左腿以左足墊臀下(右腿仍自然伸直)。稍停後,伸左腿、屈右腿。如此左右交替各3至5次,然後叩齒、鼓漱、咽津、深呼吸各2至3次。可防治經絡滯氣、舌根強痛、身體不能動搖或強直、股膝內腫、臂部小腿足背疼痛,腹脹腸鳴洩瀉、消化不良、腹水、足腫等。
1.大寒十二月中坐功
《遵生八箋)中原文如下:“運主厥陰初氣。時配足太陰脾溼土。坐功:每日子丑時,兩手向後,據床跪坐,一足直伸,一足用力,左右各三五度,叩齒,嗽咽,吐納。治病:經絡蘊積諸氣,舌根強痛,體不能動搖,或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尻陰需國足背痛,腸鳴,食洩不化,足不收行,九竅不通,足胴腫,若水脹滿。”
本法以“大寒”命名,正是根據這一時令特點而制定的氣功鍛鍊方法,適宜於大寒時節鍛鍊。可於大寒時節開始,練至立春為止。《素問.氣交變大論》:“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熱,煩心燥悸,陰厥上下中寒,譫妄心痛,寒氣早至,上應辰星,甚則腹大脛腫,喘咳,寢汗出憎風……病反腹滿腸鳴,溏洩不化,渴而妄冒……”其論雖是針對水運太過之年立論,但就一年四季而言,冬乃寒氣偏盛,寒邪傷人可表現為腎的病變及水氣太過而乘土的脾的病變,水氣太過而侮火的心的病變,本功法所列病症即屬此類,採用本法鍛鍊,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具體方法:每夜十一點至三點時,雙手從後面支撐身體靠床跪坐,然後將一條腿向前伸直,另一條腿向上用力支撐身體,左右腿輪換各做三至五次,然後牙齒叩動三十六次,調息吐納,津液咽人丹田九次。可治:經絡蘊積諸氣、舌根強痛、體不能動搖、針刺痛感難以臥睡、膝內積水、陽囊、足背疼痛、腸鳴、食洩不化、頭重腳輕、九竅不通、腳面浮腫,若水脹滿等病症。
2.按揉新設功
適應病症:項肌痙攣,上肢運動障礙。
適應病症:端坐於椅子上,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大腿與小腿呈90度角,軀幹伸直,全身放鬆,下頒向內微收。端坐頭微低,頸部放鬆,用手指按揉頸部兩側之新設穴,按揉108下,每天早晚各按揉1次。新設穴位於頸部,第四頸椎橫突尖端斜方肌外緣,後發跡下一寸五分處。
3.曲池觀想功
適應病症:半身不遂、癱瘓、上肢麻痺、手臂腫痛等症。
具體方法:自然站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內側,中指指尖緊貼風市穴,拔頂,舌抵上顎,提肛,淨除心中雜念。全身放鬆,意念觀想兩肘橫紋外端凹陷處之曲池穴,可疏通手陽明大腸經,每次練功觀想20分鐘以上,每日早晚各練功1次。
4.照氣中穴功
適應病症:婦女血虧、氣喘。
具體方法:自然站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內側,中指指尖緊貼風市穴,拔頂,舌抵上顎,提肛,淨除心中雜念。全身放鬆,兩掌側平上舉,劃弧至胸前,合掌當胸。兩腿微屈,兩腿注視兩掌中指,站10分鐘後,兩掌分開,兩勞宮對正小腹部氣中穴,距離腹部約10釐米,每次站10-20分鐘,每天早晚各1次。氣中穴位置位於腹中部正中線,肚臍下一寸五分,再左右旁開各一寸五分,左右兩穴。
5.一秤金訣
歌訣: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
不拘行住坐臥,舌攪華池抵上顎,候津生時,漱而嚥下,有聲。隨於鼻中吸清氣一,以意目力,同津送至臍下丹田,略存一存,謂之一吸。隨將下部輕輕如忍便狀,以意目力,尾閭提起,上夾脊雙關,透玉枕,人泥丸,謂之一呼。週而復始,久行精神強旺,百病不生。
這是一套最簡單同時也是最有效的功法。其特點是什麼時間,什麼地點都可以修煉,並且收效極快。具體方法是:一吸氣便提肛,每次呼氣都使意念歸丹田,一提肛便嚥唾液,永遠用心神去意守丹田以保腎氣充足。不管行住坐臥,舌頭在口中攪動然後抵住上顎,當口中唾液盈滿時,便用唾液漱口之後嚥下,嚥下時要有聲響。然後用鼻子吸清新的空氣一口,用意念及眼睛一同將唾液送到臍下的丹田穴中,稍微閉一會兒氣,這叫一吸。然後提肛如忍大便的樣子,用意念及眼睛從尾閭穴運氣,上夾脊穴,再衝過玉枕穴進入泥丸穴,這叫一呼。週而復始不斷地鍛鍊,可以使人精神旺盛,百病不生。
結語:一年最後一個節氣啦,又是人體抵抗力最差的一個節氣,所以我們可要提前做好養生工作哦~還有幾天就到大寒了,讓我們牢記這些養生知識吧!